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682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设置有风扇;第二风道;气流变换结构,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第一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被配置为当气流从所述出风口射出时能够在所述出风口处产生负压或正压,以驱使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体流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散热结构,在其中一个风道上设置风扇,另一个风道与存在风扇的风道联动从而产生气流形成风冷散热系统,这样便能取消原有设置在第二风道上的风扇结构,从而达到减少风扇数量降低风扇之间气流干涉的目的,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提供系统可靠性,降低系统噪音。降低系统噪音。降低系统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
,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家对新能源大力扶持,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日渐成熟,已广泛应用于电动轿车、电动摩托车、太阳能、移动通讯终端产品及储能等产品上。由于电池包的使用范围受到单体电池本身自有的使用温度限制,对电池包进行控温十分重要。风冷是目前最经济、环保且安全的一种电池包控温方式。
[0003]风冷散热系统一般需要对多个部分进行散热,例如电池包的散热系统需要对电池组和逆变器进行散热,电池组和逆变器通常都会设置一个风道,整机系统的多个散热风道,各个风道都需要使用一组专有的风扇,风机成为驱动空气的主要动力源。多个风机的使用,会增加系统的故障点,会增加噪音,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对于户外的环境,会要求风扇的防护性能较高,各个风扇的故障也会导致整机系统的性能降低。多个风道的耦合,会存在相互干扰,对各个散热区域的性能造成影响。同时多个风扇还会产生较多的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散热结构,减少系统中的风扇数量以降低风扇之间的相互影响。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包括:
[0006]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设置有风扇;
[0007]第二风道;
[0008]气流变换结构,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第一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被配置为当气流从所述出风口射出时能够在所述出风口处产生负压或正压,以驱使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体流动。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气流变换结构包括:
[0010]导流风管,所述导流风管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
[0011]环形风道,所述环形风道与所述导流风管连通,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环形风道上。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环形风道的内圈壁上。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为与所述环形风道同轴的环形出风口。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环形风道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的端口位置处,所述环形风道的轴向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端口的开口方向相同。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环形风道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第二风道的一端为前端,另一端为后端,所述出风口的风向朝向所述环形风道的前端。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环形风道包括间隔布置的环形内圈壁和环形外圈壁,所述环形内圈壁的内径从所述前端至所述后端逐渐增大。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风管从进风端至出风端的管截面积逐渐减小。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电池组的逆变器上,所述第二风道设置在电池组的电池包上。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内圈壁的前端与所述环形外圈壁的前端相连,所述环形内圈壁的后端设置有环形外翻边,所述环形外圈壁的后端设置有环形内翻边,所述环形内翻边为向前端弯曲的弧形翻边结构,所述环形内翻边远离所述环形外圈壁的一端位于所述环形外翻边的内侧且间隔布置,所述环形内翻边与所述环形外翻边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出风口。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内翻边与所述环形外翻边的间隙从远离出风口处至靠近出风口处逐渐减小。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外圈壁的外侧设置有平直面。
[0022]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散热结构,在其中一个风道上设置风扇,另一个风道与存在风扇的风道联动从而产生气流形成风冷散热系统,这样便能取消原有设置在第二风道上的风扇结构,从而达到减少风扇数量降低风扇之间气流干涉的目的,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提供系统可靠性,降低系统噪音,若是存在多个风道还可以单风扇风道与多风道连通联动或者多风扇风道与单风道连通联动。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气流变换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环形风道的剖视图。
[0027]附图标记:10、第一风道;20、第二风道;30、风扇;40、气流变换结构;41、进风口;42、出风口;43、导流风管;44、环形风道;441、环形内圈壁;442、环形外圈壁;443、环形内翻边;444、环形外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9]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
可能更为复杂。
[003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包括:
[0031]第一风道10,所述第一风道10上设置有风扇30;
[0032]第二风道20;
[0033]气流变换结构40,包括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所述进风口41与第一风道10连通,所述出风口42与所述第二风道20连通,所述出风口42被配置为当气流从所述出风口42射出时能够在所述出风口42处产生负压或正压,以驱使所述第二风道20内的气体流动。
[0034]上述方案中,产生正压的作用是向第二风道20内进行吹风从而产生气流进行散热,产生负压的作用是形成真空吸风,防止第一风道10内的热空气直接进入第二风道20,保证第二风道20内具有足够的散热效果。使用时启动风扇30,风扇30在第一风道10内产生气流,气流经过第一风道10后进入气流变换结构40,然后产生正压或负压以驱使第二风道20内的气体流动从而进行散热,其中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均与一个待散热部件进行相连。
[0035]如图2所示,所述气流变换结构40包括:导流风管43,所述导流风管43与所述第一风道10连通;环形风道44,所述环形风道44与所述导流风管43连通,所述出风口42开设在所述环形风道44上。导流风管43进风口41接在第一风道10的出风位置,出风口42设置在环形风道44上,且出风口42为环形的缝隙结构,这样气流较为集中,能够吹送至更远的距离。
[0036]如图2所示,所述出风口42设置在所述环形风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设置有风扇;第二风道;气流变换结构,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第一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被配置为当气流从所述出风口射出时能够在所述出风口处产生负压或正压,以驱使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体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变换结构包括:导流风管,所述导流风管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环形风道,所述环形风道与所述导流风管连通,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环形风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环形风道的内圈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为与所述环形风道同轴的环形出风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风道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的端口位置处,所述环形风道的轴向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端口的开口方向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风道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第二风道的一端为前端,另一端为后端,所述出风口的风向朝向所述环形风道的前端。7.根据权利要求2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昆曾宏强黄昌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思格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