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设于车站主体结构上,包括削竹式钢套筒,呈倾斜的设于车站主体结构侧墙内壁上,两者的连接处开设有洞门,洞门与削竹式钢套筒抵接且大小相同;车站主体结构侧墙外部增设车站围护结构,所述车站围护结构外侧采用素混凝土桩加固,形成梯形加固区,削竹式钢套筒的中心轴线与盾构掘进中轴线重合实现盾构斜向接收,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掘进困难问题及接收时刀盘单方向受力大的问题,使刀盘面板与端头围护结构、外围素混凝土桩形成的梯形加固区形成平面接触,从而均匀受力切削围护结构,刀盘受力均匀,避免损坏,提升盾构接收成功率。升盾构接收成功率。升盾构接收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及接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及接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盾构法隧道的大规模建设,盾构安全接收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及重要风险源之一,常规的盾构接收是水平方向上进行,但是在有些工况条件下,考虑到掘进困难问题及接收后受力问题,斜向盾构接受更为适合,现有技术缺少斜向盾构接收的相关结构与方法,没有形成标准,施工中极易造成盾构掘进轴线无法与接收端头墙体保持垂直;刀盘面板与端头围护结构无法形成平面接触,从而均匀受力切削围护结构;由于缺乏盾构接收组合结构的引导,若盾构掘进轴线与端头墙体不垂直,则会因盾构刀盘与围护结构非平面接触,刀盘受力不均而引起盾构机姿态偏斜、扭转,甚至刀盘、刀具损坏,严重时可能致使盾构接收失败。因此,盾构掘进轴线与端头墙体夹角的要求,限制了盾构隧道线型设计及盾构接收端头的布置,极大制约了隧道选线方案的实现和优化。
[0003]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接收方法,并未提供盾构斜向接收条件,所以存在无法适应于斜向接收,不具备增加盾构隧道线型及接收端头布置的灵活性的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实现斜向盾构接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乏盾构接收的引导结构、施工中易造成刀盘损毁与掘进困难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设于车站主体结构上,所述车站主体结构包括车站底板、车站主体结构侧墙与车站中板,其特征在于,盾构接受的组合结构包括削竹式钢套筒,所述削竹式钢套筒呈倾斜的设于车站主体结构侧墙内壁上,倾斜角度小于90
°
,两者的连接处开设有洞门,所述洞门与所述削竹式钢套筒抵接且大小相同;车站主体结构侧墙外部增设车站围护结构,所述车站围护结构外侧采用素混凝土桩加固,形成梯形加固区,所述梯形加固区的外缘端面与盾构掘进中轴线垂直、内缘端面与车站围护结构平行;所述削竹式钢套筒的中心轴线与盾构掘进中轴线重合实现盾构斜向接收。
[0006]更进一步地,沿着所述洞门外周设预埋钢环板,所述削竹式钢套筒与车站主体结构侧墙内壁的连接处通过所述预埋钢环板焊接密贴。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素混凝土桩直径1m,桩间咬合200mm;在盾构机掘进入所述梯形加固区时,其上底面、下底面包络住盾构机,梯形加固区深度为隧道拱顶上方3m至隧道底下方3m。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削竹式钢套筒由后端盖、筒身、削竹式端面构成。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盾构接收方法,使用上述的盾构接受的组合结构,包括如下步骤:
[0010]S1、施工车站主体结构;
[0011]S2、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盾构施工前,施工素混凝土桩,形成梯形加固区;
[0012]S3、盾构接收前安装削竹式钢套筒;
[0013]S4、削竹式钢套筒密闭性检测;
[0014]S5、切削素混凝土桩、车站围护结构,进行盾构接收,盾构机斜向进入削竹式钢套筒;
[0015]S6、盾构接收时盾尾拼装管片并加强同步注浆,通过注浆做好洞门注止水后,对钢套筒进行泄压、拆解,从而完成盾构斜向接收工作。
[0016]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施工车站主体结构具体包括:
[0017]S11、施工车站围护结构;
[0018]S12、浇注车站底板、车站主体结构侧墙与环梁框,车站主体结构端墙浇筑施工时预埋预埋钢环板,使钢环板内侧形成洞门;
[0019]S12、浇注车站中板。
[0020]更进一步地,所述削竹式钢套筒呈倾斜的设于车站主体结构侧墙内壁上,与所述洞门抵接且大小相同;所述梯形加固区的外缘端面与盾构掘进中轴线垂直、盾构掘进中轴线与所述削竹式钢套筒的中心轴线重合。
[0021]本专利技术的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及接收方法,具备以下技术优势:
[0022](1)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及方法,实现了斜向盾构接收,使用削竹式钢套筒承载盾构机,设计洞口、素混凝土桩、围护结构的组合结构,解决了掘进困难问题及接收时盾构刀盘单方向受力大的问题。
[0023](2)本专利技术的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施工中盾构掘进轴线与接收端头(梯形加固区)保持垂直;刀盘面板与接收端头(梯形加固区)形成平面接触,从而均匀受力切削围护结构;本专利技术涉及盾构接收组合结构的引导,梯形加固区外缘与盾构掘进轴线成垂直关系,盾构掘进轴线与接收端头墙体可以不用垂直,即刀盘面板与与端头围护结构不必平行,即为实现盾构任意角度的斜向接收(无需垂直),刀盘受力均匀,避免损坏,提升盾构接收成功率,实现盾构机姿态可控。
[0024](3)素混凝土桩形成的梯形加固区强度远大于原状土体强度,并且比常规的旋喷桩、水泥土桩强度高,可更好的保证盾构接收时端头地层稳定;同时可以调整强度等级,较准确地控制强度,使混凝土桩强度等于车站围护结构强度,盾构机切削进入时强度的变化减小、盾构机参数波动小,易于控制盾构机姿态。洞门环形内壁预埋,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钢套筒连接接口,有利于形成封闭安全的接收空间。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盾构接收组合结构的平面布置图;
[0026]图2为图1中A方向的视图;
[0027]图3为图1中B方向的视图;
[0028]图4为图1中盾构接收前C方向的视图;
[0029]图5为图1中盾构接收后C方向的视图;
[0030]图中:101、接收前盾构机轮廓线;102、盾构管片;103、车站围护结构;104、车站主体结构侧墙;105、车站主体结构端墙;106、车站中板;107、环框梁;108、车站底板;109、洞
门;201、削竹式钢套筒;202、素混凝土桩;203、预埋钢环板;204、注浆管;205、梯形加固区;206、接收后盾构机轮廓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提供盾构斜向接收条件,结合参阅附图1至附图3,组合结构设于车站主体结构上,在盾构掘进轴线与端头墙体斜交时,盾构机仍然可以顺利掘进,并安全接收,本专利技术的设计原理为:在车站主体结构内壁上(车站主体结构端墙105)设一钢套筒,在车站主体结构外部(车站围护结构103)设一梯形加固区,确保盾构机与梯形加固区正对并插入至车站主体结构内部的钢套筒中,结合参阅附图1
‑
3,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盾构接收组合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图2为图1中A方向的视图,图3为图1中B方向的视图,本实施例的组合结构设于车站主体结构上,所述车站主体结构包括车站底板108、车站主体结构侧墙104与车站中板106,盾构接受的组合结构包括削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设于车站主体结构上,所述车站主体结构包括车站底板、车站主体结构侧墙与车站中板,其特征在于,盾构接受的组合结构包括削竹式钢套筒,所述削竹式钢套筒呈倾斜的设于车站主体结构侧墙内壁上,倾斜角度小于90
°
,两者的连接处开设有洞门,所述洞门与所述削竹式钢套筒抵接且大小相同;车站主体结构侧墙外部增设车站围护结构,所述车站围护结构外侧采用素混凝土桩加固,形成梯形加固区,所述梯形加固区的外缘端面与盾构掘进中轴线垂直、内缘端面与车站围护结构平行;所述削竹式钢套筒的中心轴线与盾构掘进中轴线重合实现盾构斜向接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洞门外周设预埋钢环板,所述削竹式钢套筒与车站主体结构侧墙内壁的连接处通过所述预埋钢环板焊接密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素混凝土桩直径1m,桩间咬合200mm;在盾构机掘进入所述梯形加固区时,其上底面、下底面包络住盾构机,梯形加固区深度为隧道拱顶上方3m至隧道底下方3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接收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削竹式钢套筒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相宇,吴雪光,龙喜安,于清平,韩国俊,周灿朗,梁禹,叶新宇,劳晓春,余超,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