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充气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6985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载充气泵,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机、充气装置、控制电路板,电机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充气装置设置在电机的第一端且与电机驱动连接,壳体内还设有风扇,风扇驱动连接在电机的第二端,壳体内设有自风扇向充气装置导向的导风槽,壳体上靠近风扇的位置设有与导风槽相连通的进风口,壳体上靠近充气装置的散热位置设有与导风槽相连通的出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车载充气泵,能够将气流沿风扇、电机、充气装置的分布方向以及分布区域进行导向,避免了气流无规则的流动,使得气流能够尽可能多的作用在电机、充气装置上,提高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充气泵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载充气泵。

技术介绍

[0002]充气泵的发展,车载充气泵主要用于对汽车轮胎等物件进行充气,体积较小可收纳至车内。车载充气泵工作时,需要大功率输出,并且其自身便已经存在有散热问题,车载充气泵的散热需求成为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115059600B(申请号为202210971450.X)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一种车载充气泵》,其中公开的充气泵结构包括:壳本体,壳本体内设置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放置固定有充气装置,充气装置的出气件嵌设于壳本体,且出气件伸出安装空间;照明组件,照明组件设置于安装空间,且照明组件与出气件相邻设置;散热壳体,散热壳体包覆贴合于壳本体的外侧,散热壳体设有通孔供出气件伸出,照明组件的至少部分与散热壳体接触抵靠。即该方案利用散热壳体来解决车载充气泵使用过程中的散热问题。但是仅仅依靠散热壳体,没有相应的空气流动,散热效率比较低。要想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对散热壳体的材质要求相应也会较高,导致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成本低且散热效率高的车载充气泵。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载充气泵,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机、充气装置、控制电路板,所述电机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所述充气装置设置在电机的第一端且与电机驱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风扇,所述风扇驱动连接在电机的第二端,所述壳体内设有自风扇向充气装置导向的导风槽,所述壳体上靠近风扇的位置设有与导风槽相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壳体上靠近充气装置的散热位置设有与导风槽相连通的出风口。
[0005]为了将风尽可能多的引导至充气装置位置而对充气装置进行散热,所述电机靠近风扇的一端面向导风槽贯通设有通孔。
[0006]可选择地,所述风扇设置在壳体内的中部,所述充气装置设置在壳体一端的端部,所述进风口对应于风扇的位置开设在壳体的侧壁上,所述出风口对应于充气装置的位置开设在壳体的侧壁上,或者
[0007]所述充气装置设置在壳体内的中部,所述风扇设置在壳体一端的端部,所述进风口对应于风扇的位置开设在壳体相应端的端壁上,所述出风口对应于充气装置设置在壳体的表面上。
[0008]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所述导风槽内还设有散热筋。
[0009]可选择地,所述壳体内设有相对且间隔的筋板,所述筋板之间形成所述的导风槽;
[0010]或者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上设有沿导向方向延伸的散热筋,所述散热板通过所述散热筋形成所述导风槽。
[0011]为了减少工作时的噪音,所述散热筋与电机之间设有防震垫。
[0012]为了避免外部杂物堵塞充气管的出口,同时也能增加该充气泵的功能,巧妙地,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延伸至壳体侧壁的充气管,所述壳体上对应于充气管的出口开设有开口,所述充气管的出口上还连接有自开口穿出的破窗针。
[0013]优选地,所述壳体上嵌设有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的照明灯、求救灯。
[0014]为了解决汽车因没电无法启动的问题,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电源,所述壳体上嵌设有电极端子,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与电源、电极端子电信号连接的供电电路。
[0015]为了方便用户进行充电,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电源,所述壳体上嵌设有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的充电端口,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与电源、充电端口电信号连接的充电电路。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中的车载充气泵,在壳体内不仅设置了风扇,通过风扇的工作,增强壳体内部气流的流动进而提高对充气装置、电机的散热效果,同时还在壳体内额外设置了自风扇向充气装置导向的导风槽,如此能够将气流沿风扇、电机、充气装置的分布方向以及分布区域进行导向,避免了气流无规则的流动,使得气流能够尽可能多的作用在电机、充气装置上,进而进一步提高对电机、充气装置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车载充气泵的立体图。
[0018]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图。
[0019]图3为图1的内部结构图。
[0020]图4为图1的壳体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车载充气泵的立体图。
[0022]图6为图5的内部结构图。
[0023]图7为图5的壳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5]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充气泵,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机2、充气装置3、控制电路板、风扇4,其中电机2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进而电机2在控制电路板的控制下进行工作。
[0026]如图3和图6所示,充气装置3设置在电机2的第一端且与电机2驱动连接,充气装置3在电机2的驱动下能够进行充气工作。该充气装置3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结构的充气装置3,通常充气装置3会有一个活塞缸结构,在工作时,活塞缸往复动作,进而产生大量的热量,特别需要对该位置进行重点散热,保证充气装置3的正常工作。
[0027]如图3和图6所示,风扇4驱动连接在电机2的第二端,即本实施例中的电机2采用双轴驱动结构,进而使得电机2能够同时实现对充气装置3、风扇4的驱动。
[0028]如图3、图4、图6和图7所示,壳体1内设有自风扇4向充气装置3导向的导风槽11,该
导风槽11沿风扇4、电机2、充气装置3的分布走向以及分布区域进行设置,使得风扇4引入的气流能够分别流经电机2、充气装置3,进而对电机2、充气装置3进行散热,提高对散热效率。壳体1上靠近风扇4的位置设有与导风槽11相连通的进风口12,壳体1上靠近充气装置3的散热位置设有与导风槽11相连通的出风口13。风扇4转动时,能够将外部的空气自进风口12引入,经过导风槽11后自出风口13流出,进而将吸收的电机2、充气装置3上的热量外散,特别是能够将风引至充气装置3中发热最严重的区域,保证充气装置3能够正常运行。
[0029]通常为了保证电机2、充气装置3在壳体1内的安装稳定性,在电机2、充气装置3的上方会设置固定罩,进而通过固定罩与壳体1的相对固定而实现电机2、充气装置3在壳体1内的限位。如此,本实施例中则将导风槽11设置在电机2、充气装置3的下方。而为了使得风扇4引入的气流能够尽可能多的进入到导风槽11内,本实施例中,在电机2靠近风扇4的一端面向导风槽11贯通设有通孔21,如此吹至通孔21上方的气流,在导风槽11内气流的负压作用下能够通过通孔21而引入至导流槽内。
[0030]壳体1内,根据充气装置3的具体结构,可以具体设置风扇4、电机2、充气装置3相对于壳体1的位置。如图3所示,风扇4设置在壳体1内的中部,充气装置3设置在壳体1一端的端部,基于此,进风口12则对应于风扇4的位置开设在壳体1的侧壁上,而出风口13对应于充气装置3的位置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气泵,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机(2)、充气装置(3)、控制电路板,所述电机(2)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所述充气装置(3)设置在电机(2)的第一端且与电机(2)驱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风扇(4),所述风扇(4)驱动连接在电机(2)的第二端,所述壳体(1)内设有自风扇(4)向充气装置(3)导向的导风槽(11),所述壳体(1)上靠近风扇(4)的位置设有与导风槽(11)相连通的进风口(12),所述壳体(1)上靠近充气装置(3)的散热位置设有与导风槽(11)相连通的出风口(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靠近风扇(4)的一端面向导风槽(11)贯通设有通孔(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4)设置在壳体(1)内的中部,所述充气装置(3)设置在壳体(1)一端的端部,所述进风口(12)对应于风扇(4)的位置开设在壳体(1)的侧壁上,所述出风口(13)对应于充气装置(3)的位置开设在壳体(1)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充气装置(3)设置在壳体(1)内的中部,所述风扇(4)设置在壳体(1)一端的端部,所述进风口(12)对应于风扇(4)的位置开设在壳体(1)相应端的端壁上,所述出风口(13)对应于充气装置(3)设置在壳体(1)的表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槽(11)内还设有散热筋(111)。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吉锋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市金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