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0272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6
本申请涉及石油与天然气地球物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本申请解决了现有起伏地形下,使用时间域叠加速度进行动校正,然后进行剩余静校正量求取时,时间域的动校正方法与实际叠前深度偏移不匹配,造成的成像误差问题。本申请采用深度域速度进行基于射线走时的动校正,使得最终求取的剩余静校正量与最终叠前深度偏移的模型匹配,同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成像质量,相比现有技术更准确,也更直接。也更直接。也更直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剩余静校正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石油与天然气地球物理
,更具体的说涉及油气田勘探开发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剩余静校正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是对地震资料所作的校正,用于补偿由高程、风化层厚度以及风化层速度产生的影响,把资料校到一个指定的基准面上。它是一种地震勘探中消除近地表影响从而提高地震反射波成像质量的主要数据处理方法,主要体现在提高地震数据叠加剖面的同相轴聚焦性和连续性。
[0003]目前,还没有直接针对深度偏移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现在采用的技术方法是在时间域求取剩余静校正量,动校正采用时间域的人工拾取的叠加速度,然后通过平滑方法去除长波长静校正量,保留中短波长静校正量,最终应用到深度偏移输入数据。因此现有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缺点:1、剩余静校正前的共中心点道集动校正采用时间域的均方根速度,在复杂地表和需要进行叠前深度偏移的情况下,动校正速度与偏移数据与方法不匹配;2、在复杂地表和复杂构造的情况下,会导致从地表计算的射线追踪旅行时不准,影响速度模型更新,从而影响叠前深度偏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本方法采用深度域速度进行基于射线走时的动校正,使得最终求取的剩余静校正量与最终叠前深度偏移的模型匹配,同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成像质量。
[0005]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勘探区内的地表高程信息、共中心点道集以及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S2、对共中心点道集进行优化处理,提高共中心点道集的信噪比;S3、根据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和地表高程信息,按照射线追踪方法建立旅行时表;S4、根据射线路径求取的旅行时表,对优化后的共中心点道集进行深度域动校正处理;S5、通过深度域层速度模型,把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道集转换到时间域;S6、采用剩余静校正方法求取炮、检点剩余静校正量;S7、将步骤S6求取的剩余静校正量应用到共中心点道集数据,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000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具体为:通过四维去噪,得到优化后的共中心点道集,将叠前地震数据体视为一个四维数据体,一维为主测线号,二维为联络测线号,三维为共中心点道集内的偏移距,四维为记录时间,利用矩阵降序去噪方法进行随机噪声衰减,对大入射角
或远偏移距进行切除角度切除,保留35
°
及35
°
以下的数据,对共中心点道集进行频率扫描,优选最佳信噪比频段,进行带通滤波。
[0007]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具体为:在地震数据炮、检点高程变化的情况下,根据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按照射线追踪方法求取整个工区炮点到检波点不同位置的旅行时表。
[000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具体为:根据深度域层速度模型计算震源(i)和检波点(j)的旅行时表,对于每一个深度样点z
k
,从旅行时表中计算时间t
k
的总旅行时,同时,将时间域道集在t
k
的振幅映射到相应的深度样点z
k

[0009]进一步地,根据旅行时表获取地震波射线从炮点传播到检波点所用的时间和传播路径,利用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计算出每一个共反射点对应的垂直深度,将时间域共反射点位置做动校正处理,校正至正确的深度域位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具体为:根据深度域层速度模型获取每一个深度域采样间隔内的平均层速度、绝对深度以及采样间隔,计算时间参数,并获得对应时间域的双程时间参数,完成深度域到时间域的转换。
[001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6中,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求取炮、检点剩余静校正量。
[0012]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7具体为:应用炮、检点剩余静校正到叠前深度偏移前道集,对比叠前深度偏移前、后共成像点道集和偏移剖面同相轴是否得到改善,如果为否,则需要调整参数,并检查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的精度。
[001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矩阵降序去噪具体为:将地震道从X

T域变换到F

X域,在F

X域进行卡左谱/奇异频谱分析滤波,通过奇异值分解对三维汉克矩阵降秩,然后将所得到的的矩阵沿着反对角线取均值得到去噪后的信号,最后通过傅里叶变换将数据变换到X

T域。
[001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采用波前重构法进行射线路径追踪。
[0015]本申请的有益效果:(1)本申请解决了现有起伏地形下,使用时间域叠加速度进行动校正,然后进行剩余静校正量求取时,时间域的动校正方法与实际叠前深度偏移不匹配,造成的成像误差问题。本申请采用深度域速度进行基于射线走时的动校正,使得最终求取的剩余静校正量与最终叠前深度偏移的模型匹配,同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成像质量,相比现有技术更准确,也更直接。
[0016](2)本申请可以在现有的技术上直接迭代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深度偏移成像精度,特别是同相轴的聚焦性。
[0017](3)本申请解决了在地下复杂构造,比如高陡构造或者膏岩发育构造,根据地下构造真实成像位置计算炮、检点静校正问题,避免以往技术计算的不准确性。常规的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技术大都在时间域CDP道集上进行,在没有偏移归位的情况下,CDP反应的是地下地层绕射的信息,在复杂构造下不是真实位置,这样计算出来的剩余静校正与实际位置存在偏差。
附图说明
[0018]本申请的前述和下文具体描述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时变得更清楚,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申请基于深度域速度模型的动校正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应用基于深度域模型剩余静校正在叠前深度偏移共成像点道集上的效果对比图;图4为本申请应用基于深度域模型剩余静校正在叠前深度偏移剖面上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实现本申请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0]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参照说明书附图1所示,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首先获取勘探区内的地表高程信息、共中心点道集以及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步骤二、将获取的共中心点道集做优化处理,从而提高共中心点道集的信噪比;步骤三、根据获取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和地表高程信息,按照射线追踪方法建立旅行时表;步骤四、根据射线路径求取的旅行时表,对优化后的共中心点道集进行深度域动校正处理;步骤五、通过获取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把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道集转换到时间域;步骤六、采用传统的、现有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求取炮、检点剩余静校正量;步骤七、将步骤六求取的剩余静校正量应用到共中心点道集数据,进行叠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勘探区内的地表高程信息、共中心点道集以及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S2、对共中心点道集进行优化处理;S3、根据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和地表高程信息,按照射线追踪方法建立旅行时表;S4、根据射线路径求取的旅行时表,对优化后的共中心点道集进行深度域动校正处理;S5、通过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把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道集转换到时间域;S6、使用剩余静校正方法求取炮、检点剩余静校正量;S7、将求取的剩余静校正量应用到共中心点道集数据,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为:通过四维去噪,得到优化后的共中心点道集,将叠前地震数据体视为一个四维数据体,一维为主测线号,二维为联络测线号,三维为共中心点道集内的偏移距,四维为记录时间,利用矩阵降序去噪方法进行随机噪声衰减,对大入射角或远偏移距进行切除角度切除,保留35
°
及35
°
以下的数据,对共中心点道集进行频率扫描,优选最佳信噪比频段,进行带通滤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具体为:在地震数据炮、检点高程变化的情况下,根据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按照射线追踪方法求取整个工区炮点到检波点不同位置的旅行时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具体为:根据深度域层速度模型计算震源(i)和检波点(j)的旅行时表,对于每一个深度样点z
k
,从旅行时表中计算时间t
k
的总旅行时,同时,将时间域道集在t
k
的振幅映射到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天俊韩嵩陶夏妍张连进徐昌海蒲柏宇吕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