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8480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该端盖组件包括:盖板,设有第一装配孔;第一绝缘件,包括设于盖板在厚度方向的一侧的本体部,本体部设有第二装配孔;集流件,设于本体部背向盖板的一侧,集流件包括柄体部和用于连接极耳的盘体部,柄体部包括第一连接区、第二连接区及连接于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之间的主体,第一连接区设有与第二装配孔及第一装配孔对应连通的第三装配孔,第二连接区连接盘体部;极柱,包括柱体部和连接于柱体部一端的法兰部,柱体部穿装于连通的装配孔中,法兰部止顶于第一连接区背向本体部的一侧。本体部和/或法兰部的面向第一连接区的一侧设有凹槽,第一连接区设有对应凹槽的凸起,凸起嵌装于对应的凹槽内。于对应的凹槽内。于对应的凹槽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
,尤其涉及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者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电池循环性能的要求,而电池的能量密度是保证电池循环性能的重要参数,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过低会导致电池容量低,循环性能差。
[0003]现有的二次电池如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是由端盖组件、电极组件和圆柱形壳体组成。实际生产过程是先分别制作端盖组件、电极组件和圆柱形壳体;然后使用金属转接件(即集流件)分别焊接端盖组件的极柱和电极组件的极耳;再将电极组件放入圆柱形壳体内;端盖组件盖合圆柱形壳体的开口后,与圆柱形壳体的开口焊接密封以形成二次电池的基本结构。然而,金属转接件的存在,使二次电池内部具有较大间隙无法有效利用,这成为制约二次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的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所述端盖组件应用于所述储能装置中时,所述端盖组件的集流件折叠设置,可以节省空间,有助于提高所述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包括:
[0006]盖板,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一装配孔;
[0007]第一绝缘件,包括设于所述盖板在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二装配孔;
[0008]集流件,设于所述本体部的背向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集流件包括相连的盘体部和柄体部,所述盘体部用于连接极耳,所述柄体部包括第一连接区、第二连接区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和所述第二连接区之间的主体,所述第一连接区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三装配孔,所述第三装配孔、所述第二装配孔以及所述第一装配孔对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区连接所述盘体部;
[0009]极柱,包括柱体部和连接于所述柱体部的一端的法兰部,所述柱体部穿装于连通的所述第三装配孔、所述第二装配孔以及所述第一装配孔中,所述法兰部止顶于所述第一连接区的背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
[0010]其中,所述本体部和/或所述法兰部的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区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区设有对应所述凹槽的凸起,所述凸起嵌装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
[0011]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的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区的一侧开设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区的面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设有对应所述凹槽的所述凸起,且所述凸起在所述第一
连接区的背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形成凹陷。
[0012]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沿第一方向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区,所述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区所在的平面;
[0013]所述凸起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子凸起,所述第一子凸起至少从所述第一连接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区被所述法兰部覆盖的部位,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0014]所述凹槽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凹槽,所述第一子凹槽与所述第一子凸起一一对应,且每一个所述第一子凸起嵌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子凹槽内。
[0015]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凸起从所述第一连接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三装配孔。
[0016]一实施例中,所述凸起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子凸起,所述第二子凸起在所述第一连接区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法兰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区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0017]所述凹槽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凹槽,所述第二子凹槽与所述第二子凸起一一对应,且每一个所述第二子凸起嵌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子凹槽内。
[0018]一实施例中,所述法兰部的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区的一侧也开设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区的面向所述法兰部的一侧设有对应所述凹槽的凸起,且所述凸起在所述第一连接区的背向所述法兰部的一侧形成凹陷;
[0019]其中,所述法兰部上的凹槽在所述本体部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本体部上的凹槽互不重合。
[0020]一实施例中,所述法兰部的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区的一侧开设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区的面向所述法兰部的一侧设有对应所述凹槽的所述凸起,且所述凸起在所述第一连接区的背向所述法兰部的一侧形成凹陷。
[0021]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沿第一方向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区,所述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区所在的平面;
[0022]所述凸起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三子凸起,所述第三子凸起至少从所述第一连接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区被所述法兰部覆盖的部位,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0023]所述凹槽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凹槽,每一个所述第三子凹槽自所述法兰部的外周壁向所述法兰部与所述柱体部的连接处延伸,所述第三子凹槽与所述第三子凸起一一对应,且每一个所述第三子凸起的靠近所述法兰部的一端嵌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三子凹槽内。
[0024]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凸起从所述第一连接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三装配孔。
[0025]一实施例中,所述凸起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四子凸起,所述第四子凸起在所述第一连接区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法兰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区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0026]所述凹槽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子凹槽,每一个所述第四子凹槽自所述法兰部的外周壁向所述法兰部与所述柱体部的连接处延伸,所述第四子凹槽与所述第四子凸起一一对应,且每一个所述第四子凸起的至少靠近所述法兰部的一端嵌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四子凹槽内。
[0027]一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于所述柱体部的外周壁,所述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以及连接于所述密封圈本体的外周壁的凸出部,所述密封圈本体位于所述柱体部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凸出部自与所述密封圈本体的连接处沿所述第三装配孔的径向方向背离所述第三装配孔的中心延伸,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法兰部与所述盖板之间。
[0028]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区设有多个子凸起,且所述多个子凸起关于所述第三装配孔的中心对称设置;
[0029]和/或,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3

1mm,所述凸起的高度为0.3

1mm,
[0030]和/或,所述凸起及所述凹槽的宽度为D1,所述法兰部的半径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1/3*D2≤D2

D1≤2/3*D2。
[0031]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端盖组件。
[0032]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11),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一装配孔(111);第一绝缘件(12),包括设于所述盖板(11)在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本体部(121),所述本体部(121)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二装配孔(122);集流件(14),设于所述本体部(121)的背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所述集流件(14)包括盘体部(141)和柄体部(142),所述盘体部(141)用于连接极耳,所述柄体部(142)包括第一连接区(1421)、第二连接区(142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和所述第二连接区(1422)之间的主体(1423),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三装配孔(1424),所述第三装配孔(1424)、所述第二装配孔(122)以及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对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区(1422)连接所述盘体部(141);极柱(13),包括柱体部(131)和连接于所述柱体部(131)的一端的法兰部(132),所述柱体部(131)穿装于连通的所述第三装配孔(1424)、所述第二装配孔(122)以及所述第一装配孔(111)中,所述法兰部(132)止顶于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的背向所述本体部(121)的一侧;其中,所述本体部(121)和/或所述法兰部(132)的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设有对应所述凹槽的凸起(143),所述凸起(143)嵌装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21)的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的一侧开设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的面向所述本体部(121)的一侧设有对应所述凹槽的所述凸起(143),且所述凸起(143)在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的背向所述本体部(121)的一侧形成凹陷。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423)沿第一方向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所述主体(1423)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区(1422),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所在的平面;所述凸起(143)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子凸起(1431),所述第一子凸起(1431)至少从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被所述法兰部(132)覆盖的部位,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凹槽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凹槽(1231),所述第一子凹槽(1231)与所述第一子凸起(1431)一一对应,且每一个所述第一子凸起(1431)嵌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子凹槽(1231)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凸起(1431)从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三装配孔(1424)。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43)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子凸起(1432),所述第二子凸起(1432)在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法兰部(132)在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凹槽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凹槽(1232),所述第二子凹槽(1232)与所述第二子凸起(1432)一一对应,且每一个所述第二子凸起(1432)嵌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子凹槽(1232)内。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部(132)的面向所述第一连
接区(1421)的一侧也开设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的面向所述法兰部(132)的一侧设有对应所述凹槽的凸起(143),且所述凸起(143)在所述第一连接区(1421)的背向所述法兰部(1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永锋陈志雄洪纯省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