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布井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2003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天然气开采技术,是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布井方法。在加里东构造运动结束和海西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附近选取上、下等时面,利用等值图反映古地貌西高东低,局部发育残丘和洼地,采集地震资料,反演剖面与井间地震资料确定小幅度构造形态和演化过程,划分碳酸盐岩储层沉积亚相和微相类型,划分有利的沉积微相,利用现有生产井的产量以及测压资料,确定各井区储层连通,划分布井有利区且在储层厚度大于20m的区域布井位。本发明专利技术布井合理,实测布井气层钻遇率100%;钻井成功率82%,在下古气层段获工业气流,节约资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布井方法,其特征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  1)根据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特点,选取上、下等时面,且必须在加里东构造运动结束和海西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附近;  步骤1)所述的选取上、下等时面之间石炭系地层厚度采用去压实校正值,奥陶系地层厚度采用现今厚度;利用二者之和的等值线图确定加里东期末古构造形态。  步骤1)所述的上、下等时面二等时面最好分别选在加里东构造运动发生前后的地层内。  步骤1)所述的选取上、下等时面时石炭系地层灰岩顶作为上等时面,奥陶系马五1s;  (7)马五1气层孔隙度大于4.5%;  (8)马五1气层Kh值大于10×10↑[-3]μm↑[2].m;  (9)具有质量可靠的“十”字测线或单测线;  (10)新布井邻井无阻流量高、生产特征相对稳定。  7)在满足上述布井有利区内,且储层厚度大于20m的区域,按照以下方式布井位:  (1)单井产量大于10×10↑[4]m↑[3]/d的井区,井距控制在2.5~3km;  (2)单井产量5~10×10↑[4]m↑[3]/d的井区,井距控制在1.8~2.5km;  (3)单井产量2~5×10↑[4]m↑[3]/d的井区,井距控制在1.5~1.8km。4底作为下等时面,恢复加里东期末石炭系沉积之前的构造形态。  2)采用回剥技术法和填平补齐法恢复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利用奥陶系顶~灰岩顶之间石炭系地层的去压实厚度等值图反映前石炭纪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形态为西高东低,局部发育残丘和洼地;步骤2)所述的等值图反映是岩溶古地貌残丘部位地层保存厚度大,物性相对发育,单井无阻流量较高;岩溶古地貌斜坡部位地层保存厚度中等,物性发育良好,单井无阻流量高;岩溶古地貌洼地部位地层保存厚度薄,物性相对发育差,单井无阻流量较低。  3)采集地震资料,用常规反演地震剖面和井点地质资料与井间地震资料,确定小幅度构造的形态、成因和演化过程,绘出现今构造形态图;  步骤3)所述的绘出现今构造形态图是利用盆地地层沉积建造和沉积岩相的关系,确定的小幅度构造面貌奠基于侏罗纪末燕山中期构造运动,发展和完善于喜马拉雅运动,基本与上下古烃源岩生排烃史匹配,为气体在穹形、鼻状等正向构造部位的聚集创造了条件,同时穹形、鼻状等正向构造部位裂缝发育,储层连通性好,单井无阻流量高,是布井的有利区域。  4)以岩芯和薄片资料为主,结合碳氧同位素、徽量元素、压汞曲线测试,划分碳酸盐岩储层沉积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王东旭李跃刚王彩丽刘海峰唐乐平陈凤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