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柱排水结构及一种平开窗,其中中柱排水结构包括中柱框,所述中柱框的顶侧设置有安装槽,所述中柱框内位于所述安装槽的下方位置依次向下设置有过渡腔与排水腔,所述安装槽的底侧设置有与所述过渡腔相互连通的上排水孔,所述过渡腔的底侧设置有与所述排水腔相互连通的中排水孔,所述排水腔的底侧设置有下排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中柱框设计多个腔体,保证雨水可向外排出的同时还可对雨水或者气流进行缓冲、减弱,有利于防止雨水倒灌、风哨声的产生,结构简单、巧妙,不需要加装排水附件,提高生产组装效率。提高生产组装效率。提高生产组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柱排水结构及一种平开窗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门窗,尤其涉及一种中柱排水结构及一种平开窗。
技术介绍
[0002]当门窗的高度较高,通常会在窗框内连接有横向延伸的中柱,在中柱的顶侧安装固定玻璃,而在中柱的底侧安装活动窗扇。固定玻璃装入中柱后,中柱与固定玻璃之间存在有缝隙,当下雨时,雨水会从缝隙渗入到中柱上,为了排出雨水,现时会直接在中柱的上下两侧打孔,并在位于底侧的孔位处安装排水附件,使得中柱上的积水可从开设的孔位处排出,而为了减少倒灌、风哨声的现象,一些门窗的中柱底侧还会加装排水附件,但安装排水附件需要考虑对中柱的加工、以及排水附件的安装稳定性,增加了生产加工难度与工序,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柱排水结构及一种平开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0005]一种中柱排水结构,包括中柱框,所述中柱框的顶侧设置有安装槽,所述中柱框内位于所述安装槽的下方位置依次向下设置有过渡腔与排水腔,所述安装槽的底侧设置有与所述过渡腔相互连通的上排水孔,所述过渡腔的底侧设置有与所述排水腔相互连通的中排水孔,所述排水腔的底侧设置有下排水孔。
[0006]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外设的玻璃底侧可插入至安装槽内,由安装槽对其安装定位,玻璃与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存在有装配间隙,当下雨时,室外的雨水会从装配间隙渗入到安装槽内,而雨水会汇流至安装槽的槽底,从上排水孔进入过渡腔内,再从中排水孔流出至排水腔内,最后从下排水孔流出,如此在中柱框设计多个腔体,保证雨水可向外排出的同时还可对雨水或者气流进行缓冲、减弱,有利于防止雨水倒灌、风哨声的产生,结构简单、巧妙,不需要加装排水附件,提高生产组装效率。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排水孔与所述中排水孔沿上下方向相互错位,所述中排水孔与所述下排水孔相互正对。室外气流从下排水孔进入排水腔后,可直接向上从中排水孔流出,然后进入过渡腔内,由于上排水孔与中排水孔沿上下方向相互错位,从中排水孔吹出的气流在过渡腔的内顶侧处缓冲分散,如此可进一步降低进入中柱框内的气流速度,从而减弱风哨声的产生。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渡腔的底面沿靠近所述中排水孔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倾斜的过渡腔底面有利于对流入至过渡腔的雨水进行收集汇流,有利于提高雨水排出效率,减少雨水在中柱框内的积聚。
[0009]一种平开窗,包括窗框、窗扇、玻璃与上述的中柱排水结构,所述中柱框连接于所述窗框的左右两侧之间并将所述窗框分隔形成上窗口与下窗口,所述玻璃位于所述上窗口
内,所述玻璃的底侧配合连接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窗扇铰接于所述下窗口内。
[0010]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中柱框连接于窗框内,将窗框内的空间分隔形成上窗口与下窗口,位于上方的上窗口内安装玻璃,作为固定的玻扇,而窗扇则铰接于下窗口内,可转动打开或关闭下窗口,由于窗框内连接的中柱框具有多个腔体对雨水或者气流进行缓冲、减弱,提高了整窗的性能与使用体验。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槽的室外侧设置有第一胶条,所述安装槽的室内侧设置有第二胶条,所述第一胶条与所述第二胶条分别相抵于所述玻璃的两侧。第一胶条与第二胶条可产生的弹性形变,玻璃的底侧装入安装槽时,可紧压于玻璃上,从而提高对玻璃的定位效果,并且第一胶条与第二胶条可进一步减少玻璃与安装槽两侧之间的间隙,减少向中柱框上渗水。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胶条正对于所述玻璃的一侧连接有膨胀部与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有至少两个,所述膨胀部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部之间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有两个。第一胶条位于室外侧,在使用时,雨水主要从第一胶条与玻璃之间的间隙渗入至中柱框上,而膨胀部与支撑部均相抵一直在玻璃上,可减少第一胶条与玻璃之间形成的间隙,另外,膨胀部在吸水后会胀大,可进一步紧压于玻璃上,相邻两个膨胀部之间的间隔空间、膨胀部与支撑部之间的间隔空间可对膨胀部提供胀大的空间,从而填满玻璃和第一胶条之间的间隙,极大地降低了雨水进入中柱框内。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窗扇的顶侧设置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朝室外侧倾斜向下延伸,所述导流面位于所述下排水孔的正下方。从下排水孔排出的雨水滴落于窗扇顶侧的导流面上,雨水沿着倾斜的导流面可更快速地向室外排出,减少雨水向室内漫延并从窗扇与中柱框之间的间隙向室内渗入的现象。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窗框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上边框与下边框、连接于所述上边框左端与所述下边框左端的左边框、连接于所述上边框右端与所述下边框右端的右边框,所述下边框内设置有下腔体,所述下边框的顶侧设置有与所述下腔体相互连通的排水口,所述下边框的室外侧连接有排水盒,所述排水盒伸入所述下腔体内,所述排水盒顶侧设置有正对于所述排水口的进水孔,所述排水盒的室外侧设置有出水孔。上边框、下边框、左边框与右边框共同围设形成矩形的框体,中柱框则连接于左边框与右边框之间,将上边框与中柱框之间的区域分隔形成上窗口,将中柱框与下边框之间的区域分隔形成下窗口,而在下边框中,滴落于下边框上的雨水可从排水口穿过进水孔进入排水盒内,最后从出水孔排出,由于从下边框上的水流直接流入至排水盒后向外排出,不需要滴落于下腔体内积聚后再排出,可有效降低雨水在下边框内的积聚,并减少灰尘杂物在下受体内的积聚。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孔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进水孔内沿左右方向间隔连接有多个隔条。呈长条状的进水孔可增大排水效率,并且利用隔条可对杂物遮挡,从而降低进水孔堵塞的现象。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水盒的内底面朝室外侧倾斜向下延伸。雨水进入排水盒后,沿着倾斜的排水盒内底面可快速将雨水向外排出,有效提高雨水排出效率。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0018]图1是本技术的中柱排水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平开窗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排水盒立体图。
[0021]附图中:100
‑
中柱框、110
‑
安装槽、120
‑
过渡腔、130
‑
排水腔、140
‑
上排水孔、150
‑
中排水孔、160
‑
下排水孔、170
‑
第一胶条、171
‑
膨胀部、172...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柱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柱框(100),所述中柱框(100)的顶侧设置有安装槽(110),所述中柱框(100)内位于所述安装槽(110)的下方位置依次向下设置有过渡腔(120)与排水腔(130),所述安装槽(110)的底侧设置有与所述过渡腔(120)相互连通的上排水孔(140),所述过渡腔(120)的底侧设置有与所述排水腔(130)相互连通的中排水孔(150),所述排水腔(130)的底侧设置有下排水孔(1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柱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水孔(140)与所述中排水孔(150)沿上下方向相互错位,所述中排水孔(150)与所述下排水孔(160)相互正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柱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腔(120)的底面沿靠近所述中排水孔(150)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4.一种平开窗,其特征在于:包括窗框、窗扇(200)、玻璃(300)与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中柱排水结构,所述中柱框(100)连接于所述窗框的左右两侧之间并将所述窗框分隔形成上窗口与下窗口,所述玻璃(300)位于所述上窗口内,所述玻璃(300)的底侧配合连接于所述安装槽(110)内,所述窗扇(200)铰接于所述下窗口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10)的室外侧设置有第一胶条(170),所述安装槽(110)的室内侧设置有第二胶条(180),所述第一胶条(170)与所述第二胶条(180)分别相抵于所述玻璃(300)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少军,熊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德技优品门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