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1415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其包括弹性带主体,所述弹性带主体的侧面贯穿设有开口,所述弹性带主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束紧带。该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通过设置弹性带主体、开口、第二束紧带、第一束紧带和保温垫,弹性带主体采用管状单层设计,非缠绕,减少皮肤压力,有利血液循环,穿脱方便,缩短操作时间,弹性带主体一侧开口,患儿拇指通过开口伸出,提高患儿拇指活动度同时减轻了以往绷带对拇指皮肤的压力,减少皮损,且方便对留置针情况进行查看,采用的保温垫对留置针插入患儿手部的位置进行遮挡保温,避免手部长时间输液导致温度快速降低的不适程度。降低的不适程度。降低的不适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用品
,具体为一种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

技术介绍

[0002]外周静脉短导管(静脉留置针)已被临床广泛应用,有效固定穿刺成功后的留置针,延长其留置时间,使患儿在治疗期间最大化的获益尤为重要。临床多采用传统式弹力绷带缠绕式固定留置针,但缠绕时的松紧度往往依靠护理人员经验来决定,缠绕式固定更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随之日渐收紧,且不利于观察穿刺处的变化,引起舒适度改变及相关性皮肤损伤,此外,拇指的活动也受限,解开缠绕的绷带也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解决了现有绷带缠绕松紧不确定,不利于观察穿刺处情况,且拇指活动受限,使用不便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包括弹性带主体,所述弹性带主体的侧面贯穿设有开口,所述弹性带主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束紧带,所述弹性带主体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束紧带,所述弹性带主体上贯穿设有保温垫,所述弹性带主体下贯穿设有透气垫,所述保温垫包括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位于弹性带主体外侧,所述耐磨层的一侧连接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一侧连接有第一面料基层,所述第一面料基层的一侧连接有保暖层,所述保暖层的一侧连接有吸湿层,所述吸湿层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抗菌层。
[000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吸湿层内开设有气孔,所述耐磨层采用聚酯纤维制成,所述防水层采用牛津布,所述吸湿层采用吸湿锦纶制成。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保暖层包括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之间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采用蚕丝纤维和竹炭纤维混纺得到。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透气垫包括第二面料基层,所述第二面料基层位于弹性带主体外侧,所述第二面料基层的一侧设有吸湿透气层,所述吸湿透气层的一侧设有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二抗菌层的一侧连接有亲肤层,所述亲肤层位于弹性带主体内。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亲肤层采用大豆纤维纺织而成,所述吸湿透气层为涤纶吸湿纤维和尼龙吸湿纤维采用层叠交叉的方式排列得到。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抗菌层包括第一纤维线、第二纤维线和第三纤维线,所述第一纤维线、第二纤维线和第三纤维线之间交叉层叠设置,所述第一纤维线、第二纤维线和第三纤维线均采用银离子纤维和竹炭纤维混纺得到。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1]1、该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通过设置弹性带主体、开口、第二束紧带、第一束
紧带和保温垫,弹性带主体采用管状单层设计,非缠绕,减少皮肤压力,有利血液循环,穿脱方便,缩短操作时间,弹性带主体一侧开口,患儿拇指通过开口伸出,提高患儿拇指活动度同时减轻了以往绷带对拇指皮肤的压力,减少皮损,且方便对留置针情况进行查看,采用的保温垫对留置针插入患儿手部的位置进行遮挡保温,避免手部长时间输液导致温度快速降低的不适程度。
[0012]2、该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通过采用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交错设置得到的保温层,纱线采用蚕丝纤维和竹炭纤维制成,蚕丝纤维和竹炭纤维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且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之间交错设置,二者之间的空间为菱形,菱形在受拉扯时出现形变,保证保温性能的同时使用过程的变形延展效果更佳。
[0013]3、该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通过设置吸湿层、吸湿透气层、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吸湿层对患儿手部出汗情况进行吸收,同时保证透气,避免伤口处捂汗情况出现,同时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避免细菌滋生。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保温垫内部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透气垫内部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保暖层连接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第二抗菌层连接示意图;
[0019]图中:1、弹性带主体;2、开口;3、第一束紧带;4、第二束紧带;5、保温垫;51、耐磨层;52、防水层;53、第一面料基层;54、保暖层;541、第一纱线;542、第二纱线;55、吸湿层;56、第一抗菌层;57、气孔;6、透气垫;61、第二面料基层;62、吸湿透气层;63、第二抗菌层;631、第一纤维线;632、第二纤维线;633、第三纤维线;64、亲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1]如图1

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包括弹性带主体1,弹性带主体1的侧面贯穿设有开口2,弹性带主体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束紧带3,弹性带主体1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束紧带4,通过设置第一束紧带3和第二束紧带4,第一束紧带3和第二束紧带4对弹性带主体1两端进行束紧,使弹性带主体1在患儿手部进行使用时不易出现随意滑动脱落情况;
[0022]弹性带主体1上贯穿设有保温垫5,弹性带主体1下贯穿设有透气垫6,保温垫5包括耐磨层51,耐磨层51位于弹性带主体1外侧,耐磨层51的一侧连接有防水层52,防水层52的一侧连接有第一面料基层53,第一面料基层53的一侧连接有保暖层54,保暖层54的一侧连接有吸湿层55,吸湿层55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抗菌层56。
[0023]吸湿层55内开设有气孔57,耐磨层51采用聚酯纤维制成,防水层52采用牛津布,吸湿层55采用吸湿锦纶制成,通过设置防水层52和吸湿层55,吸湿层55对患儿手部出汗情况进行吸收处理,防水层52避免外界水穿过保温垫5进入患儿手部位置,气孔57方便吸湿层55内部水分进行挥发。
[0024]保暖层54包括第一纱线541和第二纱线542,第一纱线541与第二纱线542之间交错设置,第一纱线541和第二纱线542采用蚕丝纤维和竹炭纤维混纺得到,蚕丝纤维和竹炭纤维具有较好的保暖性能,第一纱线541和第二纱线542间倾斜交错设置,保证第一纱线541和第二纱线542之间被拉扯时可顺利出现形变,保证延展效果。
[0025]透气垫6包括第二面料基层61,第二面料基层61位于弹性带主体1外侧,第二面料基层61的一侧设有吸湿透气层62,吸湿透气层62的一侧设有第二抗菌层63,第二抗菌层63的一侧连接有亲肤层64,亲肤层64位于弹性带主体1内,通过设置吸湿透气层62,吸湿透气层62增加对患儿手部出汗情况的解决。
[0026]亲肤层64采用大豆纤维纺织而成,吸湿透气层62为涤纶吸湿纤维和尼龙吸湿纤维采用层叠交叉的方式排列得到,通过设置亲肤层64,大豆纤维制成的亲肤层64增加使用时的舒适性。
[0027]第一抗菌层56和第二抗菌层63结构相同,第二抗菌层63包括第一纤维线631、第二纤维线632和第三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包括弹性带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带主体(1)的侧面贯穿设有开口(2),所述弹性带主体(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束紧带(3),所述弹性带主体(1)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束紧带(4),所述弹性带主体(1)上贯穿设有保温垫(5),所述弹性带主体(1)下贯穿设有透气垫(6),所述保温垫(5)包括耐磨层(51),所述耐磨层(51)位于弹性带主体(1)外侧,所述耐磨层(51)的一侧连接有防水层(52),所述防水层(52)的一侧连接有第一面料基层(53),所述第一面料基层(53)的一侧连接有保暖层(54),所述保暖层(54)的一侧连接有吸湿层(55),所述吸湿层(55)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抗菌层(5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层(55)内开设有气孔(57),所述耐磨层(51)采用聚酯纤维制成,所述防水层(52)采用牛津布,所述吸湿层(55)采用吸湿锦纶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儿留置针固定弹力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暖层(54)包括第一纱线(541)和第二纱线(542),所述第一纱线(541)与第二纱线(542)之间交错设置,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彬张晓菲杨屹嵘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