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总成及车辆,所述车身总成,包括;轮罩上边梁和后地板纵梁,所述轮罩上边梁位于所述后地板纵梁上方且与所述后地板纵梁间隔开分布;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拱形部和设置在所述拱形部外侧的翻边部,所述拱形部用于与减震器相连,所述翻边部用于分别与所述轮罩上边梁和所述后地板纵梁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通过一体成型的连接件,从而减少零件数量,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成产成本。同时,利用拱形部将车辆受到的撞击力和减震器产生冲击力等外力进行传递分散,从而降低车辆的变形程度,提高车辆的安全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总成及具有该连接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身与减震器之间的连接结构是汽车组成的重要部分,涉及车身的NVH和安全性。同时,连接结构的结构设计还影响其自身强度及传力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到在碰撞过程中乘员舱的变形情况,而目前的连接结构大多采用钢制冲压件组合焊接,具有零件数量多,结构复杂,工艺繁琐,强度弱的缺点。同时还需要制作多套金属模具生产,导致开发成本较高,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总成,用于减少连接件的零件数量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连接件的结构强度以及车辆续航能力。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轮罩上边梁和后地板纵梁,所述轮罩上边梁位于所述后地板纵梁上方且与所述后地板纵梁间隔开分布;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拱形部和设置在所述拱形部外侧的翻边部,所述拱形部用于与减震器相连,所述翻边部用于分别与所述轮罩上边梁和所述后地板纵梁相连。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通过一体成型的连接件,从而减少零件数量,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成产成本。同时,利用拱形部将车辆受到的撞击力和减震器产生冲击力等外力进行传递分散,从而降低车辆的变形程度,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还包括:轮罩钣金,所述轮罩钣金位于所述轮罩上边梁与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且所述翻边部包括上翻边、侧翻边和下翻边,所述上翻边连接于所述拱形部的上侧且用于与所述轮罩上边梁相连,所述侧翻边连接于所述拱形部的两侧且用于与所述轮罩钣金相连,所述下翻边连接于所述拱形部的下侧且用于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相连。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所述上翻边与所述轮罩上边梁通过第一紧固件相连,所述下翻边与所述后地板纵梁通过第二紧固件相连,所述上翻边与所述轮罩上边梁之间和/或所述下翻边与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涂有结构胶。
[000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所述轮罩上边梁的两端分别与C柱上段加强梁和侧围上边梁相连形成环形加强结构,且在所述环形加强结构内设有D柱加强梁。
[000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还包括C柱下段加强梁,所述轮罩上边梁的前端与所述C柱下段加强梁相连,所述C柱下段加强梁与门槛梁相连,所述门槛梁与B柱加强梁、A柱下段加强梁相连。
[00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所述拱形部包括拱形板和两个侧板,两个所
述侧板连接于所述拱形板的两侧且与所述拱形板限定出拱形腔。
[00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两个所述侧板均设有一个安装凸台,且所述安装凸台适于与所述拱形板和/或所述翻边部相接。
[00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所述安装凸台包括凸出于所述侧板内的内安装部和凸出于所述侧板外的外安装部,所述内安装部设有连接位,所述连接位用于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减震器相连。
[00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所述连接件为铸造件。
[0014]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辆。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总成。
[0016]所述车辆及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相同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安装于车身时的示意图;
[002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连接件100,
[0025]拱形部1,安装凸台11,凹腔111,内安装部112,安装孔1121,外安装部113,拱形板12,侧板13,拱形腔14,
[0026]翻边部2,上翻边21,侧翻边22,下翻边23,第一翻边231,第二翻边232,
[0027]第一紧固件3,第二紧固件4,结构胶5,
[0028]轮罩上边梁200,轮罩钣金300,后地板纵梁400,C柱上段加强梁501,侧围上边梁502,C柱下段加强梁503,D柱加强梁504,门槛梁505,B柱加强梁506,A柱下段加强梁507。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0031]下面参考图1
‑
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总成,包括轮罩上边梁200、后地板纵梁400和连接件100。其中,轮罩上边梁200位于后地板纵梁400的上方,且轮罩上边
梁200与后地板纵梁400间隔开分布,且在实际安装于整车时,轮罩上边梁200和后地板纵梁400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即二者均可实现前后方向的力传递。
[0032]连接件100包括拱形部1和围绕拱形部1设置的翻边部2,拱形部1用于与减震器相连,翻边部2用于与轮罩上边梁200和后地板纵梁400相连。
[0033]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拱形部1和翻边部2相连且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保证车身与减震器的连接件100的结构强度大,稳定性强的特点。具体地,将翻边部2环绕拱形部1的边缘设置,可保证翻边部2能够与轮罩上边梁200、轮罩钣金300和后地板纵梁400沿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依次连接,从而使得车身总成能够稳固安装于车辆之中。其中,当翻边部2与轮罩上边梁200、轮罩钣金300和后地板纵梁400安装完成后,拱形部1与轮罩钣金300正对设置,且拱形部1所形成的弧形结构与轮罩钣金300所形成的弧形结构相似。即连接件100背离轮罩钣金300的方向形成适配轮罩钣金300形状的拱形部1,且在上下方向进行观测时,拱形部1由上到下空间逐渐变大,以在受到扭转力时能够提供更好的刚度,减小车身的变形量,改善用户的舒适性,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0034]可以理解的是,将拱形部1构造为拱形结构,使得拱形部1在受到推力时能够将载荷产生的弯矩应力变成正压力,或者将大部分转化为正压力。也就是说,拱形部1在受力时,能将压力朝向内部传递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轮罩上边梁和后地板纵梁,所述轮罩上边梁位于所述后地板纵梁上方且与所述后地板纵梁间隔开分布;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拱形部和设置在所述拱形部外侧的翻边部,所述拱形部用于与减震器相连,所述翻边部用于分别与所述轮罩上边梁和所述后地板纵梁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轮罩钣金,所述轮罩钣金位于所述轮罩上边梁与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且所述翻边部包括上翻边、侧翻边和下翻边,所述上翻边连接于所述拱形部的上侧且用于与所述轮罩上边梁相连,所述侧翻边连接于所述拱形部的两侧且用于与所述轮罩钣金相连,所述下翻边连接于所述拱形部的下侧且用于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边与所述轮罩上边梁通过第一紧固件相连,所述下翻边与所述后地板纵梁通过第二紧固件相连;所述上翻边与所述轮罩上边梁之间和/或所述下翻边与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涂有结构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上边梁的两端分别与C柱上段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焕强,赵勇,王豹军,张磊,刘雷,卢宇明,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