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组合设备,包括地源热泵和筒体,所述地源热泵的一侧分别对接安装有连接组件一与连接组件二,所述连接组件一的端部对接安装有换气组件,所述连接组件一与连接组件二共同对接安装有储蓄组件,所述地源热泵的另一侧对接安装有管组,所述管组之间对接安装有U型换热管,所述U型换热管的外侧套装有筒体,所述U型换热管的底部对接安装有提升组件,所述筒体的顶部对接安装有传导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利用传导组件对提升组件传导的作用力,促使提升组件带动U型换热管进行上升及下降型作业,实现了对U型换热管的快速提升,所以在外部的作用力下能够促使U型换热管进行提升及下延,人员在维护及检修时更加方。人员在维护及检修时更加方。人员在维护及检修时更加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组合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源蓄热
,具体涉及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组合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是一种利用地下储能的热泵系统,旨在解决季节变化对供暖和制冷需求的影响。传统的地源热泵系统通常采用水井或地埋水管来进行热交换,但这些系统会受到季节变化的限制,导致在冬季供暖时需要更多的能量输入。
[0003]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系统引入了一个蓄热器。蓄热器可以将夏季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并在冬季供暖时释放出来。这样就可以利用夏季的高温环境,将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以应对冬季的低温需求,通过合理调控蓄热器的工作,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系统可以在夏季高温时将多余的热量储存,然后在冬季低温时释放出来,满足供暖需求。这种系统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还能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0004]通过上述说明内容中,可以对现有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系统进行进一步掌握,但是实际上,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在蓄热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现有的地源换热管采用的普遍是直埋式,换热管道直接埋入到土壤内,虽然这样的埋入方式可以直接性的对土壤内的稳定进行吸收,但是这样直埋式会给后续的维护带来较多不便之处,其一是随着时间的增加,管道会出现腐化或泄露,则人员需要重新对土壤进行挖开,在维护或更换完毕后在将其埋入,致使整体工序耗费的成本及人力较大,所以需要对现有蓄热系统进行有效的改善及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组合设备,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组合设备,包括地源热泵和筒体,所述地源热泵的一侧分别对接安装有连接组件一与连接组件二,所述连接组件一的端部对接安装有换气组件,所述连接组件一与连接组件二共同对接安装有储蓄组件,所述地源热泵的另一侧对接安装有管组,所述管组之间对接安装有U型换热管,所述U型换热管的外侧套装有筒体,所述U型换热管的底部对接安装有提升组件,所述筒体的顶部对接安装有传导组件,所述传导组件贯穿提升组件,且与筒体的底部对接安装;所述筒体包括盖体、组合层,提升组件包括腔体、锥形螺旋体、上锥头、传热组件,U型换热管的外侧套装有筒体,筒体的顶部对接安装有盖体,且筒体内填充有组合层,U型换热管的顶部延伸出盖体,与管组安装连接,U型换热管的底部对接安装有腔体,腔体的顶部对接安装有上锥头,腔体的底部对接安装有锥形螺旋体,腔体的外侧装配有配合使用的传热组件。
[0008]进一步的,所述储蓄组件包括蓄热罐、导液副管,地源热泵的一侧安置有蓄热罐,
且蓄热罐内设置有换热管一,蓄热罐的一侧分别对接安装有与换热管一连接的导液副管与出液管。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组件一包括四通一、导液主管、送液管,连接组件二包括四通二、回收管,地源热泵的一侧端对接安装有送液管与回收管,送液管与回收管的端部分别对接安装有四通一与四通二,四通一的顶部对接安装有与换气腔体连接的导液主管,且导液副管与导液主管连通。
[0010]进一步的,所述换气组件包括排气管、换气腔体、进气管,四通二的顶部对接安装有换气腔体,且换气腔体内安装有换热管二,换气腔体的两侧分别对接安装有与换热管二连接的排气管与进气管,导液主管与换气腔体安装连通。
[0011]进一步的,所述管组包括输送管一、输送管二、支管,地源热泵的一侧对接安装两组输送管二,且输送管二的端部对接安装有输送管一,输送管一的内侧对接安装有支管,且支管的端部对接安装有接头。
[0012]进一步的,所述组合层包括沙砾层填料层、纱网、透气孔,筒体的内壁铺设有纱网,筒体的内部填充有沙砾层填料层,筒体上设置有透气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传导组件包括丝杆、传导轮盘、旋转件,盖体上贯穿安装有丝杆,丝杆的顶部对接安装传导轮盘,传导轮盘的顶部对接安装有旋转件。
[0014]进一步的,所述腔体包括导热硅脂层,U型换热管的底部嵌入到腔体内,腔体内填充有导热硅脂层。
[0015]进一步的,所述传热组件包括延伸齿、内置口、斜撑件、销轴、铰接弹簧,腔体的外侧设置有内置口,内置口内通过销轴转动安装有延伸齿,且销轴上套装有铰接弹簧,筒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与延伸齿配合使用的斜撑件。
[0016]进一步的,所述筒体还包括插接口,组合层的外侧设置有插接口,且插接口与延伸齿插接配合。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组合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8]通过利用传导组件对提升组件传导的作用力,促使提升组件带动U型换热管进行上升及下降型作业,实现了对U型换热管的快速提升,由于填料与U型换热管之间不是黏合状态,所以在外部的作用力下能够促使U型换热管进行提升及下延,人员在维护及检修时更加方便。
[0019]通过筒体作为U型换热管的预埋件率先埋入到土壤内部,在通过填充相应的填料辅助U型换热管进行作业,其目的既可以保证U型换热管对土壤内的温度进行交换作业,同时又避免土壤直接与U型换热管进行黏合,形成了对U型换热管的保护,延长了作业寿命。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蓄热组合设备第一整体装配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2]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蓄热组合设备第一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筒体内部组成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4]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提升组件与U型换热管装配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5]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传导组件组成结构示意图;
[0026]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提升组件组成结构示意图;
[0027]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传热组件组成结构示意图;
[0028]图8示出了图3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所示:1、储蓄组件;11、蓄热罐;12、导液副管;13、出液管;2、换气组件;21、排气管;22、换气腔体;23、进气管;3、连接组件一;31、四通一;32、导液主管;33、送液管;4、连接组件二;41、四通二;42、回收管;5、地源热泵;6、管组;61、输送管一;62、输送管二;63、支管;64、接头;7、筒体;71、盖体;72、组合层;721、沙砾层填料层;722、纱网;723、透气孔;73、插接口;8、U型换热管;9、提升组件;91、腔体;911、导热硅脂层;92、锥形螺旋体;93、上锥头;94、传热组件;941、延伸齿;942、内置口;943、斜撑件;944、销轴;945、铰接弹簧;10、传导组件;101、丝杆;102、传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源热泵和筒体,所述地源热泵的一侧分别对接安装有连接组件一与连接组件二,所述连接组件一的端部对接安装有换气组件,所述连接组件一与连接组件二共同对接安装有储蓄组件,所述地源热泵的另一侧对接安装有管组,所述管组之间对接安装有U型换热管,所述U型换热管的外侧套装有筒体,所述U型换热管的底部对接安装有提升组件,所述筒体的顶部对接安装有传导组件,所述传导组件贯穿提升组件,且与筒体的底部对接安装;所述筒体包括盖体、组合层,提升组件包括腔体、锥形螺旋体、上锥头、传热组件,U型换热管的外侧套装有筒体,筒体的顶部对接安装有盖体,且筒体内填充有组合层,U型换热管的顶部延伸出盖体,与管组安装连接,U型换热管的底部对接安装有腔体,腔体的顶部对接安装有上锥头,腔体的底部对接安装有锥形螺旋体,腔体的外侧装配有配合使用的传热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蓄组件包括蓄热罐、导液副管,地源热泵的一侧安置有蓄热罐,且蓄热罐内设置有换热管一,蓄热罐的一侧分别对接安装有与换热管一连接的导液副管与出液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一包括四通一、导液主管、送液管,连接组件二包括四通二、回收管,地源热泵的一侧端对接安装有送液管与回收管,送液管与回收管的端部分别对接安装有四通一与四通二,四通一的顶部对接安装有与换气腔体连接的导液主管,且导液副管与导液主管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源热泵跨季节蓄热组合设备,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仁兴,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丰颂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