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丽雯专利>正文

一种温针灸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88118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27
一种温针灸盒,涉及中医医疗器械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底壳、隔层与调风装置;所述温针灸盒主体壁上布有散热孔,所述温针灸盒底壳上是细密网状小孔,所述温灸盒隔层设置有置物隔板,置物隔板中心是网格状针灸部,所述温针灸盒调风装置,风口中心为置针孔;针灸针依次通过置针孔、网格状针灸部、温针灸盒底壳;艾柱与艾绒可置于隔层,燃烧后可对中心位置的针灸针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温针灸盒,允许医者灵活调整行针角度,满足不同穴位的刺激需求,并且可以通过艾柱与艾绒的放置调整温针灸辅助温度,同时减轻传统温针灸针身的承重,隔层的设计与高温艾灰坠落的减少,提高安全性。全性。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针灸盒


[0001]本技术涉及中医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温针灸盒。

技术介绍

[0002]温针灸属于针灸范围之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温针灸是将艾柱置于针柄之上,艾柱燃烧通过针灸针将热力传入穴位,能够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
[0003]传统温针灸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弊端:针灸针承重有限,当艾柱重量较大时,会压弯针身甚至有艾柱脱落的危险,针身弯曲后患者极容易产生不适的针感;艾柱燃烧高温落灰易坠落,极易灼伤皮肤;为减少高温艾叶松散脱落的风险,传统温针灸大多使用艾柱而非艾绒,同时艾柱燃烧产生热量难以调节,个体性差异难以一一满足;虽然现在有少数温针灸装置,但是这些温针灸装置大多用于针灸针上艾柱的固定与落灰的装盛,极大地加重了针灸针的负担,并且针灸针难以灵活调整针刺的角度。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温针灸盒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温针灸盒,可以自由加减艾绒与艾柱数量调节温度,同时减少针灸针针身的承重,解决温针灸高温落灰的问题并且可使针灸针可以变换角度刺入穴位。
[0005]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温针灸盒,涉及中医医疗器械领域,包括主体、底壳、隔层与调风装置;所述温针灸盒主体壁上布有散热孔,所述温针灸盒底壳上是细密网状小孔,所述温针灸盒隔层设置有置物隔板,置物隔板中心是网格状针灸部,所述温针灸盒调风装置,中心为置针孔,所述调风装置由分为通风层与旋转层,所述通风层位于旋转层之下,通风层均匀分布有通风孔;所述旋转层位于通风层之上,旋转层均匀分布有扇形开口;所述通风层中心有圆形突起,突起上均匀分布着五个圆孔,称为置针孔,供针灸针插入,旋转层中心有半径相同的圆形开口,圆形突起与圆形开口可重叠,并紧密接触,旋转层可旋转调整通风孔的面积。
[0006]作为优选的,所述温针灸盒主体是两端开口的空心圆柱体,所述调风装置整体可拆卸于温针灸盒主体顶部;所述底壳焊接于温针灸盒主体底部。
[0007]作为优选的,所述温针灸盒隔层位于底壳与调风装置之间,隔层中心的置物隔板是上端开口,下端为网格状针灸部的空心圆柱体。
[0008]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壳主体是细密网状小孔,有防落灰烫伤与隔热的作用,细密网状小孔之下,底壳与所述温针灸盒主体相接处有环状隔热垫。
[0009]作为优选的,所述网格状针灸部是以置针孔中心在隔层的垂直投影为圆心,以置针孔半径为半径的圆形网格状结构。
[0010]作为优选的,所述置物隔板是以网格状针灸部为底,向上延伸的上端开口的空心
圆柱,置物隔板的高度为隔层与调风装置垂直距离的三分之一。
[0011]作为优选的,所述置针孔、网格状针灸部、温针灸盒底壳,为针灸针依次通过的通道;所述温针灸盒隔层可置于艾柱与艾绒,艾柱与艾绒燃烧后可对中心位置的针灸针进行加热。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温针灸盒,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该技术的温针灸盒,温针灸盒主体壁上布有散热孔,并且能够通过旋转调风装置的旋转层,调整通风孔的面积,调整进风量,散热孔与调风装置的配合使用,能够灵活调整温针灸盒内的温度,提高治疗效果。
[0014]2.该技术的温针灸盒,温针灸盒隔层上可放置艾柱与艾绒,缓解了传统温针灸对艾柱的依赖,同时置物隔板的存在使艾柱与艾绒不易在燃烧过程中通过网格状针灸部掉落烫伤皮肤,提高了温针灸过程中的安全性。
[0015]3.该技术的温针灸盒,针灸针通过置针孔、网格状针灸部、温针灸盒底壳作用于人体,针灸针可以选取不同的针刺角度,满足了不同穴位的需要。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该技术的温针灸盒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该技术的温针灸盒的俯视图;
[0018]图3是该技术的温针灸盒去掉调风装置后的俯视图;
[0019]图4是该技术的温针灸盒的仰视图;
[0020]图5是该技术的温针灸盒的侧视图;
[0021]图6是该技术的温针灸盒的通风层的俯视图;
[0022]图7是该技术的温针灸盒的旋转层的俯视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主体;2.底壳;3.隔层;4.调风装置;5.散热孔;6.置物隔板;7.网格状针灸部;8.置针孔;9.通风层;10.旋转层;11.通风孔;12.扇形开口;13.隔热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温针灸盒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6]在本实施例中,该温针灸盒,减少了艾柱压弯针身甚至脱落的危险,容易调整热量,避免高温烫伤,增强了疗效与患者的医疗体验。参见图1至图5,该温针灸盒包括主体、底壳、隔层与调风装置;所述温针灸盒主体是两端开口的空心圆柱体,所述调风装置整体可拆卸于温针灸盒主体顶部;所述底壳焊接于温针灸盒主体底部。
[0027]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述温针灸盒主体壁上布有散热孔,参见图4,所述温针灸盒底壳上是细密网状小孔,参见图1,所述温针灸盒隔层设置有置物隔板,参见图3,置物隔板中心是网格状针灸部,参见图2,所述温针灸盒调风装置,中心为置针孔。
[0028]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温针灸盒隔层位于底壳与调风装置之间,隔层中心的置物隔板是上端开口,下端为网格状针灸部的空心圆柱体。
[0029]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6与图7,所述调风装置由分为通风层与旋转层,所述通
风层位于旋转层之下,通风层均匀分布有通风孔;所述旋转层位于通风层之上,旋转层均匀分布有扇形开口;所述通风层中心有圆形突起,突起上均匀分布着五个圆孔,称为置针孔,供针灸针插入,旋转层中心有半径相同的圆形开口,圆形突起与圆形开口可重叠,并紧密接触,旋转层可旋转调整通风孔的面积。
[0030]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述底壳主体是细密网状小孔,有防落灰烫伤与隔热的作用,细密网状小孔之下,底壳与所述温针灸盒主体相接处有环状隔热垫。
[0031]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述网格状针灸部是以置针孔中心在隔层的垂直投影为圆心,以置针孔半径为半径的圆形网格状结构。
[0032]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与图3,所述置物隔板是以网格状针灸部为底,向上延伸的上端开口的空心圆柱,置物隔板的高度为隔层与调风装置垂直距离的三分之一。
[0033]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图3、图4与图6,所述置针孔、网格状针灸部、温针灸盒底壳,为针灸针依次通过的通道;所述温针灸盒隔层可放置艾柱与艾绒,艾柱与艾绒燃烧后可对中心位置的针灸针进行加热。
[0034]本技术的温针灸盒的使用方法:
[0035]垂直用力作用于温针灸盒的调风装置,使调风装置从温针灸盒主体上脱离,取适当艾绒或艾柱,放置于隔层上,点燃艾绒或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针灸盒,涉及中医医疗器械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底壳、隔层与调风装置;所述温针灸盒主体壁上布有散热孔,所述温针灸盒底壳上是细密网状小孔,所述温针灸盒隔层设置有置物隔板,置物隔板中心是网格状针灸部,所述温针灸盒调风装置,中心为置针孔,所述调风装置由分为通风层与旋转层,所述通风层位于旋转层之下,通风层均匀分布有通风孔;所述旋转层位于通风层之上,旋转层均匀分布有扇形开口;所述通风层中心有圆形突起,突起上均匀分布着五个圆孔,称为置针孔,供针灸针插入,旋转层中心有半径相同的圆形开口,圆形突起与圆形开口可重叠,并紧密接触,旋转层可旋转调整通风孔的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针灸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温针灸盒主体是两端开口的空心圆柱体,所述调风装置整体可拆卸于温针灸盒主体顶部;所述底壳焊接于温针灸盒主体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针灸盒,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丽雯
申请(专利权)人:李丽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