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及其车辆供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4940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包括:框架,框架为蜂巢状;储氢模块,装配于所述的框架内;冷却机构,包括安装在储氢模块内部的冷却盘管;所述相邻的冷却盘管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并形成一个连通的冷却管路;水循环机构,设置在框架的外面,包括水池和水动力单元;所述水动力单元通过循环管路分别连通冷却管路的两端。一种车辆供电系统,与车辆的电池组件相对应,包括:供电外壳;设于所述供电外壳内部的发电装置,且所述发电装置与如前述的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相连接;电池组;电源接线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快速拆卸更换固态储氢罐,且每个储氢罐都可以独立供应氢气,利用“换氢”的新模式取代传统的氢气加注模式,从而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及其车辆供电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储氢装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及其车辆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气态氢难以储存运输成本较高且有一定危险性,一直制约着氢能发电和车辆氢能辅助电源的商业化应用,特别是燃料电池叉车,属于场地工程车辆,这就对场地内的加氢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突破氢气的加注瓶颈,是氢能车辆普及的关键问题。
[0003]而固态储氢是将氢与金属材料结合通过键合的形式储存氢,其储氢容量高,无需高压及隔热容器,安全性好,无爆炸危险,这将有力的解决氢的储运难题。
[0004]但固态储氢的充氢时间相较于气体氢气充入储氢瓶的时间长,导致对加氢站点的需求增加。
[0005]车辆使用的储氢装置,以及车辆自身的辅助电源功能问题,都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0006]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及其车辆供电系统,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行业痛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及其车辆供电系统,通过换氢的全新模式替代传统加氢,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行业痛点问题。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包括:框架,用于固定作用;框架为蜂巢状;储氢模块,用于装载固态氢,装配于所述的框架内;冷却机构,用于对储氢模块进行冷却,包括安装在储氢模块内部的冷却盘管;所述相邻的冷却盘管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并形成一个连通的冷却管路;水循环机构,设置在框架的外面,包括水池和水动力单元;所述水动力单元通过循环管路分别连通冷却管路的两端。
[0009]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框架包括:前固定板,设置在前部并与储氢模块连接;后固定板,设置在后部并与储氢模块连接;连接结构,呈蜂巢状分布且连接在所述的前固定板和所述的后固定板之间;所述储氢模块安装在连接机构内。
[0010]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板组件,包括若干连接板,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弯板;通孔,设置在弯板上且所述的通孔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的前固定板或者所述的后固定板上。
[0011]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弯板与所述的连接板是一体设计制造的,且所述的弯板与所述的连接板之间的角度为90
°±
10
°

[0012]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储氢模块包括若干储氢罐,每个储氢罐都可以快速拆装,并且可以单独或联合提供氢气;所述的储氢罐包括罐体以及设置在罐体一端的密封口;所述密封口贯穿前固定板;所述密封口上设置有机械密封机构。
[0013]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的罐体包括内胆、导热层和外胆;所述的导热层的结构呈蜂巢状;且导热层上缠绕有紧固金属带,且导热层温度可根据叉车供氢量调节;所述冷却盘管设置在导热层中。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供电系统,与车辆的电池组件相对应,包括:供电外壳;设于所述供电外壳内部的发电装置,且所述发电装置与如前述的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相连接;电池组,装设于所述供电外壳内,所述电池组与所述发电装置电连接;电源接线口,装设于所述供电外壳上,与所述电池组电连接,并且所述电源接线口通过电源线连接车辆的电池组。
[0015]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供电外壳安装于所述车辆的顶部,或者供电外壳的下部装设有四个移动轮且所述供电外壳的一端与车辆相连接。
[0016]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发电装置使用的是氢发电装置。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快速拆卸更换固态储氢罐,且每个储氢罐都可以独立供应氢气,利用“换氢”的新模式取代传统的氢气加注模式,从而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本专利技术能实现固态储氢充放氢过程中的散热及加热需求,且温度可以根据叉车的运行工况需求进行调控,从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使用效率。
[0018]2、本专利技术中的连接板组成一个具有一定固定空间的滑道,可以保证储氢罐快速的安装或者拆卸,且位置精准定位,最后通过固定块与固定凹槽、弧形固定板与固定弧形凹槽的配合实现储氢罐的固定,起到防护作用,确保反复拆装后的使用安全。每个储氢罐可以单独或联合供应氢气,因此可以不必全部填满框架中的空位。
附图说明
[001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后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罐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3]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4]实施例1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公布了一种固态储氢装置,包括用于固定的框架。框架包
括前固定板5和后固定板1。前固定板5设置在前部并与储氢模块连接,后固定板1设置在后部并与储氢模块连接。前固定板5和后固定板1之间有连接结构,分布在储氢模块周围。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板组件。连接板组件包括若干连接板3,连接板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弯板2。弯板上设置有若干通孔,通孔通过螺栓连接在前固定板5或者后固定板1上。弯板2与连接板3是一体设计制造的,且弯板2与连接板3之间的角度为90
°±
10
°

[0025]储氢模块用于装载固态氢,装配于框架内,储氢模块的一侧贯穿框架。储氢模块包括若干储氢罐4,储氢罐4包括罐体以及设置在罐体一端的密封口8。所述密封口8贯穿前固定板5。罐体包括内胆43、导热层42和外胆41。导热层42的结构呈蜂窝状,导热层42上缠绕有紧固金属带40,冷却盘管设置在导热层中。这样的设计的好处是,导热层便于导热,可以通过水循环系统进行冷却和加热。
[0026]为了保证安装的固定,并起到防震防氢气泄露功能,本实施例中进行了设计。前固定板5上设置有与储氢罐4一一对应的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若干个固定块,且固定块之间的前固定板上设置有对称的两个弧形固定板。储氢罐4的一端设置有与固定块一一对应的固定凹槽、与弧形固定板一一对应的固定弧形凹槽。后固定板上设置有与储氢罐一一对应的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用于固定作用;框架为蜂巢状;储氢模块,用于装载固态氢,装配于所述的框架内;冷却机构,用于对储氢模块进行冷却,包括安装在储氢模块内部的冷却盘管;所述相邻的冷却盘管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并形成一个连通的冷却管路;水循环机构,设置在框架的外面,包括水池和水动力单元;所述水动力单元通过循环管路分别连通冷却管路的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前固定板,设置在前部并与储氢模块连接;后固定板,设置在后部并与储氢模块连接;连接结构,呈蜂巢状分布且连接在所述的前固定板和所述的后固定板之间;所述储氢模块安装在连接机构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板组件,包括若干连接板,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弯板;通孔,设置在弯板上且所述的通孔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的前固定板或者所述的后固定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蜂巢式固态储氢装置,特征在于:所述的弯板与所述的连接板是一体设计制造的,且所述的弯板与所述的连接板之间的角度为90
°±
10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蜂巢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睿陈海涛何军刘伟张启东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新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