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润滑球头,包括座体、球体和润滑组件,座体具有容置腔,球体位于容置腔内,润滑组件包括吸油润滑环,座体内设置有储油腔,储油腔与容置腔侧壁之间设有出油通道,吸油润滑环位于容置腔内且与覆盖出油通道,球体外侧壁与吸油润滑环内侧壁相贴合,通过往储油腔内添加润滑油(或者润滑油脂),润滑油会从出油通道流入到吸油润滑环上被吸收,由于球体与吸油润滑环相接触,每当球体转动时,吸油润滑环都会对球体的外周面进行润滑。吸油润滑环都会对球体的外周面进行润滑。吸油润滑环都会对球体的外周面进行润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润滑球头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自润滑球头。
技术介绍
[0002]汽车悬挂系统就是指由车身与轮胎间的弹簧和避震器组成整个支持系统。从结构上来说,悬挂系统中球头总成是重要组成部分,球头总成一般包括座体、球座、球销、封盖和防尘罩等,球销的内端具有呈球状的球体,球体部分底部与球座接触,球体底部依托在球座内壁上实现装配后球体的固定,球体固定后能够发生转动,座体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球座和球体均位于座体内,安装时将球座和球体相抵后,球销的上端从座体的下端伸入直至球体和球座均位于座体内,然后利用封盖将座体的下端开口进行封堵即可,防尘罩套设在球销上,位于座体的上端,防尘罩将座体的上端开口罩住,起到防尘的作用,以上是球头总成的大致结构,现有的球头总成如ZL2018220089399号专利提到的,该方案中的球头添油困难且操作麻烦,有鉴于此,遂有了本方案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润滑球头,润滑方式简便,添油简单。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润滑球头,包括座体、球体和润滑组件,所述座体具有容置腔,所述球体位于容置腔内,所述润滑组件包括吸油润滑环,所述座体内设置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与容置腔侧壁之间设有出油通道,所述吸油润滑环位于容置腔内且与覆盖出油通道,所述球体外侧壁与吸油润滑环内侧壁相贴合。
[0005]进一步,所述润滑组件还包括压环,所述压环位于容置腔内且位于吸油润滑环上方。
[0006]进一步,所述球头还包括球座,所述球座位于容置腔底部,所述球座用于承载球体。
[0007]进一步,所述座体下表面形成有通孔,所述球头还包括封盖,所述封盖用于封合座体上通孔的开口。
[0008]进一步,所述吸油润滑环为海绵体。
[0009]进一步,所述球体内设有多个进油通道,多个所述进油通道互相连通,多个所述进油通道位于吸油润滑环的覆盖范围内。
[0010]进一步,所述容置腔侧壁设有限位卡台,所述压环位于限位卡台下方。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通过往储油腔内添加润滑油(或者润滑油脂),润滑油会从出油通道流入到吸油润滑环上被吸收,由于球体与吸油润滑环相接触,每当球体转动时,吸油润滑环都会对球体的外周面进行润滑。
[0013]2.设置压环限位住吸油润滑环,防止球头在运动时,吸油润滑环被带动,从而导致
错位,使得球头无法正常运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一种自润滑球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标记:1、座体;11、储油腔;111、出油通道;112、容置腔;1121、限位卡台;2、球体;3、润滑组件;31、吸油润滑环;32、压环;4、球座;5、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更明显易懂,下面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18]如图1
‑
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润滑球头,包括座体1、球体2、球座4、封盖5和润滑组件3。
[0019]座体1具有容置腔112,座体1下表面形成有通孔,通孔与容置腔112相连通,容置腔112侧壁设有限位卡台1121,座体1内设置有储油腔11,储油腔11与容置腔112侧壁之间设有出油通道111,出油通道111位于储油腔11腔底,且出油通道111倾斜设置,使得润滑油可以通过自重的方式流出出油通道111,座体1的外侧壁设置有储油腔11的进油口,进油口用于添润滑油,不使用时用密封栓封住。
[0020]封盖5用于封合座体1上通孔的开口,球体2位于容置腔112内,球座4位于容置腔112底部,球座4用于承载球体2。
[0021]润滑组件3包括吸油润滑环31和压环32,具体地,吸油润滑环31为海绵体。吸油润滑环31位于容置腔112内且与覆盖出油通道111,球体2外侧壁与吸油润滑环31内侧壁相贴合,压环32位于容置腔112内且位于吸油润滑环31上方,压环32用于限位吸油润滑环31,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卡扣到限位卡台1121下表面,本方案往储油腔11内添加润滑油(或者润滑油脂),润滑油会从出油通道111流入到吸油润滑环31上被吸收,由于球体2与吸油润滑环31相接触,每当球体2转动时,吸油润滑环31都会对球体2的外周面进行润滑,只需要按时往储油腔11填充润滑油,即可保证球头的时时润滑。
[0022]优选地,球体2内设有多个进油通道(图中未示出),多个进油通道互相连通,多个进油通道位于吸油润滑环31的覆盖范围内,设置多个进油通道是因为设置吸油润滑环31进行润滑,吸油润滑环31靠近出油通道111处的地方润滑效果会好于吸油润滑环31其他位置,为了均分吸油润滑环31各处的润滑效果,除了通过吸油润滑环31本身海绵体的特性以外,在球头上设置进油通道,球头在转动时,吸油润滑环31上的润滑油会渗入到进油通道内从其他进油通道流出然后被吸油润滑环31其他位置吸收,从而保证吸油润滑环31各处润滑效果不会相差太大。
[002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润滑球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座体、球体和润滑组件,所述座体具有容置腔,所述球体位于容置腔内,所述润滑组件包括吸油润滑环,所述座体内设置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与容置腔侧壁之间设有出油通道,所述吸油润滑环位于容置腔内且与覆盖出油通道,所述球体外侧壁与吸油润滑环内侧壁相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润滑球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组件还包括压环,所述压环位于容置腔内且位于吸油润滑环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润滑球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头还包括球座,所述球座位于容置腔底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淑仪,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市徽邦中天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