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7271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包括外框架,外框架上设有玻璃盖板、吸热板、保温层和底板;外框架的内腔中设有换热机构,换热机构包括与外框架内周适配的内框架,内框架通过型材间隔出多个单元,且每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通过串流孔相互贯通以此形成蛇形的气流通道,内框架上设有进、出风口,且进、出风口分别与间隔最远的两个单元相互贯通;吸热板的底面设有多个朝向所述单元方向延伸的迎风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结构上进行了大幅简化,还能够利用边角废料来制作迎风板,减少了浪费,使得原材料充分利用,换热效率更好。换热效率更好。换热效率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集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是以空气为传热介质,对加热后的热空气进行利用,常用于取暖、干燥等领域。但是空气的导热系数远小于水,集热板自身的温度较高,热损耗也较大。而且,由于空气的密度和比热远小于水,其蓄热能力也小的多。
[0003]公告号为CN114413490A、CN109140803A和CN109386973B的专利文件都空开了可以利用空气作为传热介质的技术方案,有的通过换热盘管来容纳介质,有的带有蓄热功能,还有的带有电辅加热功能,但是其结构都较为复杂,且加工过程和工序都较为繁琐,影响了产品的价格。
[0004]因此,需要设计一款结构更为简单且换热效率有保障的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维护、成本更低的优点。而且,还能够充分利用加工过程产生的边角废料,进一步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成本管控更为有效,也减少了浪费。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包括外框架,所述外框架的内部自上向下逐层设有玻璃盖板、吸热板、保温层和底板,所述外框架上设有用于进风和出风的孔洞;
[0008]其特征在于:
[0009]所述外框架的内腔中设有贴合在所述吸热板底面和所述保温层顶面之间的换热机构,
[0010]所述换热机构包括与所述外框架内周相互适配的内框架,所述内框架通过型材间隔出多个单元,且每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型材上设有的串流孔相互贯通以此形成蛇形的气流通道,所述内框架上设有与所述孔洞对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且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与间隔最远的两个所述单元相互贯通;
[0011]所述吸热板的底面设有多个朝向所述单元方向延伸的迎风板。
[0012]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所述迎风板之间为无序或有序排列。
[0013]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每个所述迎风板上设有多个贯通其厚度方向的对流孔。
[0014]为了尽快排出温度最高的介质,每个所述单元的面积自进风口方向至出风口方向逐渐减小。
[0015]为了便于模块化生产,所述内框架的顶边与所述外框架内周设有的阶梯台的底面相互适配卡接。
[0016]为了起到更好的保温和密封效果,所述保温层的四边向上弯折后置于所述外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
[0017]为了提高气压差,所述进风口大于所述出风口。
[0018]为了防止进入杂物,所述进风口上设有滤网。
[0019]本技术在结构上进行了大幅简化,还能够利用边角废料来制作迎风板,减少了浪费,使得原材料充分利用,具体有益技术效果为:
[0020]整体结构简单,无电辅加热装置和蓄热装置,换热机构部分为模块化加工,组装时更为便利快捷,也没有采用盘管来容纳介质,成本大幅降低。
[0021]吸热板吸收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到迎风板上,介质与其解除时能够有效的进行换热,省去了盘管吸热后再传递的环节,换热效率更好。迎风板上的对流孔能够将介质打散打乱,形成乱流,使得二者的接触面更广。
附图说明
[0022]附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拆分图一;
[0023]附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拆分图二;
[0024]附图3是本技术内框架中介质走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4是本技术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剖视图。
附图标记
[0026]1玻璃盖板;
[0027]2吸热板 201迎风板 202对流孔;
[0028]3内框架 301单元 302进风口 303出风口 304串流孔 305型材;
[0029]4外框架 401阶梯台 402孔洞;
[0030]5底板 6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实施例
[0032]参照附图1至附图4,本技术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包括外框架4,所述外框架4的内部自上向下逐层设有玻璃盖板1、吸热板2、保温层6和底板5,所述外框架4上设有用于进风和出风的孔洞402,孔洞402可以设置在侧向的方向,防止积水流入集热器内部。所述外框架4的内腔中设有贴合在所述吸热板2和所述保温层6之间的换热机构,即换热机构被夹在吸热板2和保温层6之间,从而实现上下两面的贴合密闭。
[0033]所述换热机构包括与所述外框架4内周相互适配的内框架3,所述内框架3通过型
材305间隔出多个单元301,各个单元301呈横向排列的状态,且每相邻的两个单元301之间通过所述型材上305设有的串流孔304相互贯通,以此形成用于介质流动的蛇形的气流通道,介质能够实现折返的蛇形流动,所述内框架3上设有与所述孔洞402对应的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且所述进风口302和所述出风口303分别与间隔最远的两个所述单元301相互贯通,即进风口302为初始端,出风口303为末端,介质在每个单元301内实现换热,每个单元301的上下两面被吸热板2和保温层6密闭,四周方向又被内框架和型材密闭,只能通过串流孔304实现流动,内部处于完全密闭的状态,不会漏风。所述吸热板2的底面设有多个朝向所述单元301方向延伸的迎风板201,也就是说吸热板2吸收的热量能够直接传递给迎风板201,其二者之间为固体和固体之间的热传递,导热效果更好,介质与迎风板201接触后实现换热的目的,还能延长介质停留的时间,提高换热效率。
[0034]上述技术方案没有采用盘管来容纳介质的方式,也没有蓄热装置和电辅加热装置,结构更为简单,成本更低。其中内框架的底部与保温层6贴合,因保温层6质地软,内框架3压在其表面时会形成始终贴合的密闭效果,与传统的焊接固定的方式更为实用,即使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集热装置整体有一定的扭曲或变形,也能保证内框架3的底部始终与保温层6的表面贴合。内框架3的顶部与吸热板2可用胶粘等方式牢固连接,也能达到密闭的效果,从而保证各个单元301之间内的介质不会串流。而传统的集热装置一旦出现裂缝,则很容易造成外部气流进入内部扰乱气流的现象,即俗称的漏风,最终会影响换热效果。
[0035]在本实施例中,迎风板201采用的是生产过程中残留的矩形的切割边角料,以往都是将这些边角料作为废料低价处理,无任何用途,造成一定的浪费。这些边角料的尺寸规格不同,但都为矩形形状,将其与吸热板的底面以焊接等形式固定连接即可,能够起到增大换热面积的作用,还能够将废料得以再利用。因这些边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包括外框架(4),所述外框架(4)的内部自上向下逐层设有玻璃盖板(1)、吸热板(2)、保温层(6)和底板(5),所述外框架(4)上设有用于进风和出风的孔洞(40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4)的内腔中设有贴合在所述吸热板(2)和所述保温层(6)之间的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与所述外框架(4)内周相互适配的内框架(3),所述内框架(3)通过型材(305)间隔出多个单元(301),且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单元(301)之间通过串流孔(304)相互贯通以此形成蛇形的气流通道,所述内框架(3)上设有与所述孔洞(402)对应的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且所述进风口(302)和所述出风口(303)分别与间隔最远的两个所述单元(301)相互贯通;所述吸热板(2)的底面设有多个朝向所述单元(301)方向延伸的迎风板(2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空气集热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峰胡小然刘振姚艳强李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哲能赫太阳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