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自恰的消间隙机构,涉及到消间隙结构技术领域,包括高精度螺杆、内螺纹套杆、自适应调节圈,所述内螺纹套杆与高精度螺杆螺纹连接,所述自适应调节圈与高精度螺杆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自适应调节圈,高精度螺杆运动时,由于反向的受力关系,自适应调节圈、内螺纹套杆与高精度螺杆的螺纹接触面处在不同的方向上,同时因为自适应调节圈、内螺纹套杆的锥面配合产生自锁,高精度螺杆运动的时候,自适应调节圈、内螺纹套杆作为一个整体滑动,螺纹的反向间隙被消除。螺纹的反向间隙被消除。螺纹的反向间隙被消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自恰的消间隙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消间隙结构
,具体为一种能自恰的消间隙机构。
技术介绍
[0002]丝杆和螺母在运动控制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运用。但是随着精密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对于运动控制系统来说,螺母与丝杆之间的间隙,及运行一段时间后螺母磨损导致出现的间隙,出现的间隙会在螺母改变运动方向时导致位置的误差。
[0003]现有技术中,“202123278803.8消间隙螺母”该装置将丝杆与副螺母2内部相互啮合,丝杆上轴向间隙通过调节扭力调节圈4来控制,扭簧6将主螺母1和副螺母2轴向拉紧,使副螺母2内部螺纹作用于丝杆螺纹侧面,副螺母2螺纹面与丝杆螺纹面紧贴,从而消除间隙,该结构核心通过弹簧来达到消间隙的作用,但存在以下问题:(1)弹簧容易发生形变,导致弹力不足、进而无法消除间隙;(2)该装置结构复杂,不易于加工,因此需要一种能自恰的消间隙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自适应调节圈,高精度螺杆运动时,自适应调节圈、内螺纹套杆的锥面配合产生自锁,高精度螺杆运动的时候,自适应调节圈、内螺纹套杆作为一个整体滑动,螺纹的反向间隙被消除来解决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能自恰的消间隙机构,包括高精度螺杆、内螺纹套杆、自适应调节圈,所述内螺纹套杆与高精度螺杆螺纹连接,所述自适应调节圈与高精度螺杆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套杆靠近自适应调节圈的一端开设有环形适应槽,所述环形适应槽环侧设置为第一接触锥面,所述自适应调节圈环面设置为第二接触锥面,所述第一接触锥面与第二接触锥面适配。
[0007]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0008]所述环形适应槽径向深度与自适应调节圈径向的宽度相同。
[0009]所述自适应调节圈为C型开口。
[0010]所述自适应调节圈为软质材料制成。
[0011]采用本技术上述结构可以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方案通过设置自适应调节圈,高精度螺杆运动时,自适应调节圈的第二接触锥面与内螺纹套杆的第一接触锥面接触,由于反向的受力关系,自适应调节圈、内螺纹套杆与高精度螺杆的螺纹接触面处在不同的方向上,同时因为自适应调节圈、内螺纹套杆的锥面配合产生自锁,高精度螺杆运动的时候,自适应调节圈、内螺纹套杆作为一个整体滑动,螺纹的反向间隙被消除;
[0013](2)C型开口的自适应调节圈,有直径方向的压缩变形能力,随着高精度螺杆和自适应调节圈、内螺纹套杆的运动磨损,C型开口的自适应调节圈被接触锥面压缩,保持着自适应调节圈和内螺纹套杆的反向受力关系,整个配合结构始终保持无背隙状态,具有补偿
功能,使用寿命长;
[0014](3)并且本方案的结构简单,相应零部件加工便捷。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高精度螺杆;2、内螺纹套杆;21、环形适应槽;22、第一接触锥面;3、自适应调节圈;31、第二接触锥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实施例一,参考图1所示的一种能自恰的消间隙机构,包括高精度螺杆1、内螺纹套杆2、自适应调节圈3,内螺纹套杆2与高精度螺杆1螺纹连接,自适应调节圈3与高精度螺杆1螺纹连接,内螺纹套杆2靠近自适应调节圈3的一端开设有环形适应槽21,环形适应槽21环侧设置为第一接触锥面22,自适应调节圈3环面设置有第二接触锥面31,第一接触锥面22与第二接触锥面31适配。
[0018]基于上述结构,本方案的消间隙机构通过设置自适应调节圈3,高精度螺杆1运动时,自适应调节圈3的第二接触锥面31与内螺纹套杆2的第一接触锥面22接触,由于反向的受力关系,自适应调节圈3、内螺纹套杆2与高精度螺杆1的螺纹接触面处在不同的方向上,同时因为自适应调节圈3、内螺纹套杆2的锥面配合产生自锁,高精度螺杆1运动的时候,自适应调节圈3、内螺纹套杆2作为一个整体滑动,螺纹的反向间隙被消除。
[0019]其中,环形适应槽21径向深度与自适应调节圈3宽度相同,通过将环形适应槽21径向深度与自适应调节圈3宽度相同,自适应调节圈3完全没入环形适应槽21中,不会影响高精度螺杆1的运动距离。
[0020]其中,自适应调节圈3为C型开口,自适应调节圈3为软质材料制成(例如软铜等),C型开口的自适应调节圈3,有直径方向的压缩变形能力,随着高精度螺杆1和自适应调节圈3,内螺纹套杆2的运动磨损,C型开口的自适应调节圈3被接触锥面压缩(微量变形),保持着自适应调节圈3和内螺纹套杆2的反向受力关系,整个配合结构始终保持无背隙状态,具有补偿功能。
[0021]进一步优化是,第二接触锥面31与自适应调节圈3轴向的之间的角度为4至5度之间,此时的自适应调节圈3的微量变形以及与内螺纹套杆2之间的自锁效果为最佳。
[0022]本技术工作原理:本方案的一种能自恰的消间隙机构,当高精度螺杆1运动时,自适应调节圈3的第二接触锥面31与内螺纹套杆2的第一接触锥面22接触,由于反向的受力关系,自适应调节圈3、内螺纹套杆2与高精度螺杆1的螺纹接触面处在不同的方向上,同时因为自适应调节圈3,内螺纹套杆2的锥面配合产生自锁,高精度螺杆1运动的时候,自适应调节圈3、内螺纹套杆2作为一个整体滑动,螺纹的反向间隙被消除。
[0023]C型开口的自适应调节圈3,有直径方向的压缩变形能力,随着高精度螺杆1和自适应调节圈3、内螺纹套杆2的运动磨损,C型开口的自适应调节圈3被接触锥面压缩,保持着自适应调节圈3和内螺纹套杆2的反向受力关系,整个配合结构始终保持无背隙状态,具有补偿功能。
[0024]并且本方案结构简单,相应零部件加工便捷。
[0025]以上的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其他改进和变化,均应认为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自恰的消间隙机构,包括高精度螺杆(1)、内螺纹套杆(2)、自适应调节圈(3),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螺纹套杆(2)与高精度螺杆(1)螺纹连接,所述自适应调节圈(3)与高精度螺杆(1)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套杆(2)靠近自适应调节圈(3)的一端开设有环形适应槽(21),所述环形适应槽(21)环侧设置为第一接触锥面(22),所述自适应调节圈(3)环面设置有第二接触锥面(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鸿志,孟宙春,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方寸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