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挂车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9406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挂车车身,包括通过铰接装置铰接在一起的前部车身和后部车身,所述铰接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前部车身纵向中后位下部的铰接座、分别连接在所述铰接座两侧的两铰轴机构,所述铰轴机构底端的铰轴与所述后部车身的前端两侧相铰接以使所述铰接装置可相对所述后部车身上下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部车身的前端,所述前部车身包括前部车身伸缩梁架以及悬挂与车轮装置,所述悬挂与车轮装置设在所述铰接座后上部、所述前部车身伸缩梁架下部。这样,由于前部车身和后部车身铰接在一起,故能提高挂车车身的通过性;由于悬挂与车轮装置设在所述铰接座后上部、所述前部车身伸缩梁架下部,从而使悬挂和轴的位置更加合理,提高了载荷能力,并减轻了车的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挂车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挂车车身
技术介绍
挂车有半挂、全挂两种基本形式,半挂车的牵引车能够分承载荷并提供牵引动力, 全挂车的牵引车只能提供牵引力。在现有技术中,低平板的半挂车由于销轴距长,运输大件 及重货时,承载能力有限,车身笨重,且达不到承受重载和特殊运输的要求。为了提高承载 能力,现有技术的做法是使用多轴液压平板,而多轴液压平板造价昂贵,笨重,通过性差,经 常因地形状况差而无法越过障碍,或者因门和隧洞的高度限制无法通过。因此,使用多轴液 压平板的挂车在运输重特大件设备时仍然受到制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挂车车身,其承载能力强,通过性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挂车车身,包括通过铰接装 置铰接在一起的前部车身和后部车身,所述铰接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前部车身纵向中后位下 部的铰接座、分别连接在所述铰接座两侧的两铰轴机构,所述铰轴机构底端的铰轴与所述 后部车身的前端两侧相铰接以使所述铰接装置可相对所述后部车身上下转动地连接于所 述后部车身的前端,所述前部车身包括前部车身伸缩梁架以及悬挂与车轮装置,所述悬挂 与车轮装置设在所述铰接座后上部、所述前部车身伸缩梁架下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由于前部车身和后部车身铰接在一起,故能提高挂车车身的 通过性;由于悬挂与车轮装置设在所述铰接座后上部、所述前部车身伸缩梁架下部,从而使 悬挂和轴的位置更加合理,提高了载荷能力,并减轻了车的重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后部车身的主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前部车身的主视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除去悬挂与车轮装置和前部车身伸缩梁架后的前部车身 主视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悬挂与车轮装置主视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顶升机构液压锁的原理图;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前部车身的俯视示意图;并示出了悬挂与车轮装置的一 种分布方式;图8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前部车身的俯视示意图;并示出了悬挂与车轮装置的另 一种分布方式。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 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 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请参照图1至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该挂车车身包括通过铰接装置2铰 接在一起的前部车身6和后部车身1,所述铰接装置2包括位于所述前部车身6尾端下部的 铰接座、分别连接在所述铰接座两侧的两铰轴机构23,所述铰轴机构23底端的铰轴232与 所述后部车身1的前端两侧相铰接以使所述铰接装置2可相对所述后部车身1上下转动地 连接于所述后部车身1的前端,所述前部车身6包括前部车身伸缩梁架41以及悬挂与车轮 装置4,所述悬挂与车轮装置4设在所述铰接座后上部、所述前部车身伸缩梁架41下部。与 现有技术相比较,由于前部车身6和后部车身1通过铰接装置2铰接在一起,故能提高挂车 车身的通过性;由于悬挂与车轮装置4设在所述铰接座后上部、所述前部车身伸缩梁架41 下部,从而使悬挂和轴的位置更加合理,提高了载荷能力,并减轻了车的重量。以下对上述各组成部分分别作详细介绍。所述悬挂与车轮装置4包括前部车身伸缩梁架41、与所述前部车身伸缩梁架41尾 端可拆卸连接的轮架42以及与所述轮架连接的车轮43。前部车身伸缩梁架41上设有多个 沿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一销孔411,所述前部车身6对应位置也设有多个可与所述第一销孔 411选择连接的第二销孔61。这样,当挂车需要承载不同长度的负载时,通过选择不同位置 的第一销孔411与第二销孔61结合,从而使前部车身6具有不同的长度,使其适应性大大 提尚。所述后部车身1包括沿挂车车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纵梁11以及垂直连接在该两 纵梁11之间的多根横梁12,该纵梁11前端的顶部设置有斜切面111,该纵梁11前端的底 部设置有挂钩112。所述后部车身1的底部设有若干悬挂与车轮装置13,以提高承载能力。 悬挂与车轮装置13的数量和排列可以为多种方式,请参照图7和图8。所述后部车身1的 底部前侧还设有支撑装置14,用以在所述后部车身1脱离前部车身6后进行支撑。该铰接装置2包括一上脖颈21、一脖颈座22、两铰轴机构23以及两三角中位垫铁 24,其中该上脖颈21、该脖颈座22以及该铰轴机构23固定连接成一体的结构。该上脖颈21为两根上脖颈纵梁211以及多根垂直连接在该上脖颈纵梁211之间 的上脖颈横梁212合围成的框架式结构,该上脖颈21整体为水平方向设置且该上脖颈纵梁 211沿着该挂车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该脖颈座22包括设置于两侧的两纵向支架221以及一个或多个横向支架222。该 纵向支架221的顶端与该上脖颈纵梁211的底端固定连接成一体的结构,该纵向支架221 的底端设置有一斜向支承平面2211,该斜向支承平面2211相对挂车前方的一侧低于相对 挂车后方的一侧。该横向支架222可以仅仅设置一个且垂直连接在该两纵向支架221尾端 之间,还可以根据增加强度的需要在两纵向支架221的前端之间或者中部之间设置该横向 支架222。该两铰轴机构23分别对称设置在该脖颈座22的两纵向支架221上,每一铰轴机 构23包括两铰轴支架231以及垂直横穿在该两铰轴支架231近底端的一铰轴232,该两铰 轴支架231的上半部夹持固定在该纵向支架221的两侧,该后部车身1的纵梁11前端的挂钩挂在该铰轴232上,从而使得该铰轴机构23通过该铰轴232与该后部车身1的前端相铰 接,以使所述铰接装置2可相对所述后部车身1上下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部车身1的前端, 且使得该斜向支承平面2211位于该后部车身1的上方。挂车正常行驶时,该铰轴支架231 为竖直方向,此时在该斜向支承平面2211与该后部车身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区 域。当需要从该后部车身1的前端装卸货物时,也可将该后部车身1的前端的挂钩从该铰 轴232上脱开,以移开该后部车身1进行货物的装卸。该三角中位垫铁24大小适配地活动插设在该斜向支承平面2211与该后部车身1 的上表面之间的三角区域内并支承该纵向支架221。该顶升机构3作用在该后部车身1的两纵梁11之间位于该颈脖座22的横向支架 222下方的该横梁12上,可以仅仅对应该横梁12的中部位置作用一个该顶升机构3,为了 更好的受力,也可在该横梁12的两侧位置分别作用一个该顶升机构3,该顶升机构3可向上 方顶动并支承该横向支架222,进而使得该脖颈座22以该铰轴232中心逆时针旋转脱离该 三角中位垫铁24的支承,此时可将该三角中位垫铁24转出或取出。该顶升机构3可以为 一机械顶升机构及与之配套的锁止机构,也可为动力油缸及与之配套的液压锁(请参照图 6)或其他可实现顶升锁止操作的机构。所述前部车身6包括沿挂车车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纵梁63以及垂直连接在该两 纵梁63之间的多根横梁62。在所述前部车身6底部还设有牵引销及销板总成5,用于与挂 车前方的动力牵引机构相连接,其结构与该部分的通常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挂车车身在正常运行时,挂车为设计制造标准落差位置,该牵引销及 销板总成5与挂车前方的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挂车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铰接装置铰接在一起的前部车身和后部车身,所述铰接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前部车身纵向中后位下部的铰接座、分别连接在所述铰接座两侧的两铰轴机构,所述铰轴机构底端的铰轴与所述后部车身的前端两侧相铰接以使所述铰接装置可相对所述后部车身上下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部车身的前端,所述前部车身包括前部车身伸缩梁架以及悬挂与车轮装置,所述悬挂与车轮装置设在所述铰接座后上部、所述前部车身伸缩梁架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