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澄清槽参数的测量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3424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混合澄清槽参数的测量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属于核燃料处理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混合澄清槽中5根吹气仪表管连通吹气装置及差压变送器实时获取液位管压差值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澄清槽参数的测量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核燃料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混合澄清槽参数的测量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混合澄清槽是核化工工艺流程中一种关键的溶剂萃取装置,对其液位、界面等参数的监测,可以指导工艺人员判断运行状态并进行正确的操作。特别是在异常工况或进行充槽、停槽操作的过程中,液位和界面的准确指示尤为重要。
[0003]由于核化工工艺流程最大的特点是高放射性,工程中宜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法,从而避免人员进入设备室对仪表进行检测维修。目前,设计人员采用吹气法对混合澄清槽的液位、界面等参数进行测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0004]然而,目前的设计中对于液位、界面参数都是基于某一给定的两相密度进行公式计算,未考虑工艺流程中两相密度的实时变化,导致在运行过程中测算出的液位、界面参数的准确度不高。此外,在界面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时,工艺人员只能根据经验对测得的压差值进行分析,粗略地判断出运行工况,已无法满足当前核电混合澄清槽液位、界面参数的准确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混合澄清槽参数的测量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混合澄清槽液位、界面参数测量值的准确度较低的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澄清槽参数的测量方法,包括:通过混合澄清槽中5根吹气仪表管连通吹气装置及差压变送器实时获取液位管压差值P
L
界面管压差值P
Li
、有机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上
、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根据液位管压差值P
L
、界面管压差值P
Li
、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判断液位是否高于界面上管;响应于液位高于界面上管,计算出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并根据密度比较法确定液位、界面位置。
[0007]优选地,所述计算出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并根据密度比较法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具体包括:根据界面管压差值P
Li
、有机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上
、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计算出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有机相密度测量值、水相密度测量值;根据密度比较法判断有机相密度测量值或水相密度测量值是否可用;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或水相密度测量值可用,基于密度补偿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或水相密度测量值不可用,基于密度给定值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响应于无法确定水相密度测量值是否可用,基于长杆法判断界面管压差值P
Li
和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的变化趋势,以确定液位、界面位置。
[0008]优选地,所述根据密度比较法判断有机相密度测量值、水相密度测量值是否可用;
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或水相密度测量值可用,基于密度补偿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或水相密度测量值不可用,基于密度给定值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具体包括:判断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是否大于或等于1;响应于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大于或等于1,确定界面位于界面下管以上,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可用;判断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与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的大小;响应于|ρ
i(测量)

ρ
下(测量)
|≤P#,确定界面位于界面上管以上,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不可用,并根据以下公式估算液位位置:
[0009][0010]其中,L为液位位置,ρ
上(给定)
为有机相密度给定值,ρ
下(给定)
为水相密度给定值,h为第3管至第4管的间距,Δh为界面下管与混合澄清槽底部的间距,P#为密度偏差值,响应于|ρ
i(测量)

ρ
下(测量)
|>P#,确定界面位于界面上管以下,并判断液位管压差值P
L
是否大于或等于界面管压差值P
Li
、有机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上
、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三者之和;响应于P
L
≥P
Li
+P
ρ下
+P
ρ上
+P
*
,确定液位位于有机相密度上管之上,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可用,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位位置和界面位置:
[0011][0012][0013]其中,Li为界面位置,P
*
为压差偏差值,
[0014]响应于P
L
<P
Li
+P
ρ下
+P
ρ上
+P
*
,确定液位位于第2管至第3管之间,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不可用,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位位置和界面位置:
[0015][0016][0017]优选地,所述根据密度比较法判断有机相密度测量值、水相密度测量值是否可用;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或水相密度测量值可用,基于密度补偿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或水相密度测量值不可用,基于密度给定值确定液位、界面位置,还包括:响应于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小于1,确定界面位于界面上管以下,根据压差值判断液位位置;响应于液位位于有机相密度上管之上,确定有机相密度测量值可用,响应于液位位于有机相密度上管之下,有机相密度测量值不可用;判断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与水相密度测量值的大小;响应于|ρ
i(测量)

ρ
下(测量)
|≤P#,确定界面位于液位下管以下,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不可用,根据以下公式估算液位位置:
[0018][0019]响应于|ρ
i(测量)

ρ
下(测量)
|>P#,确定界面位于界面上管以下且液位下管以上,水相密
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无法确定是否可用。
[0020]优选地,所述基于长杆法判断界面管压差值P
Li
和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的变化趋势,以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具体包括:判断预设周期内界面管压差值P
Li
或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是否存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澄清槽参数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混合澄清槽中5根吹气仪表管连通吹气装置及差压变送器实时获取液位管压差值P
L
、界面管压差值P
Li
、有机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上
、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根据液位管压差值P
L
、界面管压差值P
Li
、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判断液位是否高于界面上管;响应于液位高于界面上管,计算出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并根据密度比较法确定液位、界面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出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并根据密度比较法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具体包括:根据界面管压差值P
Li
、有机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上
、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计算出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根据密度比较法判断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或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是否可用;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或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可用,基于密度补偿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或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不可用,基于密度给定值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响应于无法确定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是否可用,基于长杆法判断界面管压差值P
Li
和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的变化趋势,以确定液位、界面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密度比较法判断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是否可用;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或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可用,基于密度补偿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或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不可用,基于密度给定值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具体包括:判断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是否大于或等于1;响应于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大于或等于1,确定界面位于界面下管以上,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可用;判断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与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的大小;响应于|ρ
i(测量)

ρ
下(测量)
|≤P#,确定界面位于界面上管以上,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不可用,并根据以下公式估算液位位置:其中,L为液位位置,ρ
上(给定)
为有机相密度给定值,ρ
下(给定)
为水相密度给定值,h为第3管至第4管的间距,Δh为界面下管与混合澄清槽底部的间距,P#为密度偏差值,响应于|ρ
i(测量)

ρ
下(测量)
|>P#,确定界面位于界面上管以下,并判断液位管压差值P
L
是否大于或等于界面管压差值P
Li
、有机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上
、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三者之和;响应于P
L
≥P
Li
+P
ρ下
+P
ρ上
+P
*
,确定液位位于有机相密度上管之上,有机相密度测量值
ρ
上(测量)
可用,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位位置和界面位置: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位位置和界面位置:其中,Li为界面位置,P
*
为压差偏差值,响应于P
L
<P
Li
+P
ρ下
+P
ρ上
+P
*
,确定液位位于第2管至第3管之间,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不可用,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位位置和界面位置: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位位置和界面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密度比较法判断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是否可用;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或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可用,基于密度补偿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响应于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或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不可用,基于密度给定值确定液位、界面位置,还包括:响应于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小于1,确定界面位于界面上管以下,根据压差值判断液位位置;响应于液位位于有机相密度上管之上,确定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可用,响应于液位位于有机相密度上管之下,有机相密度测量值ρ
上(测量)
不可用;判断界面位置判断密度测量值ρ
i(测量)
与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的大小;响应于|ρ
i(测量)

ρ
下(测量)
|≤P#,确定界面位于液位下管以下,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不可用,根据以下公式估算液位位置:响应于|ρ
i(测量)

ρ
下(测量)
|>P#,确定界面位于界面上管以下且液位下管以上,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无法确定是否可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长杆法判断界面管压差值P
Li
和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的变化趋势,以确定液位、界面位置,具体包括:判断预设周期内界面管压差值P
Li
或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是否存在持续的单向变化趋势;响应于预设周期内界面管压差值P
Li
存在持续的单向变化趋势,且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无单向变化趋势,确定界面位于第3管至第4管之间,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可用;判断液位管压差值P
L
是否大于或等于界面管压差值P
Li
、有机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上
、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三者之和;
响应于P
L
≥P
Li
+P
ρ下
+P
ρ上
+P
*
,确定液位位于第2管之上,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位位置和界面位置:界面位置:响应于P
L
<P
Li
+P
ρ下
+P
ρ上
+P
*
,确定液位位于第2管至第3管之间,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液位位置和界面位置:位位置和界面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长杆法判断界面管压差值P
Li
和水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下
的变化趋势,以确定液位、界面位置,还包括:响应于预设周期内界面管压差值P
Li
无单向变化趋势,确定界面位于第3管至第5管之间,水相密度测量值ρ
下(测量)
不可用;判断液位管压差值P
L
是否大于或等于界面管压差值P
Li
、有机相密度管压差值P
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丽张博李晓薇冯存强王志勇崔国华杨庆彧朱凌佳赵利美洪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