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蓄冷式车厢及具有其的新能源车,所述蓄冷式车厢包括箱体、隔板、调节架、多个制冷组件以及隔温组件,所述隔板设于所述箱体内且与所述箱体的顶板间隔分布,所述隔板与外箱体的顶板围合形成制冷腔;所述调节架固设于所述外箱体的前侧壁,并处于所述制冷腔内,所述调节架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调节臂,所述调节臂沿前后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制冷组件与多个所述调节臂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制冷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调节臂;所述隔温组件包括两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杆,以及平行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新能源车包括上述蓄冷式车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蓄冷式车厢及具有其的新能源车满足不同冷藏需求的货物同时运输。输。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冷式车厢及具有其的新能源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冷藏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蓄冷式车厢及具有其的新能源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冷藏车利用发动机或车载电池为制冷机组提供能量,制冷机组工作向冷藏车厢供冷。传统冷藏车采用发动机为制冷机提供能量,会增加冷藏车油耗,并且停车时无法供冷;而采用车载电池为制冷机组供电,增加了制冷设备成本,也会增加冷藏车负重,从而增加冷藏车油耗。新能源冷藏车采用动力电池为制冷机组供电,会增加运行电量消耗,大大降低行驶里程。
[0003]现有通过在车厢内设置相变材料,间隔一端时间对相变材料进行充冷实现冷藏效果,该技术可以减少冷藏过程对新能源车电量的损耗,延长新能源车的行驶里程,但是目前采用相变材料的冷藏车只能适用于单一温度的物质运输,无法同时满足多种冷藏需求的物质输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蓄冷式车厢及具有其的新能源车,旨在解决现有采用相变材料进行冷藏的新能源车无法同时满足多种冷藏条件的运输需求的技术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蓄冷式车厢,包括:
[0006]箱体;
[0007]隔板,设于所述箱体内且与所述箱体的顶板间隔分布,所述隔板与外箱体的顶板围合形成制冷腔,所述隔板上设有气孔;
[0008]调节架,固设于所述外箱体的前侧壁,并处于所述制冷腔内,所述调节架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调节臂,所述调节臂沿前后方向延伸;
[0009]多个制冷组件,与多个所述调节臂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制冷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调节臂;
[0010]隔温组件,包括两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杆,以及平行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转动配合于其中一个所述滑杆,所述第二板体转动配合于另一个所述滑杆,两个所述滑杆分别处于所述箱体左右两侧,且与所述箱体滑动配合;
[0011]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用于转动闭合以组成隔温层,所述隔温层将所述箱体内的空间分隔形成第一冷藏腔和第二冷藏腔。
[0012]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蓄冷式车厢通过可滑动调节的隔温组件,可根据不同冷藏需求的货物量,对应调整第一冷藏腔和第二冷藏腔的大小,方便运输;并且对于第一冷藏腔和第二冷藏腔的大小,调整处于第一冷藏腔和第二冷藏腔的制冷组件数量以及位置,将容纳第一相变材料的制冷组件移动至第一冷藏腔的顶部,将容纳第二相变材料的制冷组件移动至第二冷藏腔的顶部,可满足不同冷藏需求的货物同时运输。
[00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调节臂的前端均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调节臂固接,所述调节臂外周设有外螺纹,所述制冷组件与所述外螺纹配合并用于沿所述调节臂的轴向移动;
[0014]所述箱体的底部沿前后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重量传感器,所述蓄冷式车厢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电机和所述重量传感器通讯连接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重量传感器的测量数据调整处于所述第一冷藏腔或所述第二冷藏腔上方的所述制冷组件数量。
[001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冷组件包括:
[0016]滑座,滑动配合于所述调节臂;
[0017]容纳罐,固设于所述滑座的底部,所述容纳罐内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容纳罐的前侧设有注冷口;
[0018]所述箱体内的前侧壁还设有注冷组件,所述注冷组件具有与多个所述制冷组件上所述注冷口对应的多个蓄冷杆,所述蓄冷杆可伸入所述容纳罐内对相变材料进行蓄冷。
[001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注冷组件包括:
[0020]插头,设于所述箱体外壁;
[0021]通电板,与所述插头电连接,并固设于所述箱体内的前侧壁,所述通电板沿左右方向延伸;
[0022]多个所述蓄冷杆固设于所述通电板上,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所述蓄冷杆的轴向平行于前后方向。
[002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箱体内的左右侧壁分别设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0024]驱动电机,与所述箱体顶板固接;
[0025]限位板,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所述限位板用于抵接至所述注冷口,以使所述注冷口与所述蓄冷杆间隔分布。
[002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箱体的顶部还设有补料罐,所述箱体的顶部还设有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补料管,多个所述补料管分别与所述补料罐连通,多个所述补料管与多个所述制冷组件一一对应,且位于所述制冷组件的正上方,每个所述补料管的出料端还设有电控阀;
[0027]每个所述制冷组件内设有液位计,所述液位计与所述电控阀通讯连接。
[002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补料管的出料端设有第一磁吸环,所述制冷组件的顶部设有进料口,以及位于所述进料口内圈的第二磁吸环,所述第一磁吸环用于与所述第二磁吸环磁吸配合。
[002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箱体内侧壁凹陷形成滑槽,所述滑槽的槽底面凸出形成多个滑轨,多个所述滑轨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滑轨沿前后方向延伸;
[0030]所述滑杆滑动配合于所述滑槽,所述滑杆朝向所述滑轨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滑轨配合。
[003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温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锁扣。
[0032]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车,具有上述蓄冷式车厢。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冷式车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沿图1中A
‑
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沿图1中B
‑
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4为图1中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7]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隔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10
‑
箱体;11
‑
风扇;12
‑
重量传感器;13
‑
滑槽;14
‑
滑轨;15
‑
承重板;
[0040]20
‑
隔板;21
‑
气孔;
[0041]30
‑
调节架;31
‑
调节臂;32
‑
电机;
[0042]40
‑
制冷组件;41
‑
滑座;42
‑
容纳罐;421
‑
注冷口;43
‑
液位计;44
‑
第二磁吸环;
[0043]50
‑
隔温组件;51
‑
滑杆;52
‑
第一板体;53
‑
第二板体;5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冷式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隔板,设于所述箱体内且与所述箱体的顶板间隔分布,所述隔板与外箱体的顶板围合形成制冷腔,所述隔板上设有气孔;调节架,固设于所述外箱体的前侧壁,并处于所述制冷腔内,所述调节架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调节臂,所述调节臂沿前后方向延伸;多个制冷组件,与多个所述调节臂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制冷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调节臂;隔温组件,包括两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杆,以及平行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转动配合于其中一个所述滑杆,所述第二板体转动配合于另一个所述滑杆,两个所述滑杆分别处于所述箱体左右两侧,且与所述箱体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用于转动闭合以组成隔温层,所述隔温层将所述箱体内的空间分隔形成第一冷藏腔和第二冷藏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式车厢,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调节臂的前端均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调节臂固接,所述调节臂外周设有外螺纹,所述制冷组件与所述外螺纹配合并用于沿所述调节臂的轴向移动;所述箱体的底部沿前后方向间隔设有多个重量传感器,所述蓄冷式车厢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电机和所述重量传感器通讯连接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重量传感器的测量数据调整处于所述第一冷藏腔或所述第二冷藏腔上方的所述制冷组件数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式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滑座,滑动配合于所述调节臂;容纳罐,固设于所述滑座的底部,所述容纳罐内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容纳罐的前侧设有注冷口;所述箱体内的前侧壁还设有注冷组件,所述注冷组件具有与多个所述制冷组件上所述注冷口对应的多个蓄冷杆,所述蓄冷杆可伸入所述容纳罐内对相变材料进行蓄冷。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式车厢,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国磊,景朝,班劲宝,王亚哲,何胜利,闫冬,吴杨,崔云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