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6006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方法,至少包括上座板,中座板、下座板组件,所述上座板与中座板之间设置有上球面摩擦副,所述中座板与所述下座板组件之间设置有下球面摩擦副,所述下座板组件包括主体部、插板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球缺面,所述插板部包括第二球缺面,所述第一球缺面与第二球缺面形成连续的凹形球面结构,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锚栓孔,下地脚螺栓插入锚栓孔内,所述插板部覆盖所述下地脚螺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减隔震支座通过所述插板部覆盖所述地脚螺栓,既能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支座与替换的球型支座锚栓孔尺寸及位置保持一致,也能避免表面螺栓头暴露在外界腐蚀。也能避免表面螺栓头暴露在外界腐蚀。也能避免表面螺栓头暴露在外界腐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有勘测技术的发展,以及近期地震后调查认识的深入,部分既有铁路桥梁所在区域的地震烈度等级会重新划分,由低烈度调整为高烈度等级,导致原按低地震烈度设计的硬抗式桥梁的抗震性能需进一步提升,需要将硬抗式设计修改为减隔震设计,即用现有减隔震支座替换球型支座,满足调整后的高烈度地震区桥梁设防等级要求。
[0003]现有铁路桥梁减隔震支座与梁体连接的锚栓接口较容易设计一致;但减隔震支座高度一般较普通球型支座要高,且下座板尺寸也较大,难以满足安装高度及支座垫石处地脚锚栓接口等要求。
[0004]公开号为CN106120548A的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球型支座,包括下支座板和通过摩擦结构装设在下支座板上的上支座板,所述摩擦结构包括:中间基板,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设有球窝,其中上表面用于支撑所述上支座板;球冠衬板,该球冠衬板的球冠部分与所述球窝配合成第二摩擦结构,该球冠衬板底面朝向下支座板的支撑面,且该底面设有纵横阵列的上滚道;下滚道,纵横阵列在下支座板与所述平面对位的平面上;滚珠,阵列布设在对位的上下滚道间,形成第三摩擦结构;该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1)减震球型支座高度高,无法替换原来的普通球形支座与梁体连接;(2)下锚固螺栓中螺栓头暴露在外部,容易锈蚀渗入螺纹导致绣死无法更换或断裂;(3)采用滚珠在下支座板的平面上滚动范围大,不利于支座与梁体连接的稳定性。<br/>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减隔震球型支座高度高,无法替换原来的普通球型支座与梁体连接;下锚固螺栓中螺栓头暴露在外部,容易锈蚀渗入螺纹导致绣死无法更换或断裂;采用滚珠在下支座板的平面上滚动范围大,不利于支座与梁体连接的稳定性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至少包括上座板,中座板、下座板组件,所述上座板与中座板之间设置有上球面摩擦副,所述中座板与所述下座板组件之间设置有下球面摩擦副,所述下座板组件包括主体部、插板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球缺面,所述插板部包括第二球缺面,所述第一球缺面与第二球缺面形成连续的凹形球面结构,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锚栓孔,下地脚螺栓插入锚栓孔内,所述插板部覆盖所述下地脚螺栓。
[0008]本专利技术的减隔震支座在地震下,通过延长桥梁隔震周期和双球面摩擦耗能起到减隔震功能;通过所述插板部覆盖所述下地脚螺栓,既能避免螺栓头暴露在外界腐蚀,也能使得本专利技术的支座与替换的球型支座锚栓孔尺寸及位置保持一致。
[0009]进一步地,所述插板部下端设置有凹槽,所述下地脚螺栓位于凹槽内。
[0010]该设置避免下地脚螺栓与外界接触,提高螺栓的使用寿命,同时使下地脚螺栓与替换的球型支座高度一致。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下地脚螺栓的竖向投影与下球面摩擦副滑动区域部分叠加或完全重合。
[0012]该设置可保持本专利技术的支座与原球型支座的锚栓孔尺寸及位置一致。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包括搭台,所述插板部包括搭台空缺位,所述搭台设置在搭台空缺位内。
[0014]该设置中的搭台能够实现对插板部的竖向支撑,使其能够在主体部和插板部的连续凹形球面结构上滑动。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下座板组件上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对所述上座板进行水平限位。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上座板与限位板之间设置有导向摩擦副。
[0017]进一步地,所述上座板与中座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组件,所述第二密封组件位于上球面摩擦副的两端,所述中座板与下座板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组件,所述第三密封组件位于下球面摩擦副的两端。
[0018]该设置可以提高上球面摩擦副、下球面摩擦副的密封性。
[0019]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上端为第一球缺面,所述插板部固定在第二区域上。
[0020]该设置便于将插板部固定在主体部上。
[0021]进一步地,还包括顶座板,所述顶座板与上座板之间设置有平面摩擦副,所述顶座板与上座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组件,所述第一密封组件位于平面摩擦副的两端。
[0022]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的安装方法,使用上述所述的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具体方法为:支座出厂前,下地脚螺栓插入锚栓孔内;在现场安装时,支座与梁体安装与原普通球型支座一致;支座与墩台垫石安装时应先旋紧下地脚螺栓,然后将插板部与主体部连接固定,则完成支座整体安装。
[002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方法。
[0024]具有以下优势:
[0025]1)本专利技术的下地脚螺栓在出厂前提前放入下座板组件的锚栓孔处,相比通常设计,减隔震支座的高度可降低至原球型支座高度,避免因支座组装完毕后再安装螺栓带来的支座高度增加问题;
[0026]2)本专利技术通过插板部覆盖下地脚螺栓,可实现下地脚螺栓头的全封闭,避免螺栓头裸露外部,因锈蚀渗入螺纹导致绣死无法更换或断裂引起水平荷载无法传递问题,起到对螺栓的良好保护作用;
[0027]3)本专利技术通过下地脚螺栓竖向投影与摩擦副滑动区域完全重叠或部分重叠,可保持本专利技术的支座与原球型支座下的锚栓孔尺寸一致。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装配式减隔震支座的限位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装配式减隔震支座的活动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下底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装配式减隔震支座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003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主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插板部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0034]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插板部的部分结构示意;
[0035]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装配式减隔震支座的限位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装配式减隔震支座的活动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下底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1‑
顶座板,2

平面摩擦副,3

上座板,4

上球面摩擦副,5

中座板,6

下球面摩擦副,7

下座板组件,71

主体部,711

第一区域,712

第二区域,713

第三区域,714

锚栓孔,715...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上座板(3)、中座板(5)、下座板组件(7),所述上座板(3)与中座板(5)之间设置有上球面摩擦副(4),所述中座板(5)与所述下座板组件(7)之间设置有下球面摩擦副(6),所述下座板组件(7)包括主体部(71)、插板部(72),所述主体部(71)包括第一球缺面,所述插板部(72)包括第二球缺面,所述第一球缺面与第二球缺面形成连续的凹形球面结构,所述主体部(71)上设置有锚栓孔(714),地脚螺栓(73)插入锚栓孔(714)内,所述插板部(72)覆盖所述下地脚螺栓(7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部(72)下端设置有凹槽(724),所述下地脚螺栓(73)位于凹槽(724)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地脚螺栓(73)的竖向投影与下球面摩擦副(6)滑动区域部分叠加或完全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71)包括搭台(715),所述插板部(72)包括搭台空缺位(723),所述搭台(715)设置在搭台空缺位(723)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座板组件(7)上设置有限位板(717),所述限位板(717)对所述上座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顾海龙贾立志魏晨茜姜文英宋建平张晓武梁文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双瑞洛阳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