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61546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在坡面横向设置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若干锚杆,若干所述锚杆间隔设置在坡面上,所述锚杆的一端倾斜固定在坡面内;所述锚杆的另一端露出坡面形成承接槽,所述承接槽内底部设置有若干承接件,所述承接槽内设置有若干竹架板,所述竹架板绑扎在所述锚杆上,所述竹架板上设置有若干植生袋。所述修复系统由若干所述修复单元沿坡面竖向间隔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克服原有技术的缺点,增强在坡度较高,坡高较大的裸岩边坡生态修复效果。修复效果。修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修复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锚杆挂网喷播混植生绿化高陡裸岩边坡修复技术由于基质层较薄,修复后的边坡仅能生长矮小的草本科植物,修复效果一般。根据相关研究,且当坡度大于45
°
时,锚杆挂网喷播混植生绿化高陡裸岩边坡修复技术修复效果不佳。对掌子面相对较陡直,坡度大于70
°
,采矿形成的岩石裸露面存在局部岩石松动的情况,坡面不具备正常土壤的基本结构和肥力,几乎不存在具有活力的植物繁殖体,其植物的自然定居和生态原生演化过程及其缓慢。
[0003]因此,亟需一种能克服原有技术的缺点,在坡度较高,坡高较大的裸岩边坡上提供一种较好的生态修复新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修复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包括:
[0006]在坡面横向设置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若干锚杆,若干所述锚杆间隔设置在坡面上,所述锚杆的一端倾斜固定在坡面内;所述锚杆的另一端露出坡面形成承接槽,所述承接槽内底部设置有若干承接件,所述承接槽内设置有若干竹架板,所述竹架板绑扎在所述锚杆上,所述竹架板上设置有若干植生袋。
[0007]优选的,所述若干锚杆露出坡面的一端端部向上弯折形成弯折部,且若干所述锚杆的弯折部与所述坡面之间间隙形成所述承接槽。
[0008]优选的,所述承接件包括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缠绕绑扎在相邻的若干所述锚杆上。
[0009]优选的,所述钢丝绳和所述锚杆露出坡面部位均涂有防锈漆。
[0010]优选的,所述坡面上开设有钻孔,且所述钻孔倾斜设置,所述锚杆的一端位于所述钻孔内,所述钻孔内灌注有水泥砂浆。
[0011]优选的,所述植生袋内填装植物种子、混合绿化基材、复合有机肥料及保水材料。
[0012]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包括:
[0013]所述修复系统由若干所述修复单元沿坡面竖向间隔设置。
[0014]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5]S1、将若干锚杆的一端进行弯折;
[0016]S2、在坡面上沿平行于水平面方向间隔开设若干钻孔,且若干钻孔与水平面之间存在夹角;
[0017]S3、将锚杆的未弯折端插入到钻孔内后,灌注水泥砂浆,并将锚杆的弯折端从坡面露出形成承接槽;
[0018]S4、将相邻若干锚杆露出坡面的一端绑扎钢丝绳,构造承接件;
[0019]S5、在承接槽内放置若干竹架板;
[0020]S6、重复S2

S5,并从下到上沿坡面进行施工;
[0021]S7、在坡面上完成所有的S6步骤后,在承接槽内填装植生袋,完成施工。
[0022]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方案集合了锚杆挂网喷播混植生绿化的优点,将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及攀爬类植物放置在植生袋内。由于锚杆钢丝绳竹架板可提供施工平台,克服了原有技术的缺点,在坡度较高,坡高较大的裸岩边坡上能提供一种较好的生态修复新技术。锚杆施工中,锚杆兼有固坡和挂竹架板的双重作用,在节理裂隙发育的坡面应加密长锚杆的数量,而在坡面平整、岩石稳定处间距可适当调整。本技术的施工顺序为先人工清理裸岩高边坡的危岩及浮石,再从坡脚钻孔设置锚杆,并绑扎钢丝绳及放置竹架板,为上一层的施工提供施工平台,从下至上以此施工。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的正视图;
[0025]图2为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中锚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系统的正视图;
[0028]图5为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9]其中,1、锚杆;2、竹架板;3、植生袋;4、钢丝绳;5、钻孔;6、水泥砂浆。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2]参照图1

5,本专利技术提供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包括:
[0033]在坡面横向设置的支撑部,支撑部包括若干锚杆1,若干锚杆1间隔设置在坡面上,锚杆1的一端倾斜固定在坡面内;锚杆1的另一端露出坡面形成承接槽,承接槽内底部设置有若干承接件,承接槽内设置有若干竹架板2,竹架板2绑扎在锚杆1上,竹架板2上设置有若干植生袋3。
[0034]本技术方案集合了锚杆1挂网喷播混植生绿化的优点,将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及
攀爬类植物放置在植生袋3内。由于锚杆1钢丝绳4竹架板2可提供施工平台,克服了原有技术的缺点,在坡度较高,坡高较大的裸岩边坡上能提供一种较好的生态修复新技术。锚杆1施工中,锚杆1兼有固坡和挂竹架板2的双重作用,在节理裂隙发育的坡面应加密长锚杆1的数量,而在坡面平整、岩石稳定处间距可适当调整。本技术的施工顺序为先人工清理裸岩高边坡的危岩及浮石,再从坡脚钻孔5设置锚杆1,并绑扎钢丝绳4及放置竹架板2,为上一层的施工提供施工平台,从下至上以此施工。
[0035]进一步优化方案,若干锚杆1露出坡面的一端端部向上弯折形成弯折部,且若干锚杆1的弯折部与坡面之间间隙形成承接槽。
[0036]进一步优化方案,承接件包括钢丝绳4,钢丝绳4缠绕绑扎在相邻的若干锚杆1上。
[0037]进一步优化方案,钢丝绳4和锚杆1露出坡面部位均涂有防锈漆。
[0038]进一步优化方案,坡面上开设有钻孔5,且钻孔5倾斜设置,锚杆1的一端位于钻孔5内,钻孔5内灌注有水泥砂浆6。
[0039]进一步优化方案,植生袋3内填装植物种子、混合绿化基材、复合有机肥料及保水材料。
[0040]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包括:
[0041]修复系统由若干修复单元沿坡面竖向间隔设置。
[0042]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3]S1、将若干锚杆1的一端进行弯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坡面横向设置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若干锚杆(1),若干所述锚杆(1)间隔设置在坡面上,所述锚杆(1)的一端倾斜固定在坡面内;所述锚杆(1)的另一端露出坡面形成承接槽,所述承接槽内底部设置有若干承接件,所述承接槽内设置有若干竹架板(2),所述竹架板(2)绑扎在所述锚杆(1)上,所述竹架板(2)上设置有若干植生袋(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锚杆(1)露出坡面的一端端部向上弯折形成弯折部,且若干所述锚杆(1)的弯折部与所述坡面之间间隙形成所述承接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件包括钢丝绳(4),所述钢丝绳(4)缠绕绑扎在相邻的若干所述锚杆(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4)和所述锚杆(1)露出坡面部位均涂有防锈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上开设有钻孔(5),且所述钻孔(5)倾斜设置,所述锚杆(1)的一端位于所述钻孔(5)内,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自强刘韬张国信贾雪梅唐家凯白晓华王运兴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