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耦合传输系统,包括电源适配器、逆变模块、发射线圈、接收线圈、MOS管整流模块、控制器以及D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耦合传输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耦合传输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储能电源充电时,通过充电输出设备(充电适配器以及充电输出接口)接于储能电源的充电接口进行充电,即充电输出口和储能电源的充电接口直接电连接,现有的这种方式存在以下技术缺陷:现有的充电输出口与储能电源的充电接口要实现电能传输,必须通过输出电极和储能电源的充电接口的输入电极电连接,也就是说:充输出电极和储能电源充电接口的输入电极需要暴露于外部环境中,从而使得电极容易附着灰尘,从而使得充电输出接口和储能电源的充电接口之间电气连接性能降低,影响充电效率,而且发热严重;更为重要的是,当处于户外时,如果在雨天时,充电输出口和储能电源的充电接口容易进入水滴,容易发生短路故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000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耦合传输系统,在充电输出接口和储能电源的输入接口之间采用电磁耦合的方式进行电能传输,从而有效避免外部灰尘或者雨滴对充电输出接口以及储能电源的输入接口之间造成影响,避免安全隐患,而且能够有效确保充电效率以及充电的安全性。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耦合传输系统,包括电源适配器、逆变模块、发射线圈、接收线圈、MOS管整流模块、控制器以及DC
‑
DC转换电路;
[0006]所述电源适配器的输入端连接于市电,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端连接于逆变模块的输出端,所述逆变模块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分别连接于发射线圈的两端,所述接收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于MOS管整流模块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MOS管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于DC
‑
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DC
‑
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向储能电源供电,所述MOS管整流模块以及DC
‑
DC转换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于控制器;所述发射线圈设置于充电输出接口,所述接收线圈设置于储能电源的充电输入接口,所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通过电磁耦合的方式耦合连接,通过上述结构,在充电输出接口和储能电源的输入接口之间采用电磁耦合的方式进行电能传输,从而有效避免外部灰尘或者雨滴对充电输出接口以及储能电源的输入接口之间造成影响,避免安全隐患,而且能够有效确保充电效率以及充电的安全性。
[0007]进一步,所述MOS管整流模块包括NMOS管组成的整流桥、电压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和MOS管驱动电路;
[0008]电压采样电路用于采集每个NMOS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并向控制器输出电压采样信号,所述电压采样电路的个数与NMOS管的个数相同,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用于采集NMOS管整流模块的输出电流并向控制器输出电流采样信号,所述整流桥的输入端连接于接收线圈,整流桥的输出端连接于DC
‑
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MOS管驱动电路向整流桥中
的NMOS管输出控制信号,所述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于控制器,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将交流转换成稳定的直流,利于后续充电控制。
[0009]进一步,所述整流桥包括NMOS管Q3、NMOS管Q4、NMOS管Q5和NMOS管Q6;
[0010]所述NMOS管Q3的漏极和NMOS管Q4的漏极连接,NMOS管Q3的源极和NMOS管Q5的漏极连接,NMOS管Q5的源极连接于NMOS管Q6的源极,NMOS管Q6的漏极连接于NMOS管Q4的源极,NMOS管Q3的源极和NMOS管Q5的漏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作为整流桥的正输入端,NMOS管Q4的源极和NMOS管Q6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作为整流桥的负输入端,NMOS管Q4和漏极和NMOS管Q6的漏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作为整流桥的正输出端,NMOS管Q5的源极和NMOS管Q6的源极作为整流桥的负输出端并接地;
[0011]NMOS管Q3、NMOS管Q4、NMOS管Q5和NMOS管Q6的栅极均连接于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出端,通过该结构,能够稳定的将交流转变成直流,相对于传统的二极管组成的整流桥,其压降小、能耗更低,稳定性好,而且能够抵消由于通过电磁耦合传输电能时的损耗,从而确保充电效率。
[0012]进一步,所述电压采样电路包括比较器U1、电阻R1、和电阻R2;
[0013]所述比较器U1的反相端连接于整流桥中的NMOS管的漏极,比较器U1的同相端通过电阻R2连接于整流桥中的NMOS管的源极,电阻R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比较器U1的同相端和反相端,比较器U1的输出端作为电压采样电路的输出端,通过该结构,能够对NMOS管的压降进行采集,确保能够进行准确的整流控制。
[0014]进一步,所述电流采样电路包括电阻R7和运放U5;电阻R7的一端连接于NMOS管Q5和NMOS管Q6的源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于负载的负极,运放U5的反相端连接于NMOS管Q5和NMOS管Q6的源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运放U5的同相端连接于电阻R7和负载的负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运放U5的输出端作为电流采样电路的输出端,通过该结构,能够对整流桥的输出电流进行准确采集,利于安全保护控制。
[0015]进一步,所述MOS管整流模块还包括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PMOS管Q1和PMOS管Q2;
[0016]所述PMOS管Q1的漏极连接于接收线圈,PMOS管Q1的源极连接于PMOS管Q2的源极,PMOS管Q2的漏极连接于整流桥的正输入端,所述PMOS管Q1和PMOS管Q2的栅极连接于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通过该结构,能够对后续的整流桥以及其它电路实现良好的保护,确保充电的安全性。
[0017]进一步,所述MOS管整流模块还包括电容C1,电容C1的一端连接于整流桥的正输出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通过电容,能够滤除干扰,确保充电的稳定性。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本技术,在充电输出接口和储能电源的输入接口之间采用电磁耦合的方式进行电能传输,从而有效避免外部灰尘或者雨滴对充电输出接口以及储能电源的输入接口之间造成影响,避免安全隐患,而且能够有效确保充电效率以及充电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MOS管整流模块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进一步对本技术做出详细说明:
[002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耦合传输系统,包括电源适配器、逆变模块、发射线圈、接收线圈、MOS管整流模块、控制器以及DC
‑
DC转换电路;
[0024]所述电源适配器的输入端连接于市电,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端连接于逆变模块的输出端,所述逆变模块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分别连接于发射线圈的两端,所述接收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于MOS管整流模块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MOS管整流模块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耦合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适配器、逆变模块、发射线圈、接收线圈、MOS管整流模块、控制器以及DC
‑
DC转换电路;所述电源适配器的输入端连接于市电,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端连接于逆变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逆变模块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分别连接于发射线圈的两端,所述接收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于MOS管整流模块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MOS管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于DC
‑
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DC
‑
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向储能电源供电,所述MOS管整流模块以及DC
‑
DC转换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于控制器;所述发射线圈设置于充电输出接口,所述接收线圈设置于储能电源的充电输入接口,所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通过电磁耦合的方式耦合连接;所述MOS管整流模块包括NMOS管组成的整流桥、电压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和MOS管驱动电路;电压采样电路用于采集每个NMOS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并向控制器输出电压采样信号,所述电压采样电路的个数与NMOS管的个数相同,所述电流采样电路用于采集NMOS管整流模块的输出电流并向控制器输出电流采样信号,所述整流桥的输入端连接于接收线圈,整流桥的输出端连接于DC
‑
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MOS管驱动电路向整流桥中的NMOS管输出控制信号,所述MOS管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于控制器;所述整流桥包括NMOS管Q3、NMOS管Q4、NMOS管Q5和NMOS管Q6;所述NMOS管Q3的漏极和NMOS管Q4的漏极连接,NMOS管Q3的源极和NMOS管Q5的漏极连接,NMOS管Q5的源极连接于NMOS管Q6的源极,NMOS管Q6的漏极连接于NMOS管Q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辉,郑习坤,冉润,田胜明,陈海飞,曾酌,
申请(专利权)人: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