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66106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4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系统中,包括絮凝池和至少一个絮凝装置;絮凝装置包括絮凝反应导流筒、絮凝搅拌装置、絮凝剂扩散装置和絮凝反应倒流网栅;絮凝反应倒流网栅与絮凝反应导流筒的下端连接,使液体由絮凝反应倒流网栅排出至絮凝反应导流筒的外部,保持了絮体絮凝成型后的较大颗粒度、密实度,便于后续的沉淀分离;絮凝搅拌装置的搅拌叶轮位于絮凝反应导流筒的内部,使水流形成下压流的流态,有助于原水的絮凝反应,更便于物理沉降,故所需的沉淀区面积更小;絮凝剂扩散装置设置在絮凝反应导流筒内且位于搅拌叶轮的下方,用于将絮凝剂输入至絮凝反应导流筒内,絮凝剂可更均衡与原水进行混合。进行混合。进行混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是水处理中一种常用的工艺,通过固-液分离去除水中的大量悬浮物(SuspendedSolids,SS),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传统的沉淀技术包括平流沉淀、辐流沉淀、竖流沉淀和斜板/斜管沉淀等。不同类型的沉淀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平流沉淀池和辐流沉淀池占地面积大,在大型和中型水处理厂中应用较多,而不适用于小型水处理厂;竖流式沉淀池的池体一般较深,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较高,对水质和水量的变化比较敏感;传统的斜板/斜管沉淀池适用于小型水处理厂,在池体体积较大的情况下易出现配水不均匀的问题,不易大幅提升出水水质。传统的沉淀池对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和SS等污染物去除能力有限;并且只具备单一的沉淀澄清功能,需要在池前建设絮凝反应池,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水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和建设成本。
[0003]因此,为了提高对水中COD和SS的去除能力,发展而来了一种集絮凝、沉淀、澄清于一体的高密度沉淀池工艺,这种高密度沉淀池的池型结构紧凑,减少了水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可以灵活的应用于饮用水原水、工业和生活污水和雨水的初级及深度处理。
[0004]高密度沉淀池主要由快速混合池、絮凝反应池和沉淀分离池部分组成,集成了絮凝和沉淀工艺,如图5所示,进水从管道排入快速混合池,同时投加絮凝剂(如铁盐、铝盐),经过快速搅拌,实现快速絮凝,并避免矾花沉淀;快速混合池的出水进入到絮凝反应池,通过加药装置在反应池的下部投加助凝剂(如聚丙烯酰胺(PAM)),生成大的矾花;同时控制反应池中的搅拌速率(此处搅拌速率低于快速混合池),防止矾花被打碎和在反应区内形成沉淀。携带有矾花的废水进入到沉淀分离池,大部分矾花在这里沉淀和浓缩。沉淀分离池底部的刮泥机进行连续刮扫,以促进沉淀污泥的浓缩,部分污泥通过污泥回流管回流到絮凝反应池中,用来保持絮凝反应池中所需的污泥浓度,促进絮凝过程中矾花的生长并且提高矾花的密度,剩余污泥外排进行进一步处理。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安放于沉淀分离池的上部,用于去除剩余的细小矾花,最终产出达标的水。
[0005]现有高密度沉淀池存在以下不足:
[0006]①
絮凝池混合循环量不足,所需的沉淀面积大:传统高效污水处理系统絮凝搅拌装置采用向上提升液体达到絮凝的目的,此设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达不到设计标准所需的10倍原水提液量,导致混合絮凝效果差,导致所形成的悬浮物絮体尺寸偏小、比重小,从而导致沉淀所需的时间更长,沉淀池建设面积会更大;
[0007]②
絮凝剂消耗量大:传统高效污水处理系统絮凝剂投加点往往直接位于絮凝池内,具体投加点位不做具体要求,仅依靠絮凝搅拌机在池体内形成的循环流进行絮凝药剂混合,此方式容易形成“死区”,部分区域无法有效参与药剂混合,从而导致过量的药剂投入才能保证全部区域的药剂渗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9]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包括絮凝池和至少一个絮凝装置;
[0010]所述絮凝装置包括絮凝反应导流筒、絮凝搅拌装置、絮凝剂扩散装置和絮凝反应倒流网栅;
[0011]所述絮凝反应导流筒通过支撑架与所述絮凝池的内壁连接,所述絮凝反应导流筒的上端具有用于液体流入的进口,所述絮凝反应导流筒的下端具有用于液体流出的出口,所述絮凝反应倒流网栅与所述絮凝反应导流筒的下端连接,使液体由絮凝反应倒流网栅排出至絮凝反应导流筒的外部;
[0012]所述絮凝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电机、搅拌轴和搅拌叶轮,所述搅拌电机设置所述絮凝池的上方,所述搅拌叶轮位于所述絮凝反应导流筒的内部,所述搅拌电机的输出端通过所述搅拌轴与所述搅拌叶轮连接;
[0013]所述絮凝剂扩散装置设置在絮凝反应导流筒内且位于搅拌叶轮的下方,所述絮凝剂扩散装置通过连接架与絮凝反应导流筒连接,用于将絮凝剂输入至絮凝反应导流筒内;
[0014]所述絮凝池的一侧底部设置有物料流通通道。
[0015]进一步地,所述絮凝反应倒流网栅采用圆形格栅网式结构。
[0016]进一步地,所述絮凝池的一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物料流通通道,物料流通通道采用矩形孔洞。
[0017]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叶轮的叶片的上边采用倾斜边,并且所述倾斜边自搅拌叶轮的轴心至径向方向的高度逐渐降低,使絮凝反应导流筒内液体形成下压式水流态。
[0018]进一步地,所述絮凝剂扩散装置采用环形管道,所述环形管道的一端与加药管道相连通,所述环形管道上每隔15
°
布置一个释放孔,使絮凝剂沿所述环形管道均匀释放。
[0019]进一步地,所述絮凝池内配置两个絮凝装置。
[0020]进一步地,还包括混凝池和混凝搅拌装置;
[0021]所述混凝池位于所述絮凝池的上游位置,并且混凝池的一侧下端通过溢流通道与絮凝池连通;
[0022]所述混凝搅拌装置布置于混凝池上,用于将混凝池内的混凝剂与原水的混合。
[0023]进一步地,还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一侧连通有过渡通道,所述过渡通道还与所述物料流通通道连通,所述过渡通道采用倒U型形式。
[0024]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集水装置、中心传动污泥浓缩机和斜管装置;
[0025]所述集水装置设置多个,并与所述沉淀池的内壁的上段连接,用于均匀收集泥水分离后的清水;
[0026]所述中心传动污泥浓缩机装配在所述沉淀池内,用于将沉淀池内沉落的悬浮絮体进行浓缩,最终刮至所述沉淀池内底部的中心泥斗,通过污泥外排泵排出;
[0027]所述斜管装置采用正六边形蜂窝状,其安装在所述沉淀池的内壁上。
[0028]进一步地,所述混凝池的一侧上端设置有进水渠,所述进水渠连接有进水管道;所述沉淀池的上端设置有出水渠,所述出水渠连接有出水管道。
[002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技术效果有:
[0030]1、絮凝搅拌装置能够使水流形成下压流的流态,同等功耗的情况下相比向上提升物料的搅拌形式循环量更大,又有助于原水的絮凝反应,混凝后形成的微小絮体更易形成粗大絮体,更便于物理沉降,故所需的沉淀区面积更小;
[0031]2、絮凝反应导流筒内增设絮凝剂扩散装置,絮凝剂可更均衡与原水进行混合,没有“死区”,可减少絮凝剂的投加量;
[0032]3、絮凝反应导流筒下方设置絮凝反应倒流网栅,可减少原水絮体流出絮凝反应导流筒后因水平向剪切力而导致絮体的破碎,保持了絮体絮凝成型后的较大颗粒度、密实度,便于后续的沉淀分离。
附图说明
[00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池和至少一个絮凝装置;所述絮凝装置包括絮凝反应导流筒、絮凝搅拌装置、絮凝剂扩散装置和絮凝反应倒流网栅;所述絮凝反应导流筒通过支撑架与所述絮凝池的内壁连接,所述絮凝反应导流筒的上端具有用于液体流入的进口,所述絮凝反应导流筒的下端具有用于液体流出的出口,所述絮凝反应倒流网栅与所述絮凝反应导流筒的下端连接,使液体由絮凝反应倒流网栅排出至絮凝反应导流筒的外部;所述絮凝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电机、搅拌轴和搅拌叶轮,所述搅拌电机设置所述絮凝池的上方,所述搅拌叶轮位于所述絮凝反应导流筒的内部,所述搅拌电机的输出端通过所述搅拌轴与所述搅拌叶轮连接;所述絮凝剂扩散装置设置在絮凝反应导流筒内且位于搅拌叶轮的下方,所述絮凝剂扩散装置通过连接架与絮凝反应导流筒连接,用于将絮凝剂输入至絮凝反应导流筒内;所述絮凝池的一侧底部设置有物料流通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反应倒流网栅采用圆形格栅网式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的一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物料流通通道,物料流通通道采用矩形孔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叶轮的叶片的上边采用倾斜边,并且所述倾斜边自搅拌叶轮的轴心至径向方向的高度逐渐降低,使絮凝反应导流筒内液体形成下压式水流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硕王陆军卑丽艳王飞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沃尔德斯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