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板、散热组件、第一导热连接层和第二导热连接层;其中,所述背板具有多个散热通道;灯板设置于背板的一侧;散热组件包括吸热层和散热层;吸热层设置于背板与灯板之间,用于吸收灯板产生的热量;散热层设置于背板背离灯板的一侧;第一导热连接层连接灯板与吸热层,且覆盖吸热层靠近灯板的表面,以将灯板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吸热层;第二导热连接层穿过多个散热通道并覆盖吸热层靠近背板的表面,连接吸热层与散热层,以将吸热层吸收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层。该背光模组能够有效提高散热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发光二极管(LED)显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整个显示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尤其是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ED)和微米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技术的出现,其在显示画质方面表现优越,如高亮度、高色域、高对比度等优势,给用户带来了优质的视觉体验。
[0003]目前,常规的Mini LED显示装置的高动态范围图像(High
‑
Dynamic Range)规格基本都在HDR1000以内,要突破HDR1000以上,其中一个必须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点为Mini LED灯板的散热问题。如果Mini LED显示装置要做到HDR1000以上,Mini LED的发光元件数量剧增,且单个发光元件的亮度提高,因此灯板所产生的热量也更多,对背光模组的散热设计带来巨大挑战。现有的Mini LED背光模组的灯板的散热设计多使用高温胶带粘贴在金属背板上,然而这种方式散热效率较差,极易导致发光元件寿命缩短或被烧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背光模组中灯板散热效率较差,极易导致发光元件寿命缩短或被烧毁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
[0006]背板,具有多个散热通道;
[0007]灯板,设置于所述灯板的一侧;
[0008]散热组件,包括吸热层和散热层;所述吸热层设置于所述背板与所述灯板之间,用于吸收所述灯板产生的热量;所述散热层设置于所述背板背离所述灯板的一侧;
[0009]第一导热连接层,所述第一导热连接层连接所述灯板与所述吸热层,且覆盖所述吸热层靠近所述灯板的表面,以将所述灯板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吸热层;
[0010]第二导热连接层,所述第二导热连接层穿过多个所述散热通道并覆盖所述吸热层靠近背板的表面,连接所述吸热层与所述散热层,以将所述吸热层吸收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散热层。
[0011]其中,所述第一导热连接层与所述第二导热连接层相连接,且使得所述吸热层被包裹于所述第一导热连接层与所述第二导热连接层之间。
[0012]其中,所述吸热层包括多个吸热片和多个第一连接部,相邻所述吸热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条状;所述散热层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散热片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散热片,所述散热层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暴露于空气中,且所述散热层暴露于空气中的表面积大于所述吸热层的面积。
[0013]其中,多个所述吸热片呈阵列排布,多个所述散热片也呈阵列排布,且所述吸热片
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散热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错位设置。
[0014]其中,所述背板靠近所述吸热层的一侧设有内侧凹槽,所述内侧凹槽的形状与所述吸热层的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吸热层嵌设于所述内侧凹槽内;
[0015]所述背板背离所述灯板的一侧设有外侧凹槽,所述外侧凹槽的形状与所述散热片的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散热片嵌设于所述外侧凹槽内,且所述外侧凹槽与所述内侧凹槽错位设置,以使所述吸热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散热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错位设置。
[0016]其中,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吸热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导热连接层与所述第二导热连接层均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以使所述吸热层被包覆于所述第一导热连接层与所述第二导热连接层之间。
[0017]其中,所述散热通道为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的通孔,所述散热层覆盖至少部分所述通孔。
[0018]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金属导热件,所述金属导热件穿过散热通道连接吸热层与散热层,且与所述第二导热连接层相连接。
[0019]其中,所述吸热层和所述散热层均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背板上。
[0020]其中,所述吸热层和所述散热层均为铜片;所述第一导热连接层与所述第二导热连接层为导热硅胶层;所述背板为金属背板。
[002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
[0022]显示屏体,用于显示图像;
[0023]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体的一侧,用于向所述显示屏体提供背光源,所述背光模组为如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背光模组。
[0024]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板、散热组件、第一导热连接层和第二导热连接层,本申请通过使散热组件包括吸热层和散热层,并将吸热层设置于灯板与背板之间,将散热层设置于背板背离灯板的一侧,使得灯板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吸热层传导至背板外部的散热层,经散热层向外辐射散热,从而将灯板产生的热量转移至外部并散发至空气中,避免灯板热量过高导致灯板上的发光元件被烧毁。同时,本申请通过使第一导热连接层连接灯板与吸热层,以将灯板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吸热层,进一步地,通过使第一导热连接层覆盖吸热层靠近灯板的表面,以提高吸热层与第一导热连接层的接触面积以及第一导热连接层与灯板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导热连接层将灯板产生的热量快速地传导至吸热层;同时,通过使第二导热连接层连接吸热层与背板,并使第二导热连接层穿过背板上的散热通道连接吸热层与散热层,不仅可使吸热层吸收的热量通过第二导热连接层传导至背板,同时也使第二导热连接层将吸热层吸收的热量通过散热通道传导至散热层,从而使得灯板产生的热量通过背板和散热层向外辐射散热,有效提高了散热效率,可有效减少灯板散热较慢导致温度升高而缩短发光元件寿命、发光元件烧毁、灯板膨胀变形导致灯板线路损坏等问题发生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与散热组件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吸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热连接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与吸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与散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附图标记:
[0038]1‑
背光模组;11
‑
灯板;111
‑
发光元件;12
‑
背板;12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具有多个散热通道;灯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一侧;散热组件,包括吸热层和散热层;所述吸热层设置于所述背板与所述灯板之间,用于吸收所述灯板产生的热量;所述散热层设置于所述背板背离所述灯板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导热连接层和第二导热连接层,所述第一导热连接层连接所述灯板与所述吸热层,且覆盖所述吸热层靠近所述灯板的表面,以将所述灯板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吸热层;所述第二导热连接层穿过多个所述散热通道并覆盖所述吸热层靠近所述背板的表面,连接所述吸热层与所述散热层,以将所述吸热层吸收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散热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连接层与所述第二导热连接层相连接,且使得所述吸热层被包裹于所述第一导热连接层与所述第二导热连接层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层包括多个吸热片和多个第一连接部,相邻所述吸热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条状;所述散热层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散热片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散热片,所述散热层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暴露于空气中,且所述散热层暴露于空气中的表面积大于所述吸热层的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吸热片呈阵列排布,多个所述散热片也呈阵列排布,且所述吸热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散热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错位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辉,李荣荣,
申请(专利权)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