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膜组件及其中心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7871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渗透膜组件及其中心管,该渗透膜组件包括:中心管和若干膜卷;其中,中心管包含:中心外管、中心内管和若干分隔筋;分隔筋将中心外管和中心内管之间的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外围通道;中心外管设有第二类通孔以连通外围通道与中心外管的外部;分隔筋设有第一类通孔的至少一部分;中心通道和外围通道均沿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并且外围通道形成于中心通道的相对外侧;第一类通孔由中心内管内壁经过分隔筋延伸至中心外管的外壁;一个膜袋的两个袋口分别对接到一个第一类通孔和一个第二类通孔在中心外管处的孔口处。本申请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汲取液的流量和浓度可灵活分配的渗透膜组件及其中心管。配的渗透膜组件及其中心管。配的渗透膜组件及其中心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渗透膜组件及其中心管


[0001]本申请涉及渗透膜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渗透膜组件及其中心管。

技术介绍

[0002]渗透(正渗透)的技术利用了不同种类及浓度的溶液产生的渗透压不同,在半透膜的两侧放置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溶液浓度(渗透压)低的一侧溶液会自动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渗透的特性开发出来的一种膜处理技术,具有操作压力低,运行能耗低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汲取液需要进行二次处理回用的问题。
[0003]反渗透又称逆渗透,是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对膜一侧的料液施加压力,当压力超过它的渗透压时,溶剂会逆着自然渗透的方向作反向渗透。从而在膜的低压侧得到透过的溶剂,即渗透液;高压侧得到浓缩的溶液,即浓缩液。反渗透过程中没有汲取液的问题,但实际操作压力更高、能耗大。
[0004]压力辅助渗透技术(压力辅助正渗透和渗透压辅助反渗透技术)是一种可兼顾正渗透和反渗透技术优点的技术。
[0005]简单来说其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正渗透技术所衍生出的正渗透和反渗透技术的结合体,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达到一些常规正渗透和反渗透系统无法达到的运行效果。而从膜结构本身,压力辅助渗透膜和正渗透膜基本一致,又或者可以说压力辅助渗透是正渗透的一种应用方式。
[0006]然而,虽然压力辅助渗透技术具有较多优点,但其应用并不广泛,究其原因可能源于一些结构设计上的不足,导致实际可操作性较差。
[0007]在某些相关技术中,例如《正渗透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相关技术1)一书中所提及的传统技术卷式正渗透其中心管设计极为复杂,且不和膜体同心,这使得实际安装操作难度极大。
[0008]在另一些相关技术中,比如公开号为CN201578990U(相关技术2)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记载了一种螺旋卷式的双流道的渗透膜组件,其提出了中心通道和周边通道的双通道的概念,但是其仅对技术原理做出构想并没有给出具体可以工程化的实施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申请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001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渗透膜组件及其中心管,来解决以上
技术介绍
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0011]作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心管,适用于构成渗透膜组件,中心管包含:中心外管、中心内管、以及若干分隔筋;其中,中心管沿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且至少形成有中心通道、第一类通孔、外围通道、第二类通孔;中心外管被构造为
形成中心管整体的外壁;中心内管设置在中心外管的内部且用于构成中心通道;若干分隔筋设置在中心外管和中心内管之间以将中心外管和中心内管之间的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外围通道;
[0012]中心外管设有第二类通孔以连通外围通道与中心外管的外部;分隔筋形成有第一类通孔的至少一部分;中心通道和外围通道均沿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并且外围通道形成于中心通道的相对外侧;第一类通孔由中心内管内壁经过分隔筋延伸至中心外管的外壁;一个膜袋的两个袋口分别对接到一个第一类通孔和一个第二类通孔在中心外管处的孔口处。
[0013]进一步的,中心内管的外壁被构造成圆柱面。
[0014]进一步的,中心内管的内壁被构造成圆柱面。
[0015]进一步的,中心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形。
[0016]进一步的,分隔筋在横截面中的投影沿不同的径向延伸。
[0017]进一步的,分隔筋在周向上等距分布。
[0018]进一步的,外围通道的横截面为扇面形。
[0019]进一步的,第二类通孔在周向上设置在外围通道的中央位置。
[0020]进一步的,第一类通孔仅设置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一段区域;第二类通孔设置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另一段区域。
[0021]作为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渗透膜组件,包括前述的中心管。
[0022]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汲取液的流量和浓度可灵活分配的渗透膜组件及其中心管。
[0023]更具体而言,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可能产生如下的具体有益效果:
[0024]采用了第一类端部连接管和第二类端部连接管能使中心管方便的安装至压力辅助渗透装置的压力容器;
[0025]采用了第一类端部连接管和第二类端部连接管可以在中心管的端部灵活改变汲取液通道的组成方式;
[0026]采用第一类插装内管和第一类插装外管能使一个中心管方便与另一个相邻的中心管构成中心通道和外围通道的直接连通;
[0027]采用第一类插装内管和第一类插装外管能使中心管方便与相邻的中心管构成中心通道和外围通道的交叉连通。
附图说明
[0028]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0029]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0030]在附图中:
[0031]图1是根据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的渗透膜组件的装配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渗透膜组件的中心管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0033]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渗透膜组件的中心管和膜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4]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渗透膜组件的第一类端部连接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渗透膜组件的第二类端部连接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渗透膜组件的第一类衔接内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7]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渗透膜组件的第一类衔接外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8]图8是图1所示实施例渗透膜组件的第二类衔接内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9]图9是图1所示实施例渗透膜组件的第二类衔接外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40]图10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压力辅助渗透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41]图11是图9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2]图12是图9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3]图13是图9中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4]图14是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的压力辅助渗透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45]图15是图15中D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6]图16是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的压力辅助渗透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47]图17是图16所示实施例的中心管的剖视图;
[0048]图18是本申请第四种实施例的压力辅助渗透装置中安装单元的剖视图;
[0049]图19是图18所示实施例的第二类中心管的剖视图。
[0050]附图标记的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心管,适用于构成渗透膜组件,所述中心管沿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且至少形成有中心通道、第一类通孔、外围通道、第二类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包含:中心外管,被构造为形成所述中心管整体的外壁;中心内管,设置在所述中心外管的内部且用于构成所述中心通道;若干分隔筋,设置在所述中心外管和所述中心内管之间以将所述中心外管和所述中心内管之间的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所述外围通道;其中,所述中心外管设有所述第二类通孔以连通所述外围通道与所述中心外管的外部;所述分隔筋形成有所述第一类通孔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中心通道和所述外围通道均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外围通道形成于所述中心通道的相对外侧;所述第一类通孔由所述中心内管内壁经过所述分隔筋延伸至所述中心外管的外壁;一个膜袋的两个袋口分别对接到一个所述第一类通孔和一个所述第二类通孔在所述中心外管处的孔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印萍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沣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