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0174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包括: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和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和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设置于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之间,且垂直库轴线方向设置;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的外侧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之间采用圆弧面滑动式扩大接头连接结构连接;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的外侧与库底土工膜之间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可有效适应基础变形,安全可靠,可广泛用于蓄水池、水库等工程。水库等工程。水库等工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


[0001]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
,尤其涉及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

技术介绍

[0002]沥青混凝土面板为柔性防渗材料,适应基础变形能力较强,通常全库采用,但造价高。土工膜也为柔性防渗材料,适应基础变形能力强,且造价相对较低,但存在斜坡稳定等问题,一般用于库底。目前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直接连接存在问题,沥青混凝土摊铺碾压时的高温和重压将破坏先施工的土工膜,常规的沥青混凝土面板结构在库底端碾压不实,导致防渗效果差,因此在大中型工程中运用极少,大大限制了这两种防渗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包括: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和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
[0006]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设置于库底土工膜(2)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之间,且垂直库轴线方向设置;
[0007]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的外侧与所述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之间采用圆弧面滑动式扩大接头连接结构(4)连接;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的外侧与所述库底土工膜(2)之间固定连接;
[0008]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为一组,沿环库方向设置多组,本组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之间,以及相邻两组之间设置接缝(5)。
[0009]优选的,所述圆弧面滑动式扩大接头连接结构(4)包括:扩大接头(4.1)、圆弧面(4.2)和凹槽(4.3);
[0010]所述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的内部,在靠近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的位置设置截面逐渐扩大的所述扩大接头(4.1);
[0011]所述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和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的接触面为所述圆弧面(4.2);
[0012]在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的顶面设置所述凹槽(4.3),所述凹槽(4.3)内填充塑性填料。
[0013]优选的,所述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包括自下向上设置的排水垫层(3.1)、乳化沥青层(3.2)、整平胶结层(3.3)、防渗层(3.4)和封闭层(3.5);
[0014]所述扩大接头(4.1)设置于所述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的整平胶结层(3.3)和防渗层(3.4)之间,包括自下向上设置的沥青砂浆楔形体(4.1.1)、防渗加厚层(4.1.2)、第一乳化沥青层(4.1.3)、加筋网(4.1.4)和第二乳化沥青层(4.1.5)。
[0015]优选的,所述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和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的接触面设有塑性填料层和沥青涂料层。
[0016]优选的,所述防渗层(3.4)延伸到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的凹槽(4.3)槽顶,搭接长度大于0.5m。
[0017]优选的,所述库底土工膜(2)包括自下向上设置的土工膜下支持层(2.1)、复合土工膜(2.2)和土工膜上保护层(2.3);
[0018]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与所述库底土工膜(2)采用锚固方式连接,采用金属板条和膨胀螺栓将所述复合土工膜(2.2)固定在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上,并采用黏结剂封口。
[0019]优选的,在所述接缝(5)的顶部设置表层止水结构(6),底部设置W型的金属止水带(7),其余部位设置填充板(8)。
[0020]优选的,所述表层止水结构(6)包括:V型槽(6.1)、防渗保护盖片(6.2)、膨胀螺栓(6.3)和橡胶棒(6.4),顶部为弧形;
[0021]所述接缝(5)的缝口设置所述V型槽(6.1);在所述V型槽(6.1)的槽底安装所述橡胶棒(6.4);
[0022]所述防渗保护盖片(6.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通过所述膨胀螺栓(6.3)固定;
[0023]所述金属止水带(7)下面设置水泥砂浆垫层(9)。
[002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5]库底土工膜、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通过钢筋混凝土连接板连接,结构简单,解决了二者直接连接时沥青混凝土摊铺碾压破坏土工膜、常规的沥青混凝土面板结构在库底端碾压不实导致防渗效果差等问题;施工方便,可有效适应基础变形,安全可靠;大大优化了防渗工程经济指标,可广泛用于蓄水池、水库等工程。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的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的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图的详图甲;
[0028]图3是本技术的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图的详图乙;
[0029]其中:
[0030]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
[0031]库底土工膜2;土工膜下支持层2.1、复合土工膜2.2和土工膜上保护层2.3;
[0032]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排水垫层3.1、乳化沥青层3.2、整平胶结层3.3、防渗层3.4和封闭层3.5;
[0033]圆弧面滑动式扩大接头连接结构4;扩大接头4.1、圆弧面4.2、凹槽4.3;沥青砂浆楔形体4.1.1、防渗加厚层4.1.2、第一乳化沥青层4.1.3、加筋网4.1.4和第二乳化沥青层4.1.5;
[0034]接缝5;
[0035]表层止水结构6;V型槽6.1、防渗保护盖片6.2、膨胀螺栓6.3和橡胶棒6.4;
[0036]金属止水带7;
[0037]填充板8;
[0038]水泥砂浆垫层9。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0]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可解决土工膜、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直接连接时沥青混凝土摊铺碾压破坏土工膜、常规的沥青混凝土面板结构在库底端碾压不实导致防渗效果差等技术难题。
[0041]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包括: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和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设置于库底土工膜2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之间,且垂直库轴线方向设置;
[0042]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的外侧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之间采用圆弧面滑动式扩大接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和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设置于库底土工膜(2)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之间,且垂直库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的外侧与所述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之间采用圆弧面滑动式扩大接头连接结构(4)连接;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的外侧与所述库底土工膜(2)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为一组,沿环库方向设置多组,本组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B)之间,以及相邻两组之间设置接缝(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面滑动式扩大接头连接结构(4)包括:扩大接头(4.1)、圆弧面(4.2)和凹槽(4.3);所述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的内部,在靠近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的位置设置截面逐渐扩大的所述扩大接头(4.1);所述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和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的接触面为所述圆弧面(4.2);在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连接板(1A)的顶面设置所述凹槽(4.3),所述凹槽(4.3)内填充塑性填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库底土工膜与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的连接型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包括自下向上设置的排水垫层(3.1)、乳化沥青层(3.2)、整平胶结层(3.3)、防渗层(3.4)和封闭层(3.5);所述扩大接头(4.1)设置于所述库岸沥青混凝土面板(3)的整平胶结层(3.3)和防渗层(3.4)之间,包括自下向上设置的沥青砂浆楔形体(4.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