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正循环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泥浆循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正循环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泥浆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成孔及浇筑过程中,需设置泥浆池、沉淀池来进行泥浆循环,传统的泥浆池及沉淀池设置采用砖砌施工,将其固定在一个位置,因施工现场场地过大,桩位分散,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需使用较长的泵管进行抽排,通常在施工现场中会根据桩位情况设置不止一个泥浆沉淀循环系统,才能满足施工现场要求,
[0003]而实际在施工过程中较多会采用原土开挖泥浆沉淀循环系统,进行泥浆导排、制作泥浆、沉淀泥浆等工作,而泥浆池的开挖及泥浆制作对施工现场土层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也对后期施工过程影响较大。
[0004]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用于正循环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泥浆循环系统,能够改善桩位大范围移动造成泥浆循环系统的远距离劣势,以及消除采用原土开挖泥浆池及导排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用于正循环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泥浆循环系统,能够改善桩位大范围移动造成泥浆循环系统的远距离劣势,以及消除采用原土开挖泥浆池及导排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0006]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正循环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泥浆循环系统,包括装配式泥浆池和装配式沉淀池,所述装配式泥浆池包括若干个相互连通的泥浆池本体,所述装配式沉淀池包括若干个相互连通的沉淀池本体,至少一个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出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正循环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泥浆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泥浆池和装配式沉淀池,所述装配式泥浆池包括若干个相互连通的泥浆池本体,所述装配式沉淀池包括若干个相互连通的沉淀池本体,至少一个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出浆口和至少一个所述泥浆池的进浆口连通;所述泥浆池本体包括泥浆池底壁和泥浆池侧壁,所述泥浆池侧壁的底部连接在泥浆池底壁上,所述泥浆池侧壁为周向闭合的环状,以使得泥浆池本体构成顶部敞口的盒式构造;所述沉淀池本体包括沉淀池底壁和沉淀池侧壁,所述沉淀池侧壁的底部连接在沉淀池底壁上,所述沉淀池侧壁为周向闭合的环状,以使得沉淀池本体构成顶部敞口的盒式构造;还包括预埋在钻孔孔口的护筒,所述护筒具有护筒接口;所述泥浆池侧壁上具有泥浆池第一接口和泥浆池第二接口,所述沉淀池侧壁上具有沉淀池第一接口和沉淀池第二接口;位于首端的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一接口封闭,位于首端的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二接口与下一级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一接口连通,位于中部的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一接口与上一级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二接口连通,位于中部的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二接口与下一级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一接口连通,位于末端的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一接口与上一级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二接口连通,位于末端的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二接口与位于首端的沉淀池本体的沉淀池第一接口连通,位于首端的沉淀池本体的沉淀池第二接口与下一级沉淀池本体的沉淀池第一接口连通,位于中部的沉淀池本体的沉淀池第一接口与上一级沉淀池本体的沉淀池第二接口连通,位于中部的沉淀池本体的沉淀池第二接口与下一级沉淀池本体的沉淀池第一接口连通,位于末端的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一接口与上一级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二接口连通,位于末端的泥浆池本体的泥浆池第二接口与护筒接口连通;还包括用于钻孔的钻孔设备和用于泵送泥浆的泥浆泵,所述泥浆泵用于将装配式泥浆池中的泥浆泵入至钻孔;每个所述沉淀池本体内布置有若干个沉淀泥浆桶,所述沉淀泥浆桶可被驱动的将沉淀池本体内的泥浆运输至预设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正循环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泥浆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配式泥浆池护栏和装配式沉淀池护栏;所述装配式泥浆池护栏包括若干块泥浆池护栏本体和若干块泥浆池护栏定位套筒,若干块所述泥浆池护栏本体通过若干块所述泥浆池护栏定位套筒连接装配形成整体,若干块所述泥浆池护栏定位套筒在装配式泥浆池的顶部周缘布置,相邻两块所述泥浆池护栏本体通过至少一块泥浆池护栏定位套筒连接在装配式泥浆池的顶部周缘,以使得装配式泥浆池护栏形成对装配式泥浆池口的防护;所述装配式沉淀池护栏包括若干块沉淀池护栏本体和若干块沉淀池护栏定位套筒,若干块所述沉淀池护栏本体通过若干块所述沉淀池护栏定位套筒连接装配形成整体,若干块所述沉淀池护栏定位套筒在装配式沉淀池的顶部周缘布置,相邻两块所述沉淀池护栏本体通过至少一块沉淀池护栏定位套筒连接在装配式沉淀池的顶部周缘,以使得装配式沉淀池护栏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继锋,陈文波,刘国康,赵鹏程,冯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