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颌骨牵张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8703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下颌骨牵张器,包括可吸收的上极固定脚、下极固定脚、罩壳、螺纹丝杆和操作杆,罩壳为直条状的中空壳体,其一端伸入上极固定脚中,并相互可拆卸连接,罩壳的另一端朝向远离上极固定脚的一端水平延伸,罩壳的底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导向槽,下极固定脚上端具有圆环形的连接部,连接部内壁设有螺纹,连接部置于罩壳中,并与罩壳内壁滑动接触,螺纹丝杆设置于罩壳中,其一端同轴穿过连接部且二者相互螺纹连接,螺纹丝杆的另一端穿过罩壳的另一端,操作杆与螺纹丝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优点:牵张完毕后只需取出下极固定脚上的螺钉,拆除罩壳及螺纹丝杆即可,大幅缩小手术时间和难度。间和难度。间和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颌骨牵张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下颌骨牵张器。

技术介绍

[0002]颅面短小畸形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可累及下颌骨、上颌骨、颧骨、颞骨、外耳、中耳、面神经等多处组织器官,不仅导致患者的容貌显著异常,还可造成口颌功能、通气功能、听力功能和面神经功能等多系统功能障碍,给患者及家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牵张成骨常用于传统正颌外科难以矫治的先天性牙颌面和颅颌面、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和创伤后造成的缺损畸形、唇腭裂术后继发下颌骨发育畸形等,是治疗颅面短小畸形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机械牵张力促使新骨形成,新骨生成的速率可达儿童期自然生长率的4

6倍。
[0003]牵张成骨使用的器械为颌骨牵张器,一般颌骨牵张器由固定装置和牵张装置两部分组成,固定装置分为前后固定脚,其中一个固定脚与牵张装置相连,可进行移动。牵张装置一般由螺杆与螺旋轨道组成,按照预定的速度和频率旋转螺杆,牵张装置带动固定脚连同固定于固定脚上的骨段便会沿着螺旋轨道方向进行移动。
[0004]在实际临床中,牵张完毕取出牵张器时,常因为上极固定脚向上延长至颧弓后方,使得牵张器上极固定脚螺钉难以取出,导致牵张金属上极固定脚遗留在患者体内或增加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创伤增加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下颌骨牵张器,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下颌骨牵张器,包括可吸收的上极固定脚、下极固定脚、罩壳、螺纹丝杆和操作杆,上述罩壳为直条状的中空壳体,其一端伸入上述上极固定脚中,并相互可拆卸连接,上述罩壳的另一端朝向远离上述上极固定脚的一端水平延伸,上述罩壳的底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导向槽,上述下极固定脚上端具有圆环形的连接部,上述连接部内壁设有螺纹,上述连接部置于上述罩壳中,并与上述罩壳内壁滑动接触,上述螺纹丝杆设置于上述罩壳中,其一端同轴穿过上述连接部且二者相互螺纹连接,上述螺纹丝杆的另一端穿过上述罩壳的另一端,上述操作杆与上述螺纹丝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9]进一步,上述上极固定脚包括上极固定片和定位套筒,上述定位套筒为一端敞口的筒体,并一体成型的设置于上述上极固定片的上端,上述罩壳的一端外周凸设有环形的定位部,上述罩壳的一端插入上述定位套筒的一端,并与上述定位套筒的另一端内壁接触,上述定位套筒的一端内壁沿其周向设有限位结构,上述限位结构与上述定位部一端相抵,上述罩壳可在外力作用下自上述定位套筒的一端拔出,同步使上述定位部受挤压后越过上
述限位结构,上述上极固定片两侧分别设有用于装置可吸收骨钉的第一钉孔。
[0010]进一步,上述限位结构为沿上述定位套筒周向间隔设置的凸点。
[0011]进一步,上述螺纹丝杆的另一端设有圆柱状的连接头,上述操作杆与上述连接头活动连接。
[0012]进一步,上述下极固定脚还包括下极固定片,上述连接部下端通过连接片与上述下极固定片的上端中部连接,上述连接片穿过上述导向槽,上述下极固定片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装置骨钉的第二钉孔。
[0013]进一步,上述螺纹丝杆的另一端安装有万向节,上述操作杆的一端与上述万向节连接。
[0014]进一步,上述上极固定脚为医用可降解高分子生物材料制成。
[0015]进一步,上述上极固定脚为聚左旋乳酸、聚己内酯、聚对二氧环己酮或聚乙交酯丙交酯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材料制成。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牵张完毕后只需取出下极固定脚上的螺钉,拆除罩壳及螺纹丝杆即可,大幅缩小手术时间和难度,降低在耳前做额外切口取出上极固定脚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下颌骨牵张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下颌骨牵张器去掉操作杆后的结构剖视图。
[00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上极固定脚;2、下极固定脚;3、罩壳;4、螺纹丝杆;5、操作杆;11、上极固定片;12、定位套筒;21、连接部;22、下极固定片;31、导向槽;32、定位部;41、连接头;122、限位结构;211、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2]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下颌骨牵张器包括可吸收的上极固定脚1、下极固定脚2、罩壳3、螺纹丝杆4和操作杆5,上述罩壳3为直条状的中空壳体,其一端伸入上述上极固定脚1中,并相互可拆卸连接,上述罩壳3的另一端朝向远离上述上极固定脚1的一端水平延伸,上述罩壳3的底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导向槽31,上述下极固定脚2上端具有圆环形的连接部21,上述连接部21内壁设有螺纹,上述连接部21置于上述罩壳3中,并与上述罩壳3内壁滑动接触,上述螺纹丝杆4设置于上述罩壳3中,其一端同轴穿过上述连接部21且二者相互螺纹连接,上述螺纹丝杆4的另一端穿过上述罩壳3的另一端,上述操作杆5与上述螺纹丝杆4的另一端活动连接。
[0023]使用过程如下:
[0024]下颌骨延长手术时,(可吸收)上极固定脚1经由可吸收骨钉固定在下颌骨截骨线以上部分骨质上,下极固定脚2(一般为金属脚)由传统的骨钉固定在下颌骨截骨线以下部分骨质上,此时截骨线两端的骨质对合良好。固定满意后,检查螺纹丝杆4是否可顺利拧动
使上、下极全程分离开,检查完毕后将螺纹丝杆4拧回上、下极固定脚,使骨质段端对合良好,关闭手术切口。术后5

7天开始拧动螺纹丝杆4,每日约牵张上下极分开约1mm,牵张30天,再维持牵张长度数月后,手术取出牵张器。由于牵张器可吸收的上极固定脚1可在体内逐步吸收,手术取出时,只需取出下极固定脚2及其上的骨钉,并将下极固定脚2及罩壳3与上极固定脚1分离,即可顺利去除牵张器金属部分,大幅缩小手术时间和难度,并且不需在耳前做额外切口取出上极固定脚1及相关的骨钉。
[002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上极固定脚1包括上极固定片11和定位套筒12,上述定位套筒12为一端敞口的筒体,并一体成型的设置于上述上极固定片11的上端,上述罩壳3的一端外周凸设有环形的定位部32,上述罩壳3的一端插入上述定位套筒12的一端,并与上述定位套筒12的另一端内壁接触,上述定位套筒12的一端内壁沿其周向设有限位结构122,上述限位结构122与上述定位部32一端相抵,上述罩壳3可在外力作用下自上述定位套筒12的一端拔出,同步使上述定位部32受挤压后越过上述限位结构122,上述上极固定片11两侧分别设有用于装置可吸收骨钉的第一钉孔。
[0026]上述实施方案中,在实际临床过程中,正常牵张时,操作杆5施加外力带动螺纹丝杆4旋转,即可使得下极固定脚2相对于上极固定脚1相对靠近或远离,正常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颌骨牵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吸收的上极固定脚(1)、下极固定脚(2)、罩壳(3)、螺纹丝杆(4)和操作杆(5),所述罩壳(3)为直条状的中空壳体,其一端伸入所述上极固定脚(1)中,并相互可拆卸连接,所述罩壳(3)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上极固定脚(1)的一端水平延伸,所述罩壳(3)的底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导向槽(31),所述下极固定脚(2)上端具有圆环形的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内壁设有螺纹,所述连接部(21)置于所述罩壳(3)中,并与所述罩壳(3)内壁滑动接触,所述螺纹丝杆(4)设置于所述罩壳(3)中,其一端同轴穿过所述连接部(21)且二者相互螺纹连接,所述螺纹丝杆(4)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罩壳(3)的另一端,所述操作杆(5)与所述螺纹丝杆(4)的另一端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颌骨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极固定脚(1)包括上极固定片(11)和定位套筒(12),所述定位套筒(12)为一端敞口的筒体,并一体成型的设置于所述上极固定片(11)的上端,所述罩壳(3)的一端外周凸设有环形的定位部(32),所述罩壳(3)的一端插入所述定位套筒(12)的一端,并与所述定位套筒(12)的另一端内壁接触,所述定位套筒(12)的一端内壁沿其周向设有限位结构(122),所述限位结构(122)与所述定位部(32)一端相抵,所述罩壳(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晓军黄长瑾王一瑾刘炳阳臧天颖程文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