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杀螟虫的植物以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0021 阅读:229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诱杀螟虫的植物以及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把苏丹草种植在主栽作物周围或与主栽作物混种,利用苏丹草对螟虫特殊的引诱能力来引诱螟虫在苏丹草上产卵或停留,而后集中除去苏丹草或直接杀死苏丹草上的螟虫,从而控制螟虫对主栽作物的危害。该方法具有省工省时、操作简单和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害虫生态控制
,尤其涉及利用诱虫植物苏丹 草控制螟虫的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品种更替、气候变化及抗 药性上升等原因,螟虫种群数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目前使用化学杀虫剂 仍是螟虫防治的主要手段,施药频次高、用药量大。不合理的用药大量地 杀伤了天敌,严重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失去了自然控制能力。 大量连续地使用化学农药还弓I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甚至造成无药可用的 局面。同时还会导致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造成作物中农药残留超标,对 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螟虫多属钻蛀性害虫,为害隐蔽,只有少数内吸渗 透性强、对鳞翅目昆虫有特效的杀虫剂才适用于螟虫的防治,防治效果不 佳。而且由于一些防治螟虫的药剂会直接进入水体,例如防治水稻上的二 化螟的沙虫剂。为避免对水生态系统和水产的影响,对水生生物毒性较强 的药剂也禁止使用。因此,通过运用简单易行的农业生产措施,发展和完 善生态控制技术、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作物的可持续生 产已是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利用一些对靶标害虫有特殊引诱能力的诱 虫植物(作物),通过引诱靶标害虫在植物上产卵等行为调控手段可达到害虫生态控制的目的。在作物田间种植小面积的、能够强烈吸引耙标害虫 的诱虫作物,阻止害虫到达主栽作物,或使害虫集中到田间特定部位被方 便地消灭,从而使主栽作物得以保护。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诱杀螟虫的方法,用苏丹草(So/g/7u/n suGfei2ese)来引诱螟虫;杀死苏丹草上的螟虫。在一个较佳的例子中, 把苏丹草种植在主栽作物周围或与主栽作物混种,利用苏丹草对螟虫特殊 的引诱能力来引诱螟虫在苏丹草上产卵或停留,而后集中除去苏丹草或直 接杀死苏丹草上的螟虫。这样可以有效防治螟虫对主栽作物的危害。这里 所说的混种可以是多种形式,可包括把苏丹草与主栽植物按照一定的 面积比例种植在田间,还可以是按照一定的布局,例如一行或多行主栽植 物间隔种^直一行苏丹草的方式等等。这里所说的除去也可以是多种方 式,可以包括用手或机械拔除或刈割苏丹草,达到除去苏丹草上螟虫的目 的。在另一个较佳的例子中,把苏丹草种植在距离主栽作物0 40米处。 更佳的,种植距离为5-40米之间;最佳的,种植距离为5-30米。当然也 可以是6米、7米、8米、10米、15米、20米或28米。另外,为了取 得更好的效果,在螟虫低龄幼虫高峰期、幼虫未蛀入苏丹草茎部之前在苏 丹草上使用杀虫剂集中杀灭螟虫。以上所叙述的主栽作物可以是,并不局 限于,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西瓜、黄瓜、番茄、甘蔗、茭白或其他 作物上。以上所述的螟虫可以是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玉米螟或斑禾草 螟中的一种或几种。在一个实施例子中,当主栽作物为水稻的时候,在水稻移栽前30~45天播种苏丹草。在另一个更具体的例子中,按以下步骤进行对水稻二化螟进行诱杀,它包括(1)稻田整理水稻移栽前30天整理好田埂,并中 耕除去其它植物残留物,同时浅施适量有机肥作为基肥,备用。(2)诱虫 植物的种植选择的诱虫植物是禾本科高粱属植物苏丹草Sorgiii7i33 suaraei2se,生育期为100~120天左右,耐旱、有良好的再生性。播种前精选种子,并进行播前哂种和药物拌种以提高出苗率和防止病虫危害。 经过上述处理的苏丹草种子在田埂上条播,播种量为1~2 kg/亩,播深为 4 5cm,及时覆土并镇压,促使早萌发、提高出苗率。(3)诱虫植物的管 理苏丹草苗2叶1心期时进行间苗,去除弱苗保留健壮苗,定苗后的株 距为5-6cm。及时中耕除草,干旱时适当绕灌。每隔30天追施氮肥10 kg/亩。注意防治苗期蚜虫,在蚜虫发生初期选用40%乐果乳油或50%抗 蚜威可湿性粉剂等兑水喷雾,确保诱虫植物正常生长。在诱虫植物生长到 150cm左右高时,人工去除主茎的心叶,以抑制诱虫植物的高度和增加分 蘖数量,提高诱虫植物的生物量和对二化螟成虫的诱集能力。(4)集中杀 灭诱虫植物上的二化螟为了保护诱虫植物,在二化螟低齡幼虫高峰期、 幼虫未蛀入苏丹草茎部之前集中在苏丹草上使用无公害杀虫剂,集中杀灭 二化螟,使诱虫植物可以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来诱杀螟虫的植物,该植物为苏丹草 (SorgAiwn suctei2ense)。在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螟虫为二化螟。 有益效果(1)当前使用化学农药依然是螟虫最主要的防治手段。但长期使用杀虫 剂造成害虫抗药性产生、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诱虫植物作为生态控制害虫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操作简便、不污 染环境和对农田生态系统安全等优点。特别地,在水稻上,利用二化螟雌 成虫对苏丹草有强烈产卵趋性的特点,引诱二化螟成虫在苏丹草上集中产 卵,并利用二化螟幼虫在苏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的特性,即使在不用任 何农药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二化螟低齡幼虫集中杀灭。通过田间种植一定比 例的苏丹草,可有效地降低稻田的二化螟种群数量和为害水平。(2)本专利技术以苏丹草为二化螟的诱虫植物,提出了稻田田埂种植苏丹草诱 集二化螟产卵的生态控制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苏丹草的 播种期以水稻移栽前30 45天最佳,水稻二化螟发生期均在苏丹草对二 化螟引诱效果最强的生育阶段之内,生态控制效果最好。(3)本专利技术具有省工省时、操作简单和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利用诱虫 植物防治害虫,可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节约农资成本,提高农产品 质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实验针对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危害日益严重、滥用化学杀虫剂引发 的害虫抗药性、稻谷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生态和社会问题,提出一种简 单易行并容易推广的二化螟生态控制方法,即在稻田四周的田埂上种植一 定比例的诱虫植物引诱二化螟在植物上集中产卵并集中杀灭幼虫,以达到 降低稻田二化螟为害、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这些试验仅仅是一些具体实 施例子的体现,并不能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任何限定试验在26±1°C、 RH80-90%、黑暗的养虫室内进行。在养虫笼(长 80cm、宽80cm、高150cm)内对角线各放置两盆45天的苏丹草和60 天的TN1水稻苗,于晚上19时引入3天内羽化的二化螟雌雄成虫5对, 让其在黑暗条件下随机选择产卵。在养虫笼的四周和顶部放置含10%蜂蜜 水的脱脂棉作为二化螟成虫的补充营养,同时在养虫笼四周用塑料薄膜包 裹,使养虫笼内的空气相对静止。试验重复6次。3天后于早上8时取出 养虫笼中的植株,在双筒镜下观察记录植株上的着卵量。实验结果在实验室养虫笼内进行的产卵选择试验结果表明,苏丹草对二化螟雌成 虫有较强的产卵引诱力,二化螟将87.89。/。的卵产在苏丹草上,只有 12.11%的卵产在水稻上,产在苏丹草上的卵是水稻植株上的7倍多。试验2 , 二化螟在苏丹草和水稻上的存活率试验。釆用单管饲养的方法,用45天的苏丹草茎部和60天的水稻茎部分别 饲养二化螟幼虫。在每支试管(直径为3.5 cm)中接入1头二化螟初孵幼 虫,用脱脂棉封口。隔日剥査幼虫的存活情况及幼虫齡期,同时更换新鲜 的饲料。重复80次。实验结果二化螟初孵幼虫分别在苏丹草和水稻上饲养结果表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诱杀螟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把苏丹草种植在主栽作物周围或与主栽作物混种,除去苏丹草或直接杀死苏丹草上的螟虫。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诱杀螟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把苏丹草种植在主栽作物周围或与主栽作物混种,除去苏丹草或直接杀死苏丹草上的螟虫。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栽作物选自于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茭白、甘蔗、棉花或大豆中的一种或几种。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把所述苏丹草种植在距离主栽作物0 40米处。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主栽作物为水稻时,苏丹草与水稻的种^t距离为5~20米。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苏丹草与水稻的种植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仲贤郑许松陈桂华徐红星王桂跃吴降星盛仙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美国] 2014年12月09日 07:10
    螟虫是稻的害虫属鳞翅目螟虫就是磷翅目有喙亚目螟蛾科昆虫的统称中国的常见种类有螟蛾科的三化螟褐边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和夜蛾科的大螟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是水稻的历史性大害虫
    0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