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7027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包括陶瓷杯,所述陶瓷杯的上侧设置有陶瓷盖,所述陶瓷盖的下端靠近陶瓷杯的内部设置有组装机构,所述组装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陶瓷盖下端的固定螺纹环,所述固定螺纹环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一滤壳,所述第一滤壳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螺纹圈,所述第一螺纹圈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二滤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通过陶瓷盖将第一滤壳、第二滤壳、第三滤壳、第四滤壳一同提起,分别将其进行拆斜,再将需要泡制的几种泡品放置在其中使用,实现不同泡品的分层放置,在后期需要将其拿出进行清理时,可方便、快捷进行操作。快捷进行操作。快捷进行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


[0001]本技术涉及陶瓷茶杯过滤盖
,特别涉及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

技术介绍

[0002]陶瓷杯的主要成分是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景德镇陶瓷杯主要以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
·
2Si02
·
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现有的陶瓷茶杯,大多都是设有过滤盖,但结构简单,往往都是单独的一层,而在需要多样泡制品一起泡制的时候就很不方便,因为不同的泡品的泡制方式不同,一些泡品泡制一次或多遍将其取出,且需要泡制的时间往往也不同,若只有单独的一层过滤,很难清理出不同的泡品,不便于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包括陶瓷杯,所述陶瓷杯的上侧设置有陶瓷盖,所述陶瓷盖的下端靠近陶瓷杯的内部设置有组装机构,所述组装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陶瓷盖下端的固定螺纹环,所述固定螺纹环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一滤壳,所述第一滤壳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螺纹圈,所述第一螺纹圈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二滤壳,所述第二滤壳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螺纹圈,所述第二螺纹圈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三滤壳,所述第三滤壳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三螺纹圈,所述第三螺纹圈的下侧螺纹连接有第四滤壳,所述第四滤壳、第三滤壳、第二滤壳、第一滤壳的外侧与底部均开设有若干组滤孔,所述第一滤壳的上侧外部固定连接有两组限位块,所述陶瓷杯的上侧开设有两组卡口。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滤壳与第一螺纹圈呈现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滤壳与第二螺纹圈呈现为一体结构。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三滤壳与第三螺纹圈呈现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滤壳与第三滤壳的形状相同。
[0008]优选的,若干组滤孔为均匀排列设置,两组所述限位块分别位于两组卡口的内部位置。
[0009]优选的,所述陶瓷盖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提手块,所述陶瓷杯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把手。
[0010]优选的,所述提手块位于陶瓷盖的上端靠近中心位置,所述把手位于陶瓷杯的外
部对应卡口的位置。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1、通过陶瓷盖将第一滤壳、第二滤壳、第三滤壳、第四滤壳一同提起,分别将其进行拆斜,再将需要泡制的几种泡品放置在其中使用,实现不同泡品的分层放置,在后期需要将其拿出进行清理时,可方便、快捷进行操作。
[0013]2、在放置第一滤壳时,使两组限位块分别卡在两组卡口的内部,后期需要喝茶时,通过拧动陶瓷盖,配合两组卡口的限制,便可以将固定螺纹环与螺纹连接的第一滤壳分开,方便进行饮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的局部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的组装机构局部详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陶瓷杯;2、陶瓷盖;3、组装机构;31、固定螺纹环;32、第一滤壳;33、第一螺纹圈;34、第二滤壳;35、第二螺纹圈;36、第三滤壳;37、第三螺纹圈;38、第四滤壳;39、滤孔;310、限位块;311、卡口;4、提手块;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0]如图1

4所示,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包括陶瓷杯1,陶瓷杯1的上侧设置有陶瓷盖2,陶瓷盖2的下端靠近陶瓷杯1的内部设置有组装机构3,组装机构3包括固定连接在陶瓷盖2下端的固定螺纹环31,固定螺纹环31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一滤壳32,第一滤壳32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螺纹圈33,第一螺纹圈33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二滤壳34,第二滤壳34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螺纹圈35,第二螺纹圈35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三滤壳36,第三滤壳36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三螺纹圈37,第三螺纹圈37的下侧螺纹连接有第四滤壳38,第四滤壳38、第三滤壳36、第二滤壳34、第一滤壳32的外侧与底部均开设有若干组滤孔39,第一滤壳32的上侧外部固定连接有两组限位块310,陶瓷杯1的上侧开设有两组卡口311。
[0021]本实施例中,第一滤壳32与第一螺纹圈33呈现为一体结构,第二滤壳34与第二螺纹圈35呈现为一体结构,第三滤壳36与第三螺纹圈37呈现为一体结构,第二滤壳34与第三滤壳36的形状相同,若干组滤孔39为均匀排列设置,两组限位块310分别位于两组卡口311的内部位置。
[0022]具体的,通过陶瓷盖2可将第一滤壳32、第二滤壳34、第三滤壳36、第四滤壳38一同提起,通过转动分别将其进行拆斜,再将需要泡制的几种泡品放置在第一滤壳32、第二滤壳34、第三滤壳36、第四滤壳38中,再通过转动将其一一安装在一起,实现不同泡品的分层放置,在后期需要将其拿出进行清理时,可方便、快捷进行操作,而在放置第一滤壳32时,使两组限位块310分别卡在两组卡口311的内部,后期需要喝茶时,通过拧动陶瓷盖2,配合两组卡口311的限制,便可以将固定螺纹环31与螺纹连接的第一滤壳32分开,方便进行饮用。
[0023]本实施例中,陶瓷盖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提手块4,陶瓷杯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把手5,提手块4位于陶瓷盖2的上端靠近中心位置,把手5位于陶瓷杯1的外部对应卡口311的位置。
[0024]具体的,通过提手块4与把手5的设置,可将陶瓷盖2与陶瓷杯1拿起,方便进行使用。
[0025]工作原理:
[0026]使用时,首先通过提手块4与把手5的设置,可将陶瓷盖2与陶瓷杯1拿起,方便进行使用,其次通过陶瓷盖2可将第一滤壳32、第二滤壳34、第三滤壳36、第四滤壳38一同提起,通过转动分别将其进行拆斜,再将需要泡制的几种泡品放置在第一滤壳32、第二滤壳34、第三滤壳36、第四滤壳38中,再通过转动将其一一安装在一起,实现不同泡品的分层放置,在后期需要将其拿出进行清理时,可方便、快捷进行操作,而在放置第一滤壳32时,使两组限位块310分别卡在两组卡口311的内部,后期需要喝茶时,通过拧动陶瓷盖2,配合两组卡口311的限制,便可以将固定螺纹环31与螺纹连接的第一滤壳32分开,方便进行饮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过滤盖的陶瓷茶杯,包括陶瓷杯(1),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杯(1)的上侧设置有陶瓷盖(2),所述陶瓷盖(2)的下端靠近陶瓷杯(1)的内部设置有组装机构(3),所述组装机构(3)包括固定连接在陶瓷盖(2)下端的固定螺纹环(31),所述固定螺纹环(31)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一滤壳(32),所述第一滤壳(32)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螺纹圈(33),所述第一螺纹圈(33)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二滤壳(34),所述第二滤壳(34)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螺纹圈(35),所述第二螺纹圈(35)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三滤壳(36),所述第三滤壳(36)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三螺纹圈(37),所述第三螺纹圈(37)的下侧螺纹连接有第四滤壳(38),所述第四滤壳(38)、第三滤壳(36)、第二滤壳(34)、第一滤壳(32)的外侧与底部均开设有若干组滤孔(39),所述第一滤壳(32)的上侧外部固定连接有两组限位块(310),所述陶瓷杯(1)的上侧开设有两组卡口(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庆祥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瓷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