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4052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包括:混凝区,其连接进水管,所述混凝区内加入混凝剂,发生混凝反应;加注区,其与所述混凝区相连通,所述加注区加入助沉介质,以与絮凝体相结合;矾花成熟区,其与所述加注区相连通,所述矾花成熟区加入絮凝剂,以形成矾花;沉淀区,其与所述矾花成熟区相连通,所述沉淀区由水平布置的多个平板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多个沉淀分区,所述平板与翻转电机传动连接并在所述翻转电机带动下发生翻转,所述沉淀区连接有出水管;储泥区,其设置在所述沉淀区的下方,用于存储所述平板翻转后倾倒的污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可提高沉淀效率。可提高沉淀效率。可提高沉淀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是水处理中固液分离的重要工艺,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广泛用于污水厂深度处理,初雨水处理,再生水、中水回用、黑臭河道治理、养殖尾水处理、工业用水处理、饮用水预处理等。
[0003]传统沉淀池(例如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幅流沉淀池)占地面积大,沉淀效率不高,限制其在很多场景的使用,改进的斜管/斜板沉淀池处理效率较传统沉淀池高,但是还存在悬浮物去除率不高,排泥困难,抗冲击负荷弱等问题。在斜管/板基础上发展的高效沉淀池,结合絮凝与斜板沉淀的优点,但是对水质、水量尤其是水温的适应性还不高,启动时间长,排泥的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表面负荷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适用用地紧张的使用场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因此而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提高沉淀效率。
[0006]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包括:
[0008]混凝区,其连接进水管,所述混凝区内加入混凝剂,发生混凝反应;
[0009]加注区,其与所述混凝区相连通,所述加注区加入助沉介质,以与絮凝体相结合;
[0010]矾花成熟区,其与所述加注区相连通,所述矾花成熟区加入絮凝剂,以形成矾花;
[0011]沉淀区,其与所述矾花成熟区相连通,所述沉淀区由水平布置的多个平板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多个沉淀分区,所述平板与翻转电机传动连接并在所述翻转电机带动下发生翻转,所述沉淀区连接有出水管;
[0012]储泥区,其设置在所述沉淀区的下方,用于存储所述平板翻转后倾倒的污泥。
[00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区的进水端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一隔板、出水端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下端设有延伸至沉淀池池体的支撑板,所述平板转动支承在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上;
[0014]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矾花成熟区之间形成进水区,所述第二隔板、支撑板与沉淀池池体之间形成出水区,所述出水管连通至所述出水区,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区与所述多个沉淀分区的多个进水口,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多个沉淀分区与所述出水区的多个出水口。
[001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翻转电机安装在沉淀池池体上。
[00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所述第三隔板、第五隔板由所述沉淀池池体的底部向上延伸并与顶部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四隔板由
所述沉淀池池体的顶部向下延伸且与底部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沉淀池池体之间形成所述混凝区,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四隔板之间形成所述加注区,所述第四隔板与所述第五隔板之间形成所述矾花成熟区。
[001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泥区设有储泥斗。
[001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用于分离助沉介质的助沉介质分离设备,所述储泥区经循环管道连接至所述助沉介质分离设备,所述循环管道上设有循环泵。
[00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区设置3~5个平板,相邻平板之间的间距为400mm~500mm。
[002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凝区、加注区、矾花成熟区分别设有搅拌机。
[00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助沉介质采用粒径为100微米的石英砂或矿粉。
[002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注区还可加入活性炭、硅藻土或纳米吸附材料。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
[0024]1、采用浅层沉淀理论设置3~5层平板将沉淀区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多个沉淀分区,处理同水量,面积可以减少至普通沉淀池的1/5~1/3,相同面积,处理量可以提高至3~5倍,相同面积、相同处理量,悬浮物截留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0025]2、处理效率大大提高,占地面积是常规沉淀池的1/30~1/20,特别适用于用地紧张的改扩建或者地下式新建等处理场所;
[0026]3、平板通过翻转电机传动进行自动排泥,排泥时间可灵活调节,节省人工,操作管理方便;
[0027]4、在加注区加入助沉介质,可以加速沉淀,加入吸附剂可以去除溶解性COD、TP或新污染物,可运用于污水厂深度处理、初雨水处理,再生水、中水回用、黑臭河道治理、养殖尾水处理、工业用水处理、饮用水预处理等众多场景;
[0028]5、加入助沉介质,启动时间短,耐水温、水量、水质等冲击能力强,且助沉介质经助沉介质分离设备分离后回收利用,运行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其中:
[0032]1、沉淀池本体;1

1、第一隔板;1

1a、进水口;1

2、第二隔板;1

2a、出水口;1

3、第三隔板;1

4、第四隔板;1

5、第五隔板;1

6、支撑板;1

7、储泥斗;
[0033]2、平板;2

1、转轴;
[0034]3、翻转电机;
[0035]4、搅拌机;
[0036]5、助沉介质分离设备;
[0037]6、循环管道;
[0038]7、循环泵;
[0039]8、进水管;
[0040]9、出水管;
[0041]A、混凝区;B、加注区C、矾花成熟区;D、沉淀区;E、储泥区F、进水区G、出水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限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0043]参见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提供一种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A、加注区B、矾花成熟区C、沉淀区D和储泥区E。
[0044]混凝区A连接有进水管8,在混凝区A加入混凝剂,发生混凝反应,使水中的胶体粒子和微小悬浮物聚集成絮凝体。混凝剂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试剂,本专利技术不做限制。
[0045]加注区B,其与混凝区A相连通,在加注区B加入助沉介质,助沉介质可与絮凝体结合,加速沉淀。助沉介质采用粒径为100微米的石英砂或矿粉等比重大于水的物质。
[0046]根据来水水质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区,其连接进水管,所述混凝区内加入混凝剂,发生混凝反应;加注区,其与所述混凝区相连通,所述加注区加入助沉介质,以与絮凝体相结合;矾花成熟区,其与所述加注区相连通,所述矾花成熟区加入絮凝剂,以形成矾花;沉淀区,其与所述矾花成熟区相连通,所述沉淀区由水平布置的多个平板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多个沉淀分区,所述平板与翻转电机传动连接并在所述翻转电机带动下发生翻转,所述沉淀区连接有出水管;储泥区,其设置在所述沉淀区的下方,用于存储所述平板翻转后倾倒的污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的进水端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一隔板、出水端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下端设有延伸至沉淀池池体的支撑板,所述平板转动支承在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上;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矾花成熟区之间形成进水区,所述第二隔板、支撑板与沉淀池池体之间形成出水区,所述出水管连通至所述出水区,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区与所述多个沉淀分区的多个进水口,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多个沉淀分区与所述出水区的多个出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排泥的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电机安装在沉淀池池体上。4.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亮周新宇胡洋李宽峰邓壮李宇萌马三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