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患儿的肢体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8998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患儿的肢体固定器,包括两个转动板,其中一个所述转动板一侧固定连接有上筒,另一个所述转动板一侧固定连接有下柱,所述下柱上半部转动连接于所述上筒内,其中一个转动板一侧设有约束部,所述下柱内顶壁开设有方槽,所述方槽内滑动连接有方杆,所述方杆底端与所述方槽内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方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顶部设置有刻度盘,所述上筒顶部固定连接有指示杆,所述上筒内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内周面开设有若干个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学护理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患儿的手臂外展角度固定,方便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观察或治疗,提高了治疗或观察效果。提高了治疗或观察效果。提高了治疗或观察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患儿的肢体固定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学护理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患儿的肢体固定器。

技术介绍

[0002]临床上需要将患儿的肢体外展并固定,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或观察效果,通常是采用约束带对患儿的肢体进行固定。
[0003]在临床上,由于患儿可能不会配合展开肢体并保持不动让医护人员和治疗,因此需要对患儿肢体进行固定,在实际治疗中,有时需要对患儿的肢体进行特定外展角度的固定,然而传统的采用约束带对患儿肢体进行固定的方式只是对患儿肢体简单的固定,而不能准确地确定或调节患儿肢体的外展角度,因此降低了治疗或观察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患儿的肢体固定器,具有能够固定患儿肢体并调节肢体外展角度,提高治疗或观察效果的效果。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一种适用于患儿的肢体固定器,包括两个转动板,其中一个所述转动板一侧固定连接有上筒,另一个所述转动板一侧固定连接有下柱,所述下柱上半部转动连接于所述上筒内,其中一个转动板一侧设有约束部,所述下柱内顶壁开设有方槽,所述方槽内滑动连接有方杆,所述方杆底端与所述方槽内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方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顶部设置有刻度盘,所述上筒顶部固定连接有指示杆,所述上筒内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内周面开设有若干个卡槽,所述方杆外侧设置有卡接部,所述上筒内设置有回复部。
[0007]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卡接部包括开设于所述方杆外侧壁的两个侧槽,所述侧槽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远离对应第二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梯形块,所述梯形块顶壁和底壁均为远离方杆的一侧倾斜指向梯形块中心的方向。
[0008]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回复部包括开设于所述上筒顶部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过盈配合有第一环形活塞,所述第一环形活塞顶部固定连接有调节环,所述第一环形活塞底部与所述环形槽内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三弹簧,所述上筒壁内开设有环形腔,所述环形腔下半部与所述环形槽下半部相通,所述环形腔内过盈配合有第二环形活塞,所述第二环形活塞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L形杆,所述上筒内壁开设有若干个长槽,所述长槽与所述环形腔相通,且所述L形杆穿过对应所述长槽延伸至所述上筒内部。
[0009]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约束部包括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开设于与下柱固定连接的所述转动板远离所述下柱的一侧,所述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有
滑动柱,所述滑动柱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约束带,所述滑动槽内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滑动柱为螺纹连接,所述螺杆外周面固定套设有从动锥齿轮,所述转动板顶部转动穿设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底端固定连接有驱动锥齿轮,所述驱动锥齿轮与所述从动锥齿轮相啮合。
[0010]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与所述上筒固定连接的所述转动板远离所述约束带的一侧设置有固定部。
[001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12]1.通过刻度盘、指示杆、梯形块、第二弹簧、卡槽、调节环和环形腔的配合,一个转动板与患儿腰侧壁相贴合,另一个转动板与患儿手臂相贴合,通过指示杆指向刻度盘的位置即可得知患儿手臂的外展角度,同时向下按压刻度盘,使梯形块插入卡槽内,两个转动板不能再转动,使患儿的手臂外展角度固定,方便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观察或治疗,提高了治疗或观察效果。
[0013]2.通过驱动杆、驱动锥齿轮、螺杆、滑动柱和滑动槽的配合,转动驱动杆能够调节约束带的位置,从而使本装置能够对不同手臂长度的患儿进行手臂固定,提高了本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施例的部分上剖图;
[0016]图3是本实施例图2中C处的放大图;
[0017]图4是本实施例的正剖图;
[0018]图5是本实施例图4中A处的放大图;
[0019]图6是本实施例图4中B处的放大图。
[0020]图中,1、转动板;2、上筒;3、下柱;4、约束部;41、滑动槽;42、滑动柱;43、约束带;44、螺杆;45、从动锥齿轮;46、驱动杆;47、驱动锥齿轮;5、方槽;6、方杆;7、第一弹簧;8、刻度盘;9、指示杆;10、固定环;11、卡槽;12、卡接部;121、侧槽;122、第二弹簧;123、滑动块;124、梯形块;13、回复部;131、环形槽;132、第一环形活塞;133、调节环;134、第三弹簧;135、环形腔;136、第二环形活塞;137、L形杆;138、长槽;14、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实施例:
[0023]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适用于患儿的肢体固定器,包括两个转动板1,其中一个转动板1一侧固定连接有上筒2,上筒2顶部和底部均为开口设置,另一个转动板1一侧固定连接有下柱3(如图1所示),下柱3上半部转动连接于上筒2内。其中一个转动板1一侧设有约束部4。
[0024]约束部4包括滑动槽41,滑动槽41开设于与下柱3固定连接的转动板1远离下柱3的一侧,滑动槽41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柱42。滑动柱42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约束带43,约束带43为软质布料设置,且两个约束带43通过魔术贴相粘接。使患儿手臂与转动板1相贴合,两个
约束带43缠绕在患儿手臂处,并通过魔术贴粘接,从而将患儿的手臂固定在转动板1一侧。
[0025]滑动槽41内转动连接有螺杆44,螺杆44与滑动柱42为螺纹连接。螺杆44外周面固定套设有从动锥齿轮45,转动板1顶部转动穿设有驱动杆46,驱动杆46下半部位于滑动槽41内。驱动杆46底端固定连接有驱动锥齿轮47,驱动锥齿轮47与从动锥齿轮45相啮合。
[0026]转动驱动杆46带动驱动锥齿轮47转动,驱动锥齿轮47带动从动锥齿轮45转动,从动锥齿轮45带动螺杆44转动,螺杆44转动带动滑动柱42水平运动,滑动柱42带动约束带43水平运动,从而调节约束带43的位置,使本装置能够对不同手臂长度的患儿进行手臂固定。
[0027]与上筒2固定连接的转动板1远离约束带43的一侧设置有固定部14,固定部14为两个松紧带,且两个松紧带之间通过魔术贴相粘接。在此转动板1与患儿腰部一侧相贴合时,两个松紧带套在患儿腰部并相粘接,从而将本装置固定在患儿腰部上,从而使患儿手臂被固定。
[0028]下柱3内顶壁开设有方槽5,方槽5内滑动连接有方杆6,方杆6底端与方槽5内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7。下柱3转动能够带动方杆6转动。方杆6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顶面与上筒2顶面共面。顶板顶部设置有刻度盘8,上筒2顶部固定连接有指示杆9。
[00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患儿的肢体固定器,包括两个转动板(1),其中一个所述转动板(1)一侧固定连接有上筒(2),另一个所述转动板(1)一侧固定连接有下柱(3),所述下柱(3)上半部转动连接于所述上筒(2)内,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转动板(1)一侧设有约束部(4),所述下柱(3)内顶壁开设有方槽(5),所述方槽(5)内滑动连接有方杆(6),所述方杆(6)底端与所述方槽(5)内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7),所述方杆(6)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顶部设置有刻度盘(8),所述上筒(2)顶部固定连接有指示杆(9),所述上筒(2)内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10),所述固定环(10)内周面开设有若干个卡槽(11),所述方杆(6)外侧设置有卡接部(12),所述上筒(2)内设置有回复部(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患儿的肢体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12)包括开设于所述方杆(6)外侧壁的两个侧槽(121),所述侧槽(121)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22),所述第二弹簧(122)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块(123),所述滑动块(123)远离对应第二弹簧(12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梯形块(124),所述梯形块(124)顶壁和底壁均为远离方杆(6)的一侧倾斜指向梯形块(124)中心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患儿的肢体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复部(13)包括开设于所述上筒(2)顶部的环形槽(131),所述环形槽(131)内过盈配合有第一环形活塞(132),所述第一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润叶刘慧娟吴娟娟韩早远石梦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