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肢抬高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2070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下肢抬高垫,包括支撑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依次环绕设置于支撑部边缘上部,形成一端封闭的凹槽,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侧面开孔,所述第三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侧面开孔,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设置有底部开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通过在第一侧壁上开设第一侧面开孔、在第三侧壁上开设第二侧面开孔、在支撑部上开设底部开孔,既能够减小局部压迫,又能方便随时观察局部皮肤,避免产生压疮。避免产生压疮。避免产生压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肢抬高垫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下肢抬高垫。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0003]下肢手术患者需要在术后抬高患肢,以减少局部肿胀。现有临床上常用的脚圈,缺少对患肢的限位,易导致下肢过伸,双下肢不适,且无法固定患肢位置。此外,临床目前常用泡沫敷料贴在足部进行减压,预防压疮,但采用泡沫敷料无法直接观察到局部皮肤,需要揭下来查看皮肤受压情况,操作不便。
[0004]授权公告号为CN213607687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改良型下肢抬高垫,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套、第二弹性套和第三弹性套用于使用者腿部固定在下凹块和上凹块上,防止使用者腿部移动导致损伤。但是弹性套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不便,而若去除弹性套,为了固定患肢,则需要提高凹块侧壁的高度并减小凹块两侧壁之间的距离,这样会增大对患肢的压迫,且无法随时观察骨隆突处的皮肤。此外,当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时,患肢下方缺少有效支撑,容易使患者产生不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下肢抬高垫,通过在第一侧壁上开设第一侧面开孔、在第三侧壁上开设第二侧面开孔、在支撑部上开设底部开孔,既能够减小局部压迫,又能方便随时观察局部皮肤。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下肢抬高垫,包括支撑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依次环绕设置于支撑部边缘上部,形成一端封闭的凹槽,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设置;
[0008]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侧面开孔,所述第三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侧面开孔,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设置有底部开孔。
[000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高度≥5厘米。
[00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部由凹槽开口处向第二侧壁方向依次包括过渡区域、抬升区域以及足跟支撑区域,所述过渡区域具有第一抬升角度,所述抬升区域具有第二抬升角度,所述足跟支撑区域具有第一下降角度。
[00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部开孔位于所述足跟支撑区域。
[00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渡区域位于凹槽开口边缘处的厚度为零。
[00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抬升角度为15
°
~25
°
,所述第二抬升角度为10
°
~15
°
,所述第一下降角度为15
°
~30
°

[00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侧壁过渡段,所述第一侧壁过渡段位于所述凹槽开口处,第一侧壁过渡段靠近凹槽开口处的壁厚小于远离凹槽开口处的壁厚。
[00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侧壁上设置有第三侧壁过渡段,所述第三侧壁过渡段位于所述凹槽开口处,第三侧壁过渡段靠近凹槽开口处的壁厚小于远离凹槽开口处的壁厚。
[001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渡区域与所述抬升区域之间还包括关节支撑区域,所述关节支撑区域上表面设有与膝关节腘窝线条相匹配的曲线。
[001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材料均为海绵。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下肢抬高垫,通过在第一侧壁上开设第一侧面开孔、在第三侧壁上开设第二侧面开孔、在支撑部上开设底部开孔,既能够减小局部压迫,又能方便随时观察局部皮肤,避免产生压疮。
[0020]2、本技术使用方便,使用时患者直接将患肢放入凹槽中即可,无需额外固定,穿脱方便,能够确保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且降低了对患肢的压迫,降低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并且使用该下肢抬高垫后,无需额外使用泡沫敷料进行减压,降低了临床医疗耗材的使用量。
[0021]3、本技术的支撑部,在凹槽开口边缘的过渡区域处的壁厚为零,可以避免传统下肢抬高垫对于腓总神经的压迫;过渡区域和抬升区域参考小腿三头肌实际构造,设置了不同的抬升角度,降低了对于患肢肌肉的压迫;足跟支撑区域参考人体跟腱部位结构,设置了第一下降角度,并且在此区域开设了底部开孔,防止患者脚跟部位持续受压产生压疮;上述结构可以在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时,对患肢进行有效支撑,提高了患者使用舒适度。
[0022]本技术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下肢抬高垫的俯视图;
[0025]图2为图1中A

A位置的剖视图。
[0026]其中,1、支撑部,11、过渡区域,12、抬升区域,13、足跟支撑区域,14、底部开孔,2、第一侧壁,21、第一侧面开孔,22、第一侧壁过渡段,3、第二侧壁,4、第三侧壁,41、第二侧面开孔,42、第三侧壁过渡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8]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下肢抬高垫,通过在第一侧壁
上开设第一侧面开孔、在第三侧壁上开设第二侧面开孔、在支撑部上开设底部开孔,既能够减小局部压迫,又能方便随时观察局部皮肤。
[0029]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包括支撑部1、第一侧壁2、第二侧壁3和第三侧壁4,第一侧壁2、第二侧壁3和第三侧壁4依次环绕设置于支撑部1边缘上部,形成一端封闭的凹槽,第一侧壁2与第三侧壁4相对设置。
[0030]下肢抬高垫整体外观为掏出一个凹槽的长方体,通常采用海绵制作。实际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块海绵的方式制作下肢抬高垫,即分别裁剪所需形状和尺寸的支撑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再将四块海绵粘接在一起;或者还可以通过直接在一整块长方体海绵上裁切出凹槽的形状。
[0031]在第一侧壁2靠近第二侧壁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侧面开孔21,第三侧壁4靠近所述第二侧壁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侧面开孔41。侧面开孔的具体位置以及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0032]在支撑部1靠近第二侧壁3的位置设置有底部开孔14,底部开孔14的位置及大小同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可以在紧贴第二侧壁3的位置开设,也可以与第二侧壁3有一定的距离,通常选择与第二侧壁3之间距离3

5厘米,以保证患者使用舒适性。
[0033]本技术提出的下肢抬高垫结构简单,患者可以直接将需要抬高的患肢放入下肢抬高垫的凹槽中,并调整腿部位置至舒适即可。为了在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依次环绕设置于支撑部边缘上部,形成一端封闭的凹槽,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侧面开孔,所述第三侧壁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侧面开孔,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设置有底部开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高度≥5厘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由凹槽开口处向第二侧壁方向依次包括过渡区域、抬升区域以及足跟支撑区域,所述过渡区域具有第一抬升角度,所述抬升区域具有第二抬升角度,所述足跟支撑区域具有第一下降角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开孔位于所述足跟支撑区域。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区域位于凹槽开口边缘处的厚度为零。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升角度为1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静静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