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钻头打孔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0573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钻头打孔治具,涉及打孔加工技术领域,所述治具包括钻头组、钻头动力组、底座、零件夹具、导向结构;零件夹具安装在底座上;钻头动力组的顶部设有主动旋转轴,主动旋转轴用于与铣床连接,钻头动力组包括四个分别与主动旋转轴联动的从动旋转部;钻头组处于钻头动力组的底部,包括四个间隔设置的钻头,每个钻头分别与从动旋转部同步转动连接;导向结构设于底座两侧,可跟随整个钻头动力组做升降运动。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治具,利用钻头动力组在铣床上配合钻头组一次性钻孔到位,不仅省去铣床定位的这个步骤,而且可以一次性钻四个孔,钻孔效率大大提高,另外孔的位置,不用两次定位,钻孔后的孔位置精度也更加准确。准确。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钻头打孔治具


[0001]本技术涉及打孔加工
,具体涉及到一种多钻头打孔治具。

技术介绍

[0002]铣床主要指用铣刀对工件多种表面进行加工的机床。通常以铣刀的旋转运动为主运动,工件和铣刀的移动为进给运动。
[0003]台钻一般指台式钻床,台式钻床简称台钻,是指可安放在作业台上,主轴竖直布置的小型钻床。台式钻床安放在钳工台上使用。其钻孔直径一般在12mm以下,主要用于加工小型工件上的各种孔,钳工中用得最多。
[0004]如图1所示的这种零件,需要在其上端的四角分别钻孔,每次钻孔时,第一步为将零件安装在铣床上,通过铣床定位的方式,具体利用中心钻,依靠铣床坐标系统,为钳工钻孔加工出需要钻孔的位置,第二步为将铣床上的零件转移到钳工台上使用台钻钻孔,且零件端面上的孔需要逐个加工,现有的这种加工方式需要两台设备进行配合加工,效率低下,工作人员调整零件位置的误差也可能会导致孔的位置不够精确。
[0005]因此,存在待改进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多钻头打孔治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钻头打孔治具,具体方案如下:
[0007]一种多钻头打孔治具,所述治具包括钻头组、钻头动力组、底座、零件夹具、导向结构;
[0008]零件夹具安装在底座上,用于装配待打孔的零件;
[0009]钻头动力组的顶部设有主动旋转轴,主动旋转轴用于与铣床连接,钻头动力组包括四个分别与主动旋转轴联动的从动旋转部;
[0010]钻头组处于钻头动力组的底部,包括四个间隔设置的钻头,每个钻头分别与从动旋转部同步转动连接;
[0011]导向结构设于底座两侧,可跟随整个钻头动力组做升降运动。
[00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零件装配在零件夹具上之后,在导向结构的导向作用下,整个钻头升降组做下降运动,逐渐靠近零件,同时铣床为主动旋转轴提供动力,使得主动旋转轴在自转的过程中带动从动旋转部做旋转运动,从动旋转部转动的同时便可带动与零件接触的钻头在零件的端面钻孔,由于钻头组同时有四个钻头,便于同时对零件进行四个孔的加工作业,提高打孔效率。
[0013]进一步的,钻头动力组包括还包括上罩体、下固定筒;
[0014]下固定筒用于与从动旋转部、主动旋转轴转动连接;
[0015]上罩体的下侧与上罩体的上侧卡合连接,用于遮盖从动旋转部、主动旋转轴。
[0016]由此,上罩体、下固定筒的可拆卸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安装,上罩体、下固定筒配合
实现从动旋转部、主动旋转轴的装配,并且起到防护作用。
[0017]进一步的,主动旋转轴的外壁上同轴连接有动力齿轮,从动旋转部的外壁上同轴连接有从动齿轮;
[0018]动力齿轮同时与多个从动齿轮啮合连接。
[0019]由此,通过设置齿轮,主动旋转轴转动的同时动力齿轮转动,带动从动旋转部上的从动齿轮旋转,从而实现钻头的高速旋转。
[0020]进一步的,钻头组还包括延长杆夹头,用于安装钻头;
[0021]延长杆夹头的一端伸入下固定筒中并与从动旋转部固接,另一端与钻头可拆卸固定连接。
[0022]由此,若钻头损坏,延长杆夹头的增加可以实现钻头的更换,不需要更换延长杆夹头,同时延长杆夹头的增加缩短钻头与零件之间的距离,减少运动行程,缩短加工时间。
[0023]进一步的,下固定筒的底部固接有一个固定板;
[0024]两个导向结构以所述下固定筒为对称轴对称嵌设于固定板中。
[0025]由此,通过设置固定板,无需对下固定筒做出结构上的破坏,便可实现
[0026]进一步的,导向结构包括导柱、导套以及固定块;
[0027]导柱的一端固接有固定块,固定块固定于底座上,导套滑动穿设于导柱的外壁上,且导套固定嵌设于固定板中。
[0028]由此,导柱和导套均采用精密部件,整个固定板做上下移动时,导套相对导柱滑移,在导柱的导向作用下,提高钻头动力组升降运动的稳定性。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0]通过本技术的治具,利用钻头动力组在铣床上配合钻头组一次性钻孔到位,不仅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铣床定位的这个步骤,而且可以一次性钻四个孔,钻孔效率大大提高,另外孔的位置,不用两次定位,钻孔后的孔位置精度也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
技术介绍
中零件展示需要打孔位置的俯视图;
[0032]图2为本技术的治具的主视图;
[0033]图3为本技术的治具的立体图;
[0034]图4为钻头组和钻头动力组的整体示意图;
[0035]图5为图4展示内部从动齿轮、动力齿轮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1、底座;2、零件夹具;3、导向结构;31、导柱;32、导套;33、固定块;4、钻头组;41、延长杆夹头;42、钻头;5、钻头动力组;51、从动旋转部;511、从动齿轮;52、上罩体;53、下固定筒;54、固定板;6、零件;7、主动旋转轴;71、动力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0038]现有技术中,对待钻孔零件6的工序较为复杂,钻孔位置也不够准确,对比,本技术提出一种多钻头打孔治具,该种治具配合铣床这一种机加工设备,便可实现在零件6在
一次性加工四个孔,提高钻孔效率。
[0039]如图2所示,上述治具包括钻头组4、钻头动力组5、底座1、零件夹具2、导向结构3,底座1作为最底部的承载部件,零件夹具2安装在底座1上,用于装配待打孔的零件6,零件夹具2为现有结构,不做具体阐述,待钻孔的零件6直接装配在零件夹具2上。钻头动力组5通过导向结构3安装在零件6的上方,钻头组4设于钻头动力组5和零件6之间,与钻头动力组5传动连接。
[0040]结合图3

5,其中,钻头动力组5的顶部设有主动旋转轴7,主动旋转轴7用于与铣床连接,由铣床给主动旋转轴7提供旋转的动力,比如铣床上的电机可提供旋转扭矩给主动旋转轴7,为便于和主动旋转轴7配合,钻头动力组5包括从动旋转部51、上罩体52、下固定筒53,上罩体52的下侧与上罩体52的上侧卡合连接,二者整体呈圆筒状,内部形成用于安装从动旋转部51以及主动旋转轴7的空间,下固定筒53用于与从动旋转部51、主动旋转轴7转动连接,上罩体52用于遮盖从动旋转部51、主动旋转轴7,上罩体52、下固定筒53的可拆卸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安装,上罩体52、下固定筒53配合实现从动旋转部51、主动旋转轴7的装配,并且起到防护作用。
[0041]具体来说,主动旋转轴7伸入上罩体52的外壁上同轴连接有动力齿轮71,从动旋转部51以主动旋转轴7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有四个,从动旋转部51的外壁上同轴连接有从动齿轮511,每个从动齿轮511均与动力齿轮71啮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钻头打孔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包括钻头组(4)、钻头动力组(5)、底座(1)、零件夹具(2)、导向结构(3);零件夹具(2)安装在底座(1)上,用于装配待打孔的零件(6);钻头动力组(5)的顶部设有主动旋转轴(7),主动旋转轴(7)用于与铣床连接,钻头动力组(5)包括四个分别与主动旋转轴(7)联动的从动旋转部(51);钻头组(4)处于钻头动力组(5)的底部,包括四个间隔设置的钻头(42),每个钻头(42)分别与从动旋转部(51)同步转动连接;导向结构(3)设于底座(1)两侧,可跟随整个钻头动力组(5)做升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钻头打孔治具,其特征在于,钻头动力组(5)包括还包括上罩体(52)、下固定筒(53);下固定筒(53)用于与从动旋转部(51)、主动旋转轴(7)转动连接;上罩体(52)的下侧与上罩体(52)的上侧卡合连接,用于遮盖从动旋转部(51)、主动旋转轴(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钻头打孔治具,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雪韩
申请(专利权)人:吉恒锋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