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油墨槽系统,包括油墨槽、油墨桶以及加热装置,所述油墨槽包括油墨循环槽以及贴合于油墨循环槽底部设置的恒温箱;所述油墨桶外部设置有恒温夹层;所述油墨循环槽与所述油墨槽内部连通,所述恒温箱以及恒温夹层分别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构造独特,使用方便,油墨保持恒定温度,且油墨槽内各区域温度分布均匀,能更好的保证印刷质量的同时节约能源。源。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墨槽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印刷设备
,具体为一种油墨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凹印机以及复合机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工作时,油墨槽内的油墨需控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更有利于印刷以及油墨的固化。油墨通常采用树脂原料制备,如果温度过高,能耗大,且会造成油墨内部未充分干燥而外部假干的现象发生;而温度低,则造溶剂残留高,固化效果差,在印刷后的基材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烘干来固化油墨,操作繁琐。根据油墨的性质和油墨覆盖的面积,温度设置太高能耗也会加大,太低影响固化效果。
[0003]目前国内油墨加热有多种方式,最为普遍的为将油墨循环到如板式热交换器等热量回收装置中进行预热后加工,然而油墨仍然容易冷却而达不到加工对温度的需求,或者油墨随着输送在墨槽内的不同区域温度分布不均(如入口温度显然高于墨盒内部温度)而影响加工效果;其次为采用新风风机的预热加热油墨存放装置,其同样存在油墨预热后转移入墨盒内加工效果差的问题,因此,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油墨槽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缺点。
[0005]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油墨槽系统,包括油墨槽、油墨桶以及加热装置,所述油墨槽包括油墨循环槽以及贴合于油墨循环槽底部设置的恒温箱;所述油墨桶外部设置有恒温夹层;所述油墨循环槽与所述油墨槽内部连通,所述恒温箱以及恒温夹层分别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
[0007]本技术中,所述恒温箱为水循环箱,所述恒温夹层为水循环夹层,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以及回水箱,加热器连接回水箱,所述加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恒温箱以及恒温夹层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回水箱与所述水循环夹层的出水口连接。
[0008]本技术中,所述恒温箱适应于油墨循环槽设置,恒温箱内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竖向布置的丝网挡板,恒温箱的进水口与延伸至恒温箱内部的输水管连接,输水管沿远离恒温箱的出水口的方向延伸。
[0009]本技术中,所述恒温箱的进水口孔径小于恒温箱的出水口孔径。
[0010]本技术中,所述油墨循环槽内包括印刷区以及缓冲区,印刷区上设置油墨进口,缓冲区上设置油墨出口,印刷区和缓冲区通过隔板隔开,隔板上设置溢流缺口,溢流缺口上设置有调节插板,调节插板用于调节溢流高度进而能调节油墨循环槽内的油墨液位高度。
[0011]本技术中,所述缓冲箱与加热装置间设置水泵。
[0012]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油墨槽系统,其能将油墨槽内的温度精确维持在稳定的区间,从而有效避免油墨槽内温度过高造成的假干以及过低造成的固化效果差的问
题,同时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油墨槽内温度分布均匀,印刷质量稳定。本技术使用简单,维护方便,设备成本低,具有和好的实际推广和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中油墨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本技术中恒温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其中:1、油墨槽;11、油墨循环槽;111、印刷区;112、缓冲区;113、隔板;114、溢流缺口;115、调节插板;12、恒温箱;121、挡板;122、输水管;2、油墨桶;21、滑轮;22、排气口;23、恒温夹层;3、加热装置;31、回水箱;32、加热器;33、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8]参见图1~图3所示。
[0019]一种油墨槽1系统,包括油墨槽1、油墨桶2以及加热装置3。
[0020]所述油墨槽1包括油墨循环槽11以及贴合于油墨循环槽11底部设置的恒温箱12。如图2所示,所述油墨循环槽11内包括印刷区111以及缓冲区112,印刷区111顶部设置版辊,版辊直接与印刷区111内的油墨接触,印刷区111上设置油墨进口,油墨进口与油墨桶2连接,油墨桶2内经过初步加热的油墨通过油墨进口进入印刷区111。缓冲区112上设置油墨出口,印刷区111和缓冲区112通过隔板113隔开,隔板113上设置溢流缺口114,印刷区111内多余的油墨通过溢流缺口114进入缓冲区112,缓冲区112内的油墨通过油墨出口进入油墨桶2内进行循环加热。
[0021]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溢流缺口114上设置有调节插板115,调节插板115用于调节溢流高度。更换不同高度的调节插板115,可得到不同的溢流高度,进而能调节油墨循环槽内的油墨液位高度,从而使印刷区111内的版辊接触到适量的油墨,防止由于版辊接触的油墨过多导致飞溅或油墨过少导致印刷空白或干涩等现象的产生,实际应用和调整较为灵活。
[0022]所述油墨桶2外部设置有恒温夹层23,所述油墨循环槽11与所述油墨槽1内部连通,所述恒温箱12以及恒温夹层23与所述加热装置3连接。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恒温箱12与恒温夹层23内的介质为水,所述恒温箱12为水循环箱,所述恒温夹层23为水循环夹层,所述加热装置3包括加热器32以及回水箱31,加热器32通过水泵33连接回水箱31,加热器32为恒温加热器32,所述加热器32的出水口与所述恒温箱12以及恒温夹层23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回水箱31与所述水循环夹层的出水口连接。因此,加热器32将水加热至恒定的温度后分别输出至恒温夹层23及恒温箱12,恒温夹层23的热水将在循环过程中将油墨桶2内的油墨进行初步加热,初步加热后的油墨进入油墨循环槽11,油墨循环槽11内的油墨进一步通过恒温箱12进行加热,从而使温度得到精准控制,并且由于恒温箱12的存在,从而使加工过程中油墨能维持稳定的温度,防止油墨在加工过程中冷却而影响加工的顺利进行。
[0023]所述恒温箱12适应于油墨循环槽1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油墨循环槽11为条形槽
结构,所述恒温箱12为条形箱体结构,如图3所示,恒温箱12内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竖向布置的丝网挡板121,恒温箱12的进水口与延伸至恒温箱12内部的输水管122连接,输水管122沿远离恒温箱12的出水口的方向延伸。热水以一定的冲击力进入恒温箱12内部,大部分热水能冲击至恒温箱12最内部的侧壁后再回流或穿过丝网挡板121再回流而朝出水口流动,从而使恒温箱12内热交换充分,各区域内热量和温度分布均匀,进一步利于保证油墨循环槽11内温度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油墨循环槽11和恒温箱均优选为由不锈钢材质制备而成,丝网挡板121优选为双层不锈钢丝网挡板。丝网挡板12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恒温箱12内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从而能有效避免恒温箱12内部受水压影响而鼓起的情况发生。
[0024]所述恒温箱12的进水口孔径小于恒温箱12的出水口孔径,从而使出水更为稳定,防止出水急促而飞溅。
[0025]恒温箱12以及恒温夹层23的出水口连接回水箱31,回水箱3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墨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墨槽、油墨桶以及加热装置,所述油墨槽包括油墨循环槽以及贴合于油墨循环槽底部设置的恒温箱;所述油墨桶外部设置有恒温夹层;所述油墨循环槽与所述油墨槽内部连通,所述恒温箱以及恒温夹层分别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箱为水循环箱,所述恒温夹层为水循环夹层,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以及回水箱,加热器连接回水箱,所述加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恒温箱以及恒温夹层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回水箱与所述水循环夹层的出水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槽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峰,李卫民,郑涛,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鹤祥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