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1503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包括镜架,镜架的底部安装有镜片,镜架的内部设置有进行增强音频的收纳组件,收纳组件包括套杆、复位弹簧、推杆、扬声器底座和限位块,在声音产生的过程中会产生振动,该振动会带动敲打锤进行抖动,该抖动通过扭力弹簧会进行高频率敲打传导块外侧面,传导块振动的同时对推杆的压力时有时无,使得推杆通过复位弹簧产生不断挤压不断放松,在此产生振动,通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而传导块此时会产生振动,此振动与敲打锤敲打传导块外侧面的振动传达至用户颅骨,从而达到骨传导的目的,进而提升音频的功率,提高用户的体验感。提高用户的体验感。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扬声器
,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代化社会中包含有多种多样的电子设备,扬声器作为电子设备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受限于可穿戴设备形态上的设计,影响用户体验,在可穿戴设备中,智能耳机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类似的颈戴式设备,针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技术启示;
[0003]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研究发现了以下问题:
[0004]可穿戴设备其中包含有智能眼镜,智能眼镜中扬声器的电流通过由磁铁组成的磁电路内的线圈,在上和下的方向上产生驱动力使振动体振动,继而使空气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至耳周围,通过外耳道传至鼓膜,空气震动会导致鼓膜震动,再传递到听小骨,听小骨由三块骨头组成并形成听骨链,而听骨链可继续传导鼓膜震动,并将声音传入内耳,在智能眼镜中的扬声器传播声音至人耳的过程中,声音会向四周扩散,导致声音传达至人耳时音量降低,不能听清扬声器的声音;
[0005]本专利技术主要能够解决扬声器传播声音至人耳的过程中声音向四周扩散,导致声音传达至人耳时音量降低不能听清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描述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达成: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包括镜架,所述镜架的底部安装有镜片,镜架的内部设置有进行增强音频的收纳组件,收纳组件包括套杆、复位弹簧、推杆、扬声器底座和限位块;
[0008]套杆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安装有推杆,推杆的一端设置有扬声器底座,扬声器底座的内侧安装有限位块。
[0009]进一步的,所述镜架的镜腿处于用户使用时耳朵朝脸颊一侧开设有通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推杆的尺寸小于套杆一侧开口的尺寸,推杆远离复位弹簧的一端贴合于扬声器底座的内侧。
[0011]进一步的,所述扬声器底座通过转轴安装于镜架的通孔内,扬声器底座呈半圆形设置,其表面呈内凹状设置,该内凹处安装有进行传导的振动组件,扬声器底座半圆形的边缘处开设有弧形通孔,该弧形通孔的长度为扬声器底座半圆弧度的三分之二,其剩余的三分之一内部呈空心设置,且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圆形通孔,靠近弧形通孔的一侧呈开口设置,该开口顶端边缘处安装有限位块,扬声器底座弧形通孔边缘处的底部呈弧形设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振动组件包括传导块、辅助板、敲打锤、扭力弹簧和垫板,传导块的
外侧面安装有辅助板,辅助板的一侧安装有垫板,垫板的顶部安装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一端安装有敲打锤;
[0013]进一步的,所述传导块的表面开设有传声孔。
[0014]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板嵌于扬声器底座半圆形边缘处的弧形通孔内部,辅助板呈逐渐倾斜设置,其较长的一侧靠近于限位块的一侧开设有凹槽,该凹槽的尺寸与限位块呈配套设置。
[0015]进一步的,所述敲打锤呈倾斜设置,其顶部球体尺寸小于扬声器底座上表面圆形通孔。
[0016]进一步的,所述垫板安装于辅助板凹槽处的边缘处垫板与扬声器底座内部的空心处呈配套设置。
[0017]进一步的,所述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控制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0018]S1:将镜架穿戴于用户耳朵之上,通过内置感应器感应为穿戴状态,感应器传输信号控制模块,控制转轴带动扬声器底座进行圆周运动;
[0019]S2:扬声器底座转动通过弧形通孔边缘处的底部,使得复位弹簧通过本身弹性推动推杆推动辅助板;
[0020]S3:辅助板受推力使传导块逐渐脱离扬声器底座并贴合用户颅骨处,辅助板移动后通过一侧凹槽与限位块配合进行限位;
[0021]S4:垫板同时跟随辅助板向扬声器底座外侧移动,垫板此时推动敲打锤穿过扬声器底座上表面通孔,并贴合于传导块外侧面;
[0022]S5:声音产生的过程中会产生振动,该振动带动敲打锤进行抖动,敲打锤抖动时通过扭力弹簧对传导块外侧面高频率敲打;
[0023]S6:传导块振动的同时对推杆的压力时有时无,使得推杆通过复位弹簧产生不断挤压不断放松,从而产生振动;
[0024]S7:通过推杆与敲打锤不断敲击传导块产生振动传输至用户颅骨,从而形成骨传导。
[0025]有益效果:
[0026]1、传导块移动的过程中,辅助板同时带动垫板向扬声器底座外侧移动,垫板此时推动扭力弹簧带动敲打锤通过扬声器底座上表面通孔移动至外侧,通过敲打锤呈倾斜设置,使得敲打锤通过扬声器底座上表面通孔后贴合于传导块外侧面;
[0027]2、电流通过由磁铁组成的磁电路内的线圈,在上和下的方向上产生驱动力使振动体振动,继而使空气振动,发出声音,该段声音通过传导块表面通孔传出,由于传导块脱离扬声器底座后贴合于用户颅骨,从而防止声音音量向四周扩散传播太多传至人耳时降低;
[0028]3、在声音产生的过程中会产生振动,该振动会带动敲打锤进行抖动,该抖动通过扭力弹簧会进行高频率敲打传导块外侧面,传导块振动的同时对推杆的压力时有时无,使得推杆通过复位弹簧产生不断挤压不断放松,在此产生振动,通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而传导块此时会产生振动,此振动与敲打锤敲打传导块外侧面的振动传达至用户颅骨,从而达到骨传导的目的,进而提升音频的功率,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收纳组件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收纳组件运行完成时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收纳组件运行完成时后视图;
[0034]图6为本专利技术套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本专利技术扬声器底座结构示意图;
[0036]图8为本专利技术传导块结构示意图;
[0037]图9为本专利技术扭力弹簧结构示意图。
[0038]图1

9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39]1、镜架;101、镜片;102、套杆;103、复位弹簧;104、推杆;2、扬声器底座;201、限位块;3、传导块;301、辅助板;302、敲打锤;303、扭力弹簧;304、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1]如附图1至附图9所示:
[0042]实施例1
[0043]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包括镜架1,镜架1的底部安装有镜片101,镜架1的内部设置有进行增强音频的收纳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包括镜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架(1)的底部安装有镜片(101),镜架(1)的内部设置有进行增强音频的收纳组件,收纳组件包括套杆(102)、复位弹簧(103)、推杆(104)、扬声器底座(2)和限位块(201);套杆(102)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103),复位弹簧(103)的一端安装有推杆(104),推杆(104)的一端设置有扬声器底座(2),扬声器底座(2)的内侧安装有限位块(2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架(1)的镜腿处于用户使用时耳朵朝脸颊一侧开设有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104)的尺寸小于套杆(102)一侧开口的尺寸,推杆(104)远离复位弹簧(103)的一端贴合于扬声器底座(2)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底座(2)通过转轴安装于镜架(1)的通孔内,扬声器底座(2)呈半圆形设置,其表面呈内凹状设置,该内凹处安装有进行传导的振动组件,扬声器底座(2)半圆形的边缘处开设有弧形通孔,该弧形通孔的长度为扬声器底座(2)半圆弧度的三分之二,其剩余的三分之一内部呈空心设置,且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圆形通孔,靠近弧形通孔的一侧呈开口设置,该开口顶端边缘处安装有限位块(201),扬声器底座(2)弧形通孔边缘处的底部呈弧形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组件包括传导块(3)、辅助板(301)、敲打锤(302)、扭力弹簧(303)和垫板(304),传导块(3)的外侧面安装有辅助板(301),辅助板(301)的一侧安装有垫板(304),垫板(304)的顶部安装有扭力弹簧(303),扭力弹簧(303)的一端安装有敲打锤(30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穿戴的音频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块(3)的表面开设有传声孔。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海峰温毅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蓝深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