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叠合板组合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7127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板组合模具,包括底板、以及呈方形状固定装置于所述底板上的模具边框,所述模具边框包括四个直角框架,所述直角框架是由呈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叠合板组合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构件浇筑成型用模具,具体是指一种预制叠合板组合模具。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比现浇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建设效率高,能够加快施工进度,叠合板构件作为装配式建筑中的基础部件被广泛采用。
[0003]传统的叠合板浇筑用模具一般包含四个由角钢制成的侧边框架,通过螺栓锁紧或其他方式将侧边框架组配装置到相应的底板上,即可进行叠合板浇筑,这样的叠合板浇筑用模具只适用于规格固定的叠合板的浇筑成型,其存在通用性低,周转次数少,摊销成本高的问题。为此,现有的叠合板浇筑用模具开始往拼装式发展,比如将侧边框架分别左侧多段能够相互组配的框架分体,再通过相应的对锁机构对相邻两段框架分体进行对锁安装,从而形成相应规格的侧边框架,相邻两个侧边框架再通过对锁机构进行对锁安装以形成叠合板浇筑用模具,从而有效实现侧边框架的长度可调设置,以适应不同规格的叠合板的浇筑成型。但是,每相邻两段框架分体之间、以及相邻两个侧边框架之间分别通过相应的对锁机构进行对锁安装,整个模具的装配过程较为复杂,且在完成叠合板的浇筑后,模具的拆除施工一样较为复杂,很是麻烦。
[0004]因此,在不影响模具的适应性的前提下,设计一款能够有效快速、便捷对模具进行装配、拆卸,从而有效明显提升施工效率的预制叠合板组合模具是本技术的研究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板浇筑用模具,该预制叠合板浇筑用模具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预制叠合板组合模具,包括底板、以及呈方形状固定装置于所述底板上的模具边框,所述模具边框包括
[0008]四个直角框架,设置于所述模具边框的四个边角处,所述直角框架是由呈90
°
分布的角钢焊接组成,直角框架的两侧分别焊接有相应的第一抵接板;
[0009]四个侧边框架,分别可拆卸安装于相邻两个直角框架之间,所述侧边框架是由角钢两侧焊接第二抵接板组成,所述第二抵接板分别抵接到焊接于所述直角框架两侧的第一抵接板上;
[0010]四个连接轴,所述第一抵接板与第二抵接板之间分别对应设置有相应的安装孔,所述连接轴分别贯穿安装于所述第一抵接板与第二抵接板的安装孔内,所述连接轴在与所述第一抵接板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相应的安装螺纹,通过螺纹连接方式于所述连接轴上分别锁紧安装有一组相应的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分别抵接到相应的第一抵接板的内侧壁上。
[0011]所述直角框架、以及侧边框架的上侧分别向下设置有混凝土骨架钢筋贯穿用嵌装孔,混凝土骨架钢筋分别装置于所述嵌装孔的下侧,所述嵌装孔的上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相应的密封件。
[0012]所述密封件包含呈倒L形设置的密封件本体,所述密封件本体的底侧中部设置有用于对混凝土骨架钢筋形成让位的让位槽,密封件本体的中部内侧向内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嵌装孔的上侧形成封堵的密封部,密封件本体的顶部内侧分别向下设置有相应的卡板;通过所述让位槽与混凝土骨架钢筋配合将所述密封件本体的底侧插接至所述连接轴的下侧,插接到位时,所述密封件本体的底侧外部抵接到相应的连接轴上,所述卡板分别卡紧在所述嵌装孔两侧的直角框架、以及侧边框架的顶部,所述密封部分别封堵在所述嵌装孔的上侧。
[0013]所述密封件是由工程塑料一体化形成加工而成。
[0014]所述底板在与所述直角框架的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可拆卸安装有相应的固定压板,所述固定压板的内端分别抵接到所述直角框架的两侧底部。
[0015]所述固定压板通过螺栓锁紧方式可拆卸安装到所述底板上,所述固定压板的内侧底面分别设有相应的卡接槽,通过所述卡接槽与所述直角框架的底部配合将所述固定压板分别抵接到所述直角框架的底部。
[0016]本技术的优点:
[0017]1)本技术的模具边框包括固定装置于底板上的四个直角框架,其是由呈90
°
分布的角钢焊接组成,且其两侧分别焊接有相应的第一抵接板;叠合板预制浇筑过程中,可预先根据叠合板的规格,以将四个直角框架分别预先固定到位,尔后,再将符合规格的四个侧边框架分别安装于相邻两个直角框架之间,使其第二抵接板分别抵接到相应的第一抵接板上;最后,再将连接轴分别贯穿安装到位,并将与连接轴对应设置的一组锁紧螺母分别锁紧到位,使锁紧螺母分别抵接到相应的第一抵接板的内侧壁上即可完成本技术的装配。尔后,便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以进行叠合板预制加工,后续模具的拆除一样只需将每个连接轴对应的锁紧螺母卸下,然后将连接轴拆卸下来即可进行拆模作业,从而在不影响模具的适应性的前提下,有效快速、便捷地对模具进行装配、拆卸,以有效明显提升施工效率。
[0018]2)由于使用过程中的叠合板一般通过其骨架钢筋(桁架筋)与现浇混凝土层形成连接,因此现有的叠合板在预制过程中,需要将其骨架钢筋向外延伸至混凝土板材的外侧。为此,本技术于直角框架、以及侧边框架的上侧分别向下设置有混凝土骨架钢筋贯穿用嵌装孔,混凝土骨架钢筋分别装置于嵌装孔的下侧,而嵌装孔的上侧则分别可拆卸安装有相应的密封件。从而在不影响混凝土浇筑的基础上,有效将预制叠合板的骨架钢筋向外延伸设置。
[0019]3)由于预制叠合板的骨架钢筋的数量一般较大,而为了确保密封件的固定效果,往往需要额外设置锁定机构以对每个密封件进行手动锁紧,导致密封件的拆装施工也相对较为复杂和费时。为此,本技术进一步将密封件设置为密封件本体、密封部和卡板,并于密封件本体上设置有让位槽。通过让位槽与混凝土骨架钢筋配合将密封件本体的底侧插接至连接轴的下侧,插接到位时,密封件本体的底侧外部抵接到相应的连接轴上,卡板分别卡紧在嵌装孔两侧的直角框架、以及侧边框架的顶部,而密封部则分别封堵在嵌装孔的上
侧,密封件的整个安装施工极为便捷,且完全能够确保其装配稳定性,从而可有效进一步大幅提升本技术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直角框架和侧边框架完成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直角框架和侧边框架装置于底板的正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
[0024]图5为直角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混凝土骨架钢筋装置于嵌装孔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密封件装置于嵌装孔上侧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为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9为固定压板对所述直角框架进行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现将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0]请参考图1

9,一种预制叠合板组合模具,包括底板1、以及呈方形状固定装置于所述底板1上的模具边框2,所述模具边框2包括...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叠合板组合模具,包括底板(1)、以及呈方形状固定装置于所述底板(1)上的模具边框(2),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边框(2)包括四个直角框架(201),设置于所述模具边框(2)的四个边角处,所述直角框架(201)是由呈90
°
分布的角钢焊接组成,直角框架(201)的两侧分别焊接有相应的第一抵接板(3);四个侧边框架(202),分别可拆卸安装于相邻两个直角框架(201)之间,所述侧边框架(202)是由角钢两侧焊接第二抵接板(4)组成,所述第二抵接板(4)分别抵接到焊接于所述直角框架(201)两侧的第一抵接板(3)上;四个连接轴(203),所述第一抵接板(3)与第二抵接板(4)之间分别对应设置有相应的安装孔(5),所述连接轴(203)分别贯穿安装于所述第一抵接板(3)与第二抵接板(4)的安装孔(5)内,所述连接轴(203)在与所述第一抵接板(3)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相应的安装螺纹,通过螺纹连接方式于所述连接轴(203)上分别锁紧安装有一组相应的锁紧螺母(6),所述锁紧螺母(6)分别抵接到相应的第一抵接板(3)的内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叠合板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角框架(201)、以及侧边框架(202)的上侧分别向下设置有混凝土骨架钢筋(7)贯穿用嵌装孔(8),混凝土骨架钢筋(7)分别装置于所述嵌装孔(8)的下侧,所述嵌装孔(8)的上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相应的密封件(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叠合板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兴斌朱清宏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智欣建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