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涉及血管造影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包括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限位盘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柱。该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通过限位盘的设置,使该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具备了防止第二支撑柱从部分空心支撑盘内脱离的效果,通过第二支撑柱、部分空心支撑盘和连接轴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曲形扇叶搅拌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内的显影剂,达到了显影剂利用率高的目的,通过支撑环的设置,使该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具备了增加第二输送管稳定性的效果,通过防护端盖和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的配合设置,达到方便抽取显影剂的目的。达到方便抽取显影剂的目的。达到方便抽取显影剂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
[0001]本技术涉及血管造影
,具体为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
技术介绍
[0002]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检测方法,将显影剂注入血管里,因为X光无法穿透显影剂,血管造影正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显影剂在X光下所显示的影像来诊断血管病变的,它可以准确地反映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它是一种辅助检查技术,在当代技术发达时期,血管造影技术普遍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当中,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病情,控制病情进展,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而在对血管实施血管造影技术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
[0003]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显影剂内的显影化学制品难以分布均匀,并且其内部容易形成负压而增加抽取难度,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存在显影剂利用率不太高和不便抽取显影剂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包括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所述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的外侧面设置有带孔方板,所述带孔方板的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设置有部分空心支撑盘,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转轴,所述部分空心支撑盘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盘,所述限位盘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长板,所述第二连接长板的下表面设置有限位方杆,所述限位方杆与带孔方板卡接,所述限位转轴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设置有曲形扇叶;所述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的顶部左侧设置有内通气管,所述内通气管的顶部外表面设置有支撑长方筒,所述支撑长方筒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外通气管和第一支撑方板,所述第一支撑方板的侧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支撑方板的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一端设置有支撑球,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长板,所述支撑球的外表面开设有导流孔,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支撑球均与外通气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长板的侧面螺纹连接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与限位槽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的顶部右侧设置有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的顶部外表面螺纹连接有防护端盖,所述第一输送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的外表面设置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的外表面设置有支撑长板,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输送管,所述第三输送管的外表面设置有引流管,所述
引流管与第三输送管相互连通,所述支撑长板、第二输送管、第三输送管和引流管均与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固定连接。
[0008]可选的,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与部分空心支撑盘活动连接,所述限位方杆贯穿于部分带孔方板。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的内侧壁设置有单面弧形支撑盘,所述限位转轴和连接轴均与单面弧形支撑盘转动连接,所述单面弧形支撑盘和限位转轴均贯穿于部分单面弧形支撑盘。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柱贯穿于第一支撑方板,所述支撑球的外表面设置有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与外通气管转动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限位柱和第一输送管均贯穿于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所述支撑长方筒与分别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和外通气管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柱贯穿于第一连接长板。
[0012]可选的,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引流管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内通气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盘形滤网,所述外通气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盘形滤网。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通过限位盘的设置,使该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具备了防止第二支撑柱从部分空心支撑盘内脱离的效果,通过第二支撑柱、部分空心支撑盘和连接轴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曲形扇叶搅拌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内的显影剂,从而起到了使显影剂内的显影化学制品分布均匀的作用,进而起到了使注入人体内的显影剂显影清晰的作用,达到了显影剂利用率高的目的。
[0016]2、该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通过支撑环的设置,使该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具备了增加第二输送管稳定性的效果,通过防护端盖和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内的显影剂依次沿着引流管、第三输送管、第二输送管和第一输送管被抽取出来,并且可以使空气依次沿着外通气管、限位柱、导流孔和内通气管进入到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内,从而起到了使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内外气压相等的作用,进而起到了避免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内形成负压而增加抽取难度的作用,达到方便抽取显影剂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正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支撑方板;2、第一连接长板;3、第一支撑柱;4、限位槽;5、限位柱;6、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7、第二连接长板;8、带孔方板;9、部分空心支撑盘;10、第二支撑柱;11、支撑长方筒;12、外通气管;13、第一盘形滤网;14、第一输送管;15、防护端盖;16、曲形扇叶;17、引流管;18、第三输送管;19、第二盘形滤网;20、第一转轴;21、连接轴;22、限位盘;23、支撑长板;24、支撑环;25、第二输送管;26、限位方杆;27、导流孔;28、支撑轴;29、内通气管;30、支撑球;31、单面弧形支撑盘;32、限位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包括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6,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6的外侧面设置有带孔方板8,带孔方板8的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20,第一转轴20的一端设置有部分空心支撑盘9,第一转轴20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转轴32,部分空心支撑盘9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盘22,限位盘2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柱10,第二支撑柱10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长板7,第二连接长板7的下表面设置有限位方杆26,限位方杆26与带孔方板8卡接,限位转轴3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轴21,连接轴21的外表面设置有曲形扇叶16,第一转轴20与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6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柱10与部分空心支撑盘9活动连接,限位方杆26贯穿于部分带孔方板8,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6的内侧壁设置有单面弧形支撑盘31,限位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使用介入血液造影包,包括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6)的外侧面设置有带孔方板(8),所述带孔方板(8)的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20),所述第一转轴(20)的一端设置有部分空心支撑盘(9),所述第一转轴(20)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转轴(32),所述部分空心支撑盘(9)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盘(22),所述限位盘(2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柱(10),所述第二支撑柱(10)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连接长板(7),所述第二连接长板(7)的下表面设置有限位方杆(26),所述限位方杆(26)与带孔方板(8)卡接,所述限位转轴(3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轴(21),所述连接轴(21)的外表面设置有曲形扇叶(16);所述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6)的顶部左侧设置有内通气管(29),所述内通气管(29)的顶部外表面设置有支撑长方筒(11),所述支撑长方筒(11)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外通气管(12)和第一支撑方板(1),所述第一支撑方板(1)的侧面开设有限位槽(4),所述第一支撑方板(1)的侧面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柱(3),所述第一支撑柱(3)的一端设置有支撑球(30),所述第一支撑柱(3)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长板(2),所述支撑球(30)的外表面开设有导流孔(27),所述第一支撑柱(3)和支撑球(30)均与外通气管(1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长板(2)的侧面螺纹连接有限位柱(5),所述限位柱(5)与限位槽(4)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介入血液造影包(6)的顶部右侧设置有第一输送管(14),所述第一输送管(14)的顶部外表面螺纹连接有防护端盖(15),所述第一输送管(14)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输送管(25),所述第二输送管(25)的外表面设置有支撑环(24),所述支撑环(24)的外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三玲,陈天奇,田建贺,田建磊,刘会敏,王瑞芳,刘丹,王宁,陈曼曼,倪红岩,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健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