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通风系统的顶部竖井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52821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通风系统的顶部竖井结构,包括通风竖井,通风竖井内部通过隔板分隔为进风筒和排风筒,通风竖井顶部设有箱体,进风筒上端设有机械送风机构,机械送风机构包括进风管、风机、电机一,进风筒内设有平衡机构,平衡机构包括导风管、输风管,进风筒一侧设有斜管,斜管的端口上端设有风罩,风罩内设有涡轮吸风扇,涡轮吸风扇一侧设有驱动其转动的电机二,风罩上端设有电子风速仪,电子风速仪与电机一、电机二通过信号线连接,排风筒上端设有集风罩,集风罩上端连接有排风管,排风管上设有除尘机构,排风管另一端连接设置在箱体外的排风机,排风机连接排风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降低能耗、提高空气循环质量。提高空气循环质量。提高空气循环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通风系统的顶部竖井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隧道竖井施工建造
,涉及一种隧道通风系统的顶部竖井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长隧道施工时,为了缩短工期,要设置竖井以增加工作面,竖井的设置虽然可以增加工作面,但要增加运输成本。隧道贯通后,可以根据设计作为通风通道使用。
[0003]通风竖井一般不超过150米,现有的通风竖井结构存在通风效果差、清新空气循环效果差,采用机械辅助通风耗能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隧道通风系统的顶部竖井结构,解决了上述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隧道通风系统的顶部竖井结构,包括通风竖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竖井内部通过竖向设置的隔板分隔为进风筒和排风筒,所述通风竖井顶部设有箱体,所述进风筒上端设有机械送风机构,所述机械送风机构包括与进风筒连接的进风管、设置在进风管上的风机、驱动风机转动的电机一,所述进风管另一端连接有进风外机,所述进风筒内设有平衡机构,所述平衡机构包括导风管、输风管,所述导风管上端开有漏斗形的导流口,导风管下端具有连通导流口的收缩段,输风管内开有环流腔,收缩段插入环流腔内,输风管下端具有连通环流腔的喷射口,进风筒一侧设有与环流腔连通的斜管,斜管另一端伸出地面,斜管伸出地面的端口上端设有风罩,所述风罩内设有与斜管连通的涡轮吸风扇,涡轮吸风扇一侧设有驱动其转动的电机二,风罩上端设有电子风速仪,所述电子风速仪与电机一、电机二通过信号线连接,排风筒上端设有集风罩,集风罩上端连接有排风管,所述排风管上设有除尘机构,排风管另一端与设置在箱体外的排风机连接,排风机连接排风塔。
[0006]导风管下端管径变小形成收缩段,利用文丘里管的原理,机械送风机构将洁净的空气加速在通过缩小的收缩段时,空气流体出现流速增大的现象,高速流动的空气流体附近会产生低压,从而对斜管内的空气产生吸附作用,使得环流腔内的空气不断被收缩段内的加压风吸入加速向进风筒下方输送,可有效节约机械送风的功率耗能,同时斜管不断吸入的清新空气有效改善通风循环效果;电子风速仪可实时监测风罩上空的风携带洁净空气的流速,通过人为设定参数将信号传输至电机一和电机二上的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可控制电机一和电机二的输出功率,从而有效节约能耗。
[0007]作为优选,所述通风竖井的横截面为圆形。
[0008]作为优选,所述除尘机构包括除尘筒、设置在除尘筒下端的漏斗形的收集槽,所述收集槽底部可拆卸连接有集尘袋,除尘筒内设有若干倾斜错开设置的除尘板。污浊空气中质量较重的尘埃遇到除尘板下落进入集尘袋内进行收集。
[0009]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外机设置在箱体外壁,箱体顶部设有无动力通风器。无动力通风器保证箱体内环境通风。
[0010]作为优选,所述风罩前后贯通,所述风罩前侧设有喇叭形的吸风口。吸风口可加速自然风往风罩内流动,提高空气循环效率。
[0011]作为优选,所述隔板下端固连有倒Y字形的挡板。挡板可阻挡隧道内污浊空气与外部洁净空气混合。
[0012]作为优选,所述挡板两侧固定有射流风机。射流风机可加速洁净的空气往隧道内扩散循环。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4]1、可有效降低隧道竖井机械辅助通风的耗能;
[0015]2、改善通风效果,提高隧道内空气循环质量;
[0016]3、隧道内污浊空气除尘排放,更加环保。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通风竖井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除尘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通风竖井;11、隔板;12、进风筒;13、排风筒;14、挡板;2、箱体;21、无动力通风器;3、机械送风机构;31、进风管;32、风机;33、电机一;34、进风外机;4、平衡机构;41、导风管;411、导流口;412、收缩段;42、输风管;421、环流腔;422、喷射口;43、斜管;5、风罩;51、涡轮吸风扇;52、电机二;53、吸风口;6、电子风速仪;7、集风罩;71、排风管;72、排风机;73、排风塔;8、除尘机构;81、除尘筒;82、收集槽;83、集尘袋;84、除尘板;9、射流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2]如图1、图2所示,一种隧道通风系统的顶部竖井结构,包括通风竖井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竖井1内部通过竖向设置的隔板11分隔为进风筒12和排风筒13,所述通风竖井1顶部设有箱体2,所述进风筒12上端设有机械送风机构3,所述机械送风机构3包括与进风筒12连接的进风管31、设置在进风管31上的风机32、驱动风机32转动的电机一33,所述进风管31另一端连接有进风外机34,所述进风筒12内设有平衡机构4,所述平衡机构4包括导风管41、输风管42,所述导风管41上端开有漏斗形的导流口411,导风管41下端具有连通导流口411的收缩段412,输风管42内开有环流腔421,收缩段412插入环流腔421内,输风管42下端具有连通环流腔421的喷射口422,进风筒12一侧设有与环流腔421连通的斜管43,斜管43另一端伸出地面,斜管43伸出地面的端口上端设有风罩5,所述风罩5内设有与斜管43连通的涡轮吸风扇51,涡轮吸风扇51一侧设有驱动其转动的电机二52,风罩5上端设有电子风速仪6,所述电子风速仪6与电机一33、电机二52通过信号线连接,排风筒13上端设有集风罩7,集风罩7上端连接有排风管71,所述排风管71上设有除尘机构8,排风管71另一端与设置在箱体2外的排风机72连接,排风机72连接排风塔73。
[0023]如图2所示,所述通风竖井1的横截面为圆形。
[0024]如图3所示,所述除尘机构8包括除尘筒81、设置在除尘筒81下端的漏斗形的收集槽82,所述收集槽82底部可拆卸连接有集尘袋83,除尘筒81内设有若干倾斜错开设置的除尘板84。
[0025]如图1所示,所述进风外机34设置在箱体2外壁,箱体2顶部设有无动力通风器21。
[0026]所述风罩5前后贯通,所述风罩5前侧设有喇叭形的吸风口53。
[0027]所述隔板11下端固连有倒Y字形的挡板14。
[0028]所述挡板14两侧固定有射流风机9。
[0029]工作原理:隧道内污浊的空气通过通风系统向射流风机9传导流通进入排风筒13内,通过排风机72抽排作用,污浊空气首先经过集风罩7进入排风管71内,通过除尘机构8除尘后进入排风塔73,最后排向大气;
[0030]电机一33驱动风机32转动并通过进风外机34将空气加压吹向进风筒12内,在经过导风管41下端的收缩段412时,利用文丘里的原理,空气流体出现流速增大的现象,高速流动的空气流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通风系统的顶部竖井结构,包括通风竖井(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竖井(1)内部通过竖向设置的隔板(11)分隔为进风筒(12)和排风筒(13),所述通风竖井(1)顶部设有箱体(2),所述进风筒(12)上端设有机械送风机构(3),所述机械送风机构(3)包括与进风筒(12)连接的进风管(31)、设置在进风管(31)上的风机(32)、驱动风机(32)转动的电机一(33),所述进风管(31)另一端连接有进风外机(34),所述进风筒(12)内设有平衡机构(4),所述平衡机构(4)包括导风管(41)、输风管(42),所述导风管(41)上端开有漏斗形的导流口(411),导风管(41)下端具有连通导流口(411)的收缩段(412),输风管(42)内开有环流腔(421),收缩段(412)插入环流腔(421)内,输风管(42)下端具有连通环流腔(421)的喷射口(422),进风筒(12)一侧设有与环流腔(421)连通的斜管(43),斜管(43)另一端伸出地面,斜管(43)伸出地面的端口上端设有风罩(5),所述风罩(5)内设有与斜管(43)连通的涡轮吸风扇(51),涡轮吸风扇(51)一侧设有驱动其转动的电机二(52),风罩(5)上端设有电子风速仪(6),所述电子风速仪(6)与电机一(33)、电机二(52)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哲闻涛叶丹雷姜晨贝嘉超李建杭王涛熊传龙过胜华王金斌林斌林平平杨梦赵兴姜大伟刘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