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口区水质原位净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7805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河口区水质原位净化方法涉及一种河口区水质的净化方法,特别涉及湖泊与河流交汇的河口区域,能够削减由河流带入湖泊的污染物的量的净化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在河道和河湖交汇的喇叭口处的河口区沿河流入湖方向依次设置沉淀塘、曝气氧化带、兼性塘和浮岛生物净化区,其方法是:a.上游受污染的入湖河水进入沉淀塘,在沉淀塘内经过沉降、厌氧分解、植物吸收;b.沉淀后的河水顺次流进入曝气氧化带,增加氧含量;c.流经曝气氧化带的河水流入兼性塘进行降解;d.降解后的河水最后流入浮岛生物净化区,受污染河水经净化处理后流入湖泊。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原位净化的方法对入湖河水进行治理,无需占用河道两岸土地,解决了河口区土地资源稀缺,难以建设水质净化设施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水质净化的关键是强化了天然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和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水质净化效果明显且无二次污染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口区水质的净化方法,特别涉及湖泊与河流交汇的河口区域,能够削 减由河流带入湖泊的污染物的量的净化方法。
技术介绍
湖泊的富营养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依据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 划,"三河三湖"的治理依旧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并非中国独有, 而是影响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科学工作者已经研究了大量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有些 方法在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的不同阶段,也均取得过很好的效果。但是,湖泊不是单一、孤立的水环境,而是与众多入湖河流共同组成的复杂水流域体系, 独立对湖泊进行治理难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因此,对于湖泊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应将全流 域视为一个完整的单元,不仅要考虑湖泊本身的污染程度,而且要防止各入湖河流携带大量 污染物进入湖泊,截断污染物进入湖泊的主要途径。入湖污染控制是湖泊生态系统重建的前提和基础。河口区是河-湖复合系统交汇处,物质、 能量交换频繁,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屏障。而由于受周 边冲击性入湖污染的影响,主要是河流污染的影响,河口区的水质、底质及生物条件发生根 本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受损、功能退化。目前,对入湖河流沿途进行污染治理的方法有多 种,但是在河口区净化受污染河流,形成最后一道水污染控制屏障的方法主要是湖滨湿地和 人工湿地净化方法。湿地技术运用于受污染水体的治理,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也取得 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是,该项技术应用于河口区,来阻断河流携带的污染物进入湖泊,主 要的限制因素是河口区可利用土地缺乏,大多数河流的入湖口难以找到适宜的湖滨湿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河口区现有水污染治理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各部分水质净化设 施均依托于河道和河湖交汇喇叭口建设,不占用土地、水质净化效果好,能够大大削减进入 湖泊的污染负荷的河口区水质原位净化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河口区水质原位净化方法,是在河道和河湖交汇的喇叭口处的河口区沿河 流入湖方向依次设置沉淀塘、曝气氧化带、兼性塘和浮岛生物净化区,其方法是a. 上游受污染的入湖河水首先进入沉淀塘,在沉淀塘内经过沉降、厌氧分解、植物吸收, 厌氧分解和植物吸收的原理与其他方法都是一样的;b. 沉淀后的河水顺次流进入曝气氧化带,增加氧含量;c. 流经曝气氧化带的河水流入兼性塘进行降解;d. 降解后的河水最后流入浮岛生物净化区,受污染河水经净化处理后流入湖泊。 步骤a所述的沉淀区内受污染河水停留的时间为18-24小时。 步骤b所述的曝气氧化带,气水比为1: 4-1: 3。步骤c所述的兼性塘位于河湖交汇喇叭口,兼性塘内河水停留的时间为24-36小时,塘 内沉水植物覆盖度大于30%。步骤d所述的浮岛生物净化区由浮岛和柔性围隔构成,4-100个浮岛位于柔性围隔内外 两侧,柔性围隔的两端分别与河口的两岸连接,柔性围隔的底边沿与河底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河口区水质原位净化方法,受污染的入湖河水首先进入沉淀塘,经18-24 小时沉淀,受污染的河水中的重质杂质下沉在河底,并在沉淀塘内进行厌氧分解和植物吸收, 厌氧分解和植物吸收可对河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降解,之后进入曝气氧化带, 增加污水的含氧量,再进入到兼性塘进行降解,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初步降解,降解后 进入到浮岛生物净化区,浮岛生物净化区采用全封闭柔性围隔,柔性围隔的两边及底边分别 与河道的两岸和河底连接,将水质原位净化工程区与外部湖泊分隔,在河口区形成一个半封 闭、相对稳定的水域,可以避免风浪、湖流的强烈干扰作用。柔性围隔三边封闭,仅顶部可 出水,防止了底部淤泥进入湖泊,也强化了顶部内外两侧浮岛的净化作用。浮岛分别设置在 软性围隔内外两侧,浮岛采用轻便、耐用、无污染的材料作为漂浮载体,制作成大小适宜的 矩形,表面覆土 8-15cm形成浮岛基质。将挺水植物直接种植于基质之上,种植密度0.3mx 0. 3ra-0. 5m x 0. 5m /丛,每丛2-4株,株高0. 4-0. 6m。浮岛植物的选择原则是对水体中氮、 磷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易维护,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本专利技术采用原位净化的方法对入湖 河水进行治理,无需占用河道两岸土地,解决了河口区土地资源稀缺,难以建设水质净化设 施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中水质净化的关键是强化了天然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和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水质净化效果明显且无二次污染产生。且整个水质净化过程依 靠河水自流运行即可,上游河水依次经过各项净化设施最后进入湖泊,整个过程无需消耗能 源,节省了运行费用。本专利技术中选用的沉水、挺水植物不仅能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而且还 具有良好的景观效应。附图说明图l一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流程图。图2—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平面布置图。1、沉淀塘,2、曝气氧化带,3、兼性塘,4、浮岛生物净化区,5、柔性围隔。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限于实施例。 实施例1,净化效果好,能够大大削减进入湖泊的污染负荷。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河口区水质原位净化方法,是在河道和河湖交汇的喇叭口处的河口区沿河 流入湖方向依次设置沉淀塘l、曝气氧化带2、兼性塘3和浮岛生物净化区4,其方法是a. 上游受污染的入湖河水首先进入沉淀塘,在沉淀塘l内经过沉降、厌氧分解、植物吸收;b. 沉淀后的河水顺次流进入曝气氧化带2,增加氧含量;c. 流经曝气氧化带2的河水流入兼性塘3进行降解;d. 降解后的河水最后流入浮岛生物净化区4,受污染河水经净化处理后流入湖泊。 步骤a所述的沉淀沉淀区内受污染河水停留的时间为18-24小时。 步骤b所述的曝气氧化带,气水比为l: 4-1: 3。步骤c所述的兼性塘位于河湖交汇喇叭口,兼性塘内河水停留的时间为24-36小时,塘 内沉水植物覆盖度大小30%。步骤d所述的浮岛生物净化区由浮岛和柔性围隔构成,4-100个浮岛位于柔性围隔内外 两侧,柔性围隔的两端分别与河口的两岸连接,柔性围隔5的底边沿与河底连接。参看图l、图2,本专利技术方法是在河道和河湖交汇的喇叭口处的河口区沿河流入湖方向依 次设置沉淀塘l、曝气氧化带2、兼性塘3和浮岛生物净化区,工作过程是上游受污染的河 水首先进入到沉淀塘l内,进行厌氧分解、植物吸收和沉降等;然后通过河水的推流进入曝 气氧化带2,氧化带内增加水体含氧量,充分复氧黑臭现象改善,使河水中有机物大量的被 好氧微生物降解、吸收;随后进入兼性塘3进一步净化,兼性塘3内的沉水植物能够吸收水 中的氮磷等物质削减富营养物质的入湖量,同时还能够对河水中的悬浮物起到拦截、过滤的 作用;最后河水进入浮岛区4,由于柔性围隔5的分隔使得河水必须经柔性围隔5顶部翻越, 柔性围隔三边封闭,仅顶部可出水,防止了底部淤泥进入湖泊,也强化了顶部内外两侧浮岛 的净化作用。浮岛分别设置在软性围隔内外两侧,浮岛采用轻便、耐用、无污染的材料作漂浮载体,制作成6 x 3m矩形表面覆土 8-15cm形成浮岛基质。将挺水植物直接种植于基质之 上,种植密度0. 3mx 0. 3m/丛,每丛2-4株,株高0. 4-0. 6m,河水流出增加了与挺水植物根 系的接触,强化了净化效果。 实施例2,浮岛釆用轻便、耐用、无污染的材料作为漂浮载体,制 作成4 x 2m矩形表面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口区水质原位净化方法,是在河道和河湖交汇的喇叭口处的河口区沿河流入湖方向依次设置沉淀塘、曝气氧化带、兼性塘和浮岛生物净化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是: a.上游受污染的入湖河水进入沉淀塘,在沉淀塘内经过沉降、厌氧分解、植物吸收;  b.沉淀后的河水顺次流进入曝气氧化带,增加氧含量; c.流经曝气氧化带的河水流入兼性塘进行降解; d.降解后的河水最后流入浮岛生物净化区,受污染河水经净化处理后流入湖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逢乐李立雄贺彬金竹静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