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绿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所述屋顶上固设有雨水回收仓;屋顶和主体结构之间固设有夹层,夹层内安装有方形水箱;方形水箱开设有雨水入口、自来水入口和排水口;雨水入口在方形水箱上部,排水口在方形水箱下部且与用水部分进水端连通;雨水回收仓内沿处开设有雨水流动槽,雨水流动槽上方架设有水格栅;雨水流动槽与方形水箱的雨水入口连通;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的屋顶和主体结构之间固设有夹层,夹层内安装方形水箱;方形水箱集成在绿色建筑内对雨水进行回收,回收后的雨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用水部分,不再需要利用水泵泵送,节省了水泵设备,节约了电能。节约了电能。节约了电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绿色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地球上可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我国也面临着巨大的用水危机,特别是在水源紧缺地区人们的用水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对现有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身边“低碳”随处可见,只是人们没有充分进行发掘利用,比如对雨水进行管理和利用。
[0003]有的绿色建筑为了提高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通常都会在雨天时对雨水进行回收,来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后续的利用。现有技术中的绿色建筑一般在地面设置雨水回收箱,然后利用水泵将雨水回收箱中的雨水引至他处,也就是为了对雨水回收利用需要消耗电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绿色建筑结构包括屋顶和主体结构;所述屋顶上固设有雨水回收仓;所述屋顶和主体结构之间固设有夹层,所述夹层内安装有方形水箱;所述方形水箱开设有雨水入口、自来水入口和排水口;所述雨水入口在方形水箱上部,所述排水口在方形水箱下部且与用水部分进水端连通;
[0006]所述雨水回收仓内沿处开设有雨水流动槽,所述雨水流动槽上方架设有水格栅;所述水格栅上表面不高于雨水回收仓底面;所述雨水流动槽与方形水箱的雨水入口连通;所述自来水入口外接自来水管,所述自来水管靠近自来水入口处安装有水阀。
[0007]作为优选,所述绿色建筑结构为雨水回收利用公厕或别墅。
[0008]作为优选,所述用水部分为冲刷水箱,并且所述冲刷水箱的数量为多个。
[0009]作为优选,所述用水部分为绿色建筑外的绿化水龙头或车辆清洗水龙头。
[0010]作为优选,所述绿色建筑内安装有自动补水控制箱,所述自动补水控制箱内安装有PLC控制器;所述方形水箱内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水阀为电磁阀,所述水阀与PLC控制器通信连接。
[0011]作为优选,所述方形水箱为不锈钢水箱。
[0012]作为优选,所述雨水回收仓由绿色建筑的女儿墙围成。
[0013]作为优选,所述绿色建筑为钢结构建筑。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5](1)屋顶和主体结构之间固设有夹层,夹层内安装方形水箱;方形水箱集成在绿色建筑内对雨水进行回收,回收后的雨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用水部分,不再需要利用水泵泵送,节约了电能,节省了水泵设备;
[0016](2)绿色建筑用水部分实现了自来水和雨水的互补使用,雨水充沛时不需自来水
补水,雨水较少时再利用自来水补水;
[0017](3)通过自动补水控制箱能够实现对方形水箱的自动补水;
[0018](4)雨水回收仓由绿色建筑的女儿墙围成,雨水回收仓内沿处开设有雨水流动槽,即利用女儿墙来对雨水进行回收,实现了建筑结构与雨水回收结构的集成;
[0019](5)水格栅对雨水水流进行过滤,防止固体漂浮物进入方形水箱。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21]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内部示意图,
[0022]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立体图,
[0023]图3为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中用水部分和自动补水控制箱示意图,
[0024]图4为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中水格栅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雨水回收仓,2—水格栅,3—溢流管,4—液位传感器,5—方形水箱,6—雨水入口,7—自来水入口,8—水阀,9—冲刷水箱,10—自动补水控制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2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9]实施例1
[0030]下面结合附图1
‑
图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一种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绿色建筑结构包括屋顶和主体结构;如图2所示,屋顶上固设有雨水回收仓1;如图1所示,屋顶和主体结构之间固设有夹层,夹层内安装有方形水箱5;方形水箱5开设有雨水入口6、自来水入口7和排水口;雨水入口6在方形水箱5上部,排水口在方形水箱5下部且与用水部分进水端连通。
[0031]如图1和图4所示,雨水回收仓1内沿处开设有雨水流动槽,雨水流动槽上方架设有水格栅2;水格栅2上表面不高于雨水回收仓1底面;雨水流动槽与方形水箱5的雨水入口6连通。
[0032]如图1所示,自来水入口7外接自来水管,自来水管靠近自来水入口7处安装有水阀8。自来水入口7开设在方形水箱5侧面上部。
[0033]如图2所示,绿色建筑结构为雨水回收利用公厕。
[0034]如图3所示,用水部分为冲刷水箱9,并且冲刷水箱9的数量为多个。
[0035]如图3所示,绿色建筑内安装有自动补水控制箱10,自动补水控制箱10内安装有PLC控制器;方形水箱5内安装有液位传感器4,液位传感器4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通信连接;水阀8为电磁阀,水阀8与PLC控制器通信连接。
[0036]如图1所示,方形水箱5为不锈钢水箱。
[0037]如图2所示,雨水回收仓1由绿色建筑的女儿墙围成,雨水回收仓1上端还安装有多个溢流管3,多个溢流管3出口下方为绿色建筑周边的绿化区。
[0038]绿色建筑为钢结构建筑。
[0039]实施例2
[004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绿色建筑结构为具有雨水回收利用功能的别墅。用水部分为绿色建筑外的绿化水龙头、车辆清洗水龙头以及绿色建筑内的冲刷水箱9。
[0041]本技术的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发挥雨水回收利用效能的原理:
[0042]降雨时,屋顶上的雨水回收仓1收集降落在屋顶上的雨水,雨水经水格栅2进入雨水回收仓1内沿的雨水流动槽,再经雨水流动槽汇入方形水箱5。水格栅2对雨水水流进行过滤,防止固体漂浮物进入方形水箱5。方形水箱5在主体结构上方,所以方形水箱5内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用水部分(绿色建筑外的绿化水龙头、车辆清洗水龙头以及绿色建筑内的冲刷水箱9),而不需要使用水泵。当降雨量少时,可打开自来水管上的水阀8为方形水箱5内补水,或者在方形水箱5内安装液位传感器4,当液位低于设定值时自动补水控制箱10自动补水(当方形水箱5内的液位到达设定的高位时,停止补水)。
[0043]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他形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绿色建筑结构包括屋顶和主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顶上固设有雨水回收仓(1);所述屋顶和主体结构之间固设有夹层,所述夹层内安装有方形水箱(5);所述方形水箱(5)开设有雨水入口(6)、自来水入口(7)和排水口;所述雨水入口(6)在方形水箱(5)上部,所述排水口在方形水箱(5)下部且与用水部分进水端连通;所述雨水回收仓(1)内沿处开设有雨水流动槽,所述雨水流动槽上方架设有水格栅(2);所述水格栅(2)上表面不高于雨水回收仓(1)底面;所述雨水流动槽与方形水箱(5)的雨水入口(6)连通;所述自来水入口(7)外接自来水管,所述自来水管靠近自来水入口(7)处安装有水阀(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绿色建筑结构为雨水回收利用公厕或别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的绿色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长英,王琴,类梦郁,张亚柔,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常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