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3573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装置,包括:电芯具有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第二端面与第一端面相连;电芯设有极耳,极耳设于第二端面并由第二端面伸出;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段以及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端与极耳电性连接,第二端与第一连接段连接;第一连接段延伸至第一端面;极柱与第一端面对应设置并与第一连接段电性连接;绝缘膜由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并形成为延伸端;延伸端高于第一连接段,绝缘膜覆盖第二连接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装置通过使绝缘膜的顶端高于连接片的第一连接段,从而当电芯开始往外放电时,绝缘膜会阻断连接片与壳体拉弧短路的路径,从而降低连接片与壳体拉弧短路的风险,增加了电池的安全性能。池的安全性能。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动力电池系统的提升及发展,CIR、CTP、CTC等技术陆续应用于电池系统,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
[0003]锂离子电池的电芯的极耳部普遍存在于软包和铝壳电池中,在组装过程中,具有多极耳结构的电芯需要从电芯的两侧引出各单片极耳,以收束形成极耳部再与连接片焊接连接,并通过连接片使极耳部和电池极柱连接,同时极耳部外部包覆极耳绝缘膜以实现极耳部与外部壳体的绝缘。
[0004]但在现有技术中,当极耳从电芯的两侧伸出后,绝缘膜只考虑到防止极耳与壳体接触造成短路,因此极耳与壳体之间的绝缘层只覆盖了极耳以及连接片的竖向部分,而连接片的横向部分并没有绝缘膜覆盖,但是连接片的横向部分与电池壳体距离很近时可能会出现拉弧短路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装置,其通过使绝缘膜的顶端高于连接片的第一连接部以降低电池短路的风险。
[0006]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电池装置,包括:
[0008]电芯,电芯具有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第二端面与第一端面相连;电芯设有极耳,极耳设于第二端面并由第二端面伸出;
[0009]连接片,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段以及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端与极耳电性连接,第二端与第一连接段连接;第一连接段延伸至第一端面;
[0010]极柱,极柱与第一端面对应设置并与第一连接段电性连接;
[0011]绝缘膜,绝缘膜由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并形成为延伸端;延伸端高于第一连接段,绝缘膜覆盖第二连接段。
[0012]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本申请的电池装置,通过在延伸绝缘膜的高度,使绝缘膜的顶端高于连接片的第一连接段,从而当电芯开始往外放电时,绝缘膜会阻断连接片与壳体拉弧短路的路径,从而降低连接片与壳体拉弧短路的风险,增加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0017]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电芯;11、第一端面;12、第二端面;13、第五端面;14、极耳;2、盖板组件;21、极柱;22、绝缘板;23、盖板本体;24、密封件;3、连接片;31、第一连接段;32、第二连接段;33、第一折弯部;4、绝缘膜;41、第二折弯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电池装置,包括电芯1、连接片3、极柱21以及绝缘膜4,电芯1具有第一端面11以及第二端面12,第二端面12与第一端面11相连;电芯1设有极耳14,极耳14设置在第二端面12并由第二端面12伸出;连接片3包括第一连接段31以及第二连接段32,第二连接段32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端与极耳14电性连接,第二端与第一连接段31连接;第一连接段31延伸至第一端面11;极柱21与第一端面11对应设置,并与第一连接段31电性连接;绝缘膜4在第二端面12上由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并形成为延伸端,延伸端高于第一连接段31,绝缘膜4覆盖第二连接段32。
[0025]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具体的,以极柱21朝向的方向为上,即电芯1的第一端面11是电芯1的上端面,第二端面12是与电芯1的上端面相连的侧面,极耳14由电芯1的侧面伸出,连接片3的第二连接段32包括第一端与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与极耳14电性连接,而第二端与连接片3的第一连接段31连接,而第一连接段31与电芯1的上端面进行连接,极柱21设置在电芯1的上方,并且与第一连接段31电性连接。
[0026]即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片3为L形连接片3,其中,连接片3的第一连接段31为横段,位于电芯1的上端面,并与电芯1的上端面即第一端面11连接;第二连接段32为竖段,位于电芯1的侧面即第二端面12,并且与电芯1伸出侧面的极耳14连接。连接片3的第二连接段32存在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为第二连接段32的下端部,第二端为第二连接段32的上端部,并且第二端与第一连接段31连接。
[0027]当然,连接片3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现有技术中的连接片3的实施方式也可,只需使极耳14能够与极柱21之间产生电性连接即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设置。
[0028]由于极耳14与第一端电性连接,因此连接片3也会产生电流,而电芯1需要安装在电池壳体内,在现有技术中,电池壳体为金属壳体,为了避免极耳14与金属壳体之间产生电性连接,需要在两者之间设置绝缘膜4进行绝缘处理。但是,目前电池的绝缘膜4仅覆盖了极
耳14以及连接片3的第二连接段32的一部分,而连接片3的第二连接段32的没有被绝缘膜4覆盖的另一部分以及第一连接段31虽然不直接与电池壳体接触,但也有可能由于与电池壳体相距很近,而具有与电池壳体发生拉弧短路的风险。
[0029]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端面12上设置绝缘膜4,并且绝缘膜4由第一端向第二端延伸,并且要高于第一连接段31。
[0030]通过将绝缘膜4的高度延伸至高于第一连接段31,当电芯1开始往外放电,而连接片3也产生电流时,绝缘膜4在连接片3与电池壳体之间形成一道绝缘屏障,能够有效阻断连接片3与电池壳体拉弧短路的路径,从而降低电池短路的风险。
[0031]进一步地,电池装置还包括盖板组件2,盖板组件2还包括绝缘板22,绝缘板22具有第三端面,第三端面朝向电芯1;绝缘板22设于极柱21与第一连接段31之间,第三端面与第一连接段31之间间隔设置,间隔高度为D,延伸端与第一连接段31之间的垂直高度差为d,D的范围为0<D≤0.5mm;d的范围为0<d≤1.5mm;d/D的范围为0<d/D≤3。
[0032]在上述结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1),所述电芯(1)具有第一端面(11)以及第二端面(12),所述第二端面(12)与所述第一端面(11)相连;所述电芯(1)设有极耳(14),所述极耳(14)设于所述第二端面(12)并由所述第二端面(12)伸出;连接片(3),所述连接片(3)包括第一连接段(31)以及第二连接段(32),所述第二连接段(32)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极耳(14)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31)延伸至所述第一端面(11);极柱(21),所述极柱(21)与所述第一端面(11)对应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1)电性连接;绝缘膜(4),所述绝缘膜(4)由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并形成为延伸端;所述延伸端高于所述第一连接段(31),所述绝缘膜(4)覆盖所述第二连接段(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装置还包括盖板组件(2),所述盖板组件(2)还包括绝缘板(22),所述绝缘板(22)具有第三端面,所述第三端面朝向所述电芯(1);所述绝缘板(22)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31)远离所述第一端面(11)的一侧,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1)之间间隔设置,所述间隔高度为D,所述延伸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1)之间的垂直高度差为d,所述D的范围为0mm<D≤0.5mm;所述d的范围为0mm<d≤1.5mm;所述d/D的范围为0<d/D≤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慧珍齐彬伟蒋哲东黄帅澎
申请(专利权)人: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