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2221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如下:向溶解的二胺化合物之中加入二酐化合物至对二胺化合物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塑料薄膜由于表面极为光滑,薄膜闭合后膜间易形成真空密合状态,从而造成膜层间的不易分开,严重影响了其加工性能。为此,在塑料薄膜生产中会加入开口剂,也称爽滑剂或抗粘连剂,能显著降低薄膜表面的动态和静态摩擦系数,提高其易加工性。开口剂分为有机类和无机类,有机类开口剂主要有油酸酰胺和芥酸酰胺等,是在薄膜表面形成一层润滑膜来降低薄膜的摩擦系数,使之不互相粘连。无机类开口剂主要有滑石粉、二氧化硅等,就是使薄膜表面产生凹凸不平来减少膜间负压使其容易分离,相应地也是有效降低了薄膜的摩擦系数。
[0003]已知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也呈极端光滑状态,同样需要添加开口剂来降低薄膜的摩擦系数,保证其良好的易加工性。由于聚酰亚胺薄膜在生产中会经过高温过程,所以不适合采用有机类开口剂,目前,一般主要选用无机类二氧化硅等开口剂,如采用纳米级无机类开口剂,需要较高的用量才能在薄膜表面形成爽滑层,会影响到薄膜的透明度和机械性能,采用微米级无机类开口剂,使薄膜表面形成凹凸不平来减少膜间负压而容易分离,但会降低聚酰亚胺薄膜的固有优良机械性能,同时,作为异质无机类开口剂的加入,对聚酰亚胺薄膜纯净度要求高的应用场合并不友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在由二胺化合物及二酐化合物等当量合成聚酰胺酸溶液并添加开口剂于该聚酰胺酸溶液内,以支撑聚酰亚胺薄膜。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如下:向溶解的二胺化合物之中加入二酐化合物至对二胺化合物90

95%当量时加入开口剂分散液,后以热酰亚胺化法完成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开口剂占聚酰亚胺薄膜总重量的0.2

1.0wt%,优选0.4

0.6wt%;
[0006]所述开口剂为聚酰亚胺微粉。
[0007]进一步地,所述聚酰亚胺微粉选自PMDA/ODA聚酰亚胺、BPDA/ODA聚酰亚胺、PMDA/PPD聚酰亚胺、HQDPA/ODA聚酰亚胺、BTDA/ODA聚酰亚胺中任意一种,优选均苯型结构的聚酰亚胺微粉。
[0008]进一步地,所述开口剂粒径范围为2

10μm,优选平均粒径为6μm。
[0009]进一步地,所述开口剂经超声波分散后形成开口剂分散液。
[0010]进一步地,所述二胺化合物溶解于极性溶剂之中,所述极性溶剂为DMAC、DMF、DMSO、异丙醇、四氢呋喃之中任意一种。
[0011]进一步地,一种聚酰亚胺薄膜,依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制得。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选用特定的聚酰亚胺微粉作为开口剂,同时控制开口剂的加入量及加入时间,后以热胺化技术完成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所制得的聚酰亚胺薄膜具有交底的表面摩擦系数,从而具有了良好的抗黏连性能,同时保证了聚酰亚胺薄膜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纯净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容易理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专利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专利技术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0014]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向溶解于极性溶剂之中的二胺化合物之中加入二酐化合物至对二胺化合物90

95%当量时加入经超声波分散后形成的开口剂分散液,后以热酰亚胺化法完成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所加入的开口剂占聚酰亚胺薄膜总质量的0.2

1.0wt%,其中前述当量指代摩尔比。
[0015]前述开口剂为聚酰亚胺微粉,其粒径范围为2

10μm,聚酰亚胺微粉选自PMDA/ODA聚酰亚胺、BPDA/ODA聚酰亚胺、PMDA/PPD聚酰亚胺、HQDPA/ODA聚酰亚胺、BTDA/ODA聚酰亚胺中任意一种。
[0016]以下结合实施例对于本申请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的说明,为便于实现实施例,于实施例之中应用ODA作为二胺化合物,应用PMDA作为二酐化合物作为典型实施例,其余二胺化合物以及二酐化合物同样能够应用于本专利技术。
[0017]实施例1
[0018]将ODA溶于DMAC中,加入95%当量的PMDA进行聚合反应,再加入含有2.5%平均粒径为6μm的PMDA/ODA聚酰亚胺微粉的DMAC超声分散液,使其占聚酰亚胺薄膜总重量的0.2%,最后加入PMDA至等当量获得聚酰胺酸溶液。
[0019]将所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再通过公知的钢带流涎和热法双向拉伸亚胺化技术,制备出25μm的聚酰亚胺薄膜。
[0020]实施例2
[0021]将ODA溶于DMAC中,加入95%当量的PMDA进行聚合反应,再加入含有2.5%平均粒径为6μm的PMDA/ODA聚酰亚胺微粉的DMAC超声分散液,使其占聚酰亚胺薄膜总重量的0.4%,最后加入PMDA至等当量获得聚酰胺酸溶液。
[0022]将所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再通过公知的钢带流涎和热法双向拉伸亚胺化技术,制备出25μm的聚酰亚胺薄膜。
[0023]实施例3
[0024]将ODA溶于DMAC中,加入95%当量的PMDA进行聚合反应,再加入含有2.5%平均粒径为6μm的PMDA/ODA聚酰亚胺微粉的DMAC超声分散液,使其占聚酰亚胺薄膜总重量的0.6%,最后加入PMDA至等当量获得聚酰胺酸溶液。
[0025]将所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再通过公知的钢带流涎和热法双向拉伸亚胺化技术,制备出25μm的聚酰亚胺薄膜。
[0026]实施例4
[0027]将ODA溶于DMAC中,加入95%当量的PMDA进行聚合反应,再加入含有2.5%平均粒径为6μm的PMDA/ODA聚酰亚胺微粉的DMA超声分散液,使其占聚酰亚胺薄膜总重量的0.8%,最后加入PMDA至等当量获得聚酰胺酸溶液。
[0028]将所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再通过公知的钢带流涎和热法双向拉伸亚胺化技术,制备出25μm的聚酰亚胺薄膜。
[0029]实施例5
[0030]将ODA溶于DMAC中,加入95%当量的PMDA进行聚合反应,再加入含有2.5%平均粒径为6μm的PMDA/ODA聚酰亚胺微粉的DMAC超声分散液,使其占聚酰亚胺薄膜总重量的1.0%,最后加入PMDA至等当量获得聚酰胺酸溶液。
[0031]将所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再通过公知的钢带流涎和热法双向拉伸亚胺化技术,制备出25μm的聚酰亚胺薄膜。
[0032]实施例6
[0033]将ODA溶于DMF中,加入90%当量的PMDA进行聚合反应,再加入含有2.5%平均粒径为5μm的BPDA/ODA聚酰亚胺微粉的DMAC超声分散液,使其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如下:向溶解的二胺化合物之中加入二酐化合物至对二胺化合物90

95%当量时加入开口剂分散液,后以热酰亚胺化法完成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开口剂占聚酰亚胺薄膜总重量的0.2

1.0wt%;所述开口剂为聚酰亚胺微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亚胺微粉选自PMDA/ODA聚酰亚胺、BPDA/ODA聚酰亚胺、PMDA/PPD聚酰亚胺、HQDPA/ODA聚酰亚胺、BTDA/ODA聚酰亚胺中任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高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