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1054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包括壳体、转子组件、壳体流体通道、转轴流体通道和导流板;所述转子组件包括旋转轴、驱动叶轮、转盘和填料;所述旋转轴的两端设置于轴承座中,所述轴承座固定在壳体内侧壁上;所述驱动叶轮固定连接在旋转轴上;所述转盘与旋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旋转轴中心;所述填料固定在转盘的边沿位置上;所述旋转轴内设有转轴流体通道;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壳体流体通道;所述壳体顶端设有液体出口;所述导流板的一端固定在壳体上,另一端的端头和转轴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往内正对驱动叶轮。本发明专利技术双通道式流体驱动式旋转填充床采用双通道对称流体驱动,可抵消流体驱动轴向力,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稳定性及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旋转填充床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旋转填充床通过离心力场模拟超重力场,是一种高效的过程强化设备。旋转填充床通过转子高速旋转,将液相分散成液体微元增加传质比表面积,从而高效强化反应、分离、混合等过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废气/废水处理、精馏、纳米颗粒制备等场景。
[0003]传统旋转填充床通过电机带动转子旋转,采用电机驱动增加了设备整体体积及流程复杂性;而利用输送流体本身能量提供转子旋转动力,则可在保留传统旋转填充床高效传质及混合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减设备体积并提升反应器整体安全性;同时,针对大液量场景开发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可抵消轴向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通道式流体驱动式旋转填充床。该旋转填充床采用双通道对称流体驱动,可抵消流体驱动轴向力,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双通道式流体驱动式旋转填充床的应用。
[0006]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包括壳体、转子组件、壳体流体通道、转轴流体通道和导流板;
[0008]所述转子组件包括旋转轴、驱动叶轮、转盘、填料和轴承座;
[0009]所述旋转轴的两端设置于轴承座中,所述轴承座固定在壳体内侧壁上;
[0010]所述驱动叶轮固定连接在旋转轴上;
[0011]所述转盘与旋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旋转轴中心;
[0012]所述填料固定在转盘的边沿位置上;
[0013]所述旋转轴内设有转轴流体通道;
[0014]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壳体流体通道;
[0015]所述壳体顶端设有液体出口;
[0016]所述导流板的一端固定在壳体上,另一端的端头和转轴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往内正对驱动叶轮。
[0017]优选地,所述导流板的表面形状包括平板型或流线型。
[0018]优选地,所述导流板与壳体内壁形成文丘里结构。
[0019]优选地,所述转轴为空心结构,所述转轴侧壁上设有通孔。
[0020]优选地,所述填料为塑料填料。
[0021]优选地,所述驱动叶轮叶片为直叶片、弯叶片或螺旋叶片;更优选地,所述驱动叶轮叶片为带孔弯叶片。
[0022]优选地,所述壳体侧壁上的壳体流体通道设有2个,并左右正对设置。
[0023]优选地,所述驱动叶轮与旋转盘固定连接。
[0024]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25]一种双通道式流体驱动式旋转填充床在多相流反应、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0026]优选地,所述多相流包括气液、液液。
[0027]优选地,所述应用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0028]1)液体经两侧壳体液体通道进入旋转填充床装置内,通过导流板和旋转轴之间的间隙,正对流向驱动叶轮;
[0029]2)驱动叶轮在液体冲力作用下旋转,带动旋转轴旋转,旋转轴带动转盘旋转,转盘带动填料旋转;
[0030]3)两股流体经转轴流体通道进入旋转填充床内,经过旋转叶轮与填料的双重剪切作用高效分散,实现传质与反应过程强化。
[0031]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流体的压力>500Pa。
[0032]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流体包括气体、液体或超临界流体。
[0033]本专利技术所记载的任何范围包括端值以及端值之间的任何数值以及端值或者端值之间的任意数值所构成的任意子范围。
[0034]如无特殊说明,本专利技术中的各原料均可通过市售购买获得,本专利技术中所用的设备可采用所属领域中的常规设备或参照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进行。
[0035]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6]1)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充分利用输送流体本身能量,通过流体驱动提供动力,无需电机即可高效运转,能有效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
[0037]2)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通过对称液体进口布置抵消转轴轴向力,具有较高的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
[0038]3)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通过旋转叶轮与填料将流体分散,能高效强化传质/混合过程。
附图说明
[00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40]图1为本专利技术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2为本专利技术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应用于水

空气体系实验流程图;
[0042]图3为本专利技术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应用于水

二氧化碳体系工艺流程;
[0043]图4为本专利技术文丘里结构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应用于臭氧降解水中对硝基苯酚体系工艺流程图;
[0044]图5为本专利技术多孔叶片结构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应用于臭氧降解水中对硝基苯酚体系工艺流程图;
[0045]图6为本专利技术文丘里结构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应用于煤油

水体系实验
流程图;
[0046]图7为图1的侧视图;
[0047]图8为图1中的转子组件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49]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的各种截面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表达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0050]实施例1
[0051]如图1、图7和图8所示,一种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包括壳体10、转子组件20、壳体流体通道30、转轴流体通道40和导流板50;
[0052]所述转子组件20包括旋转轴21、驱动叶轮22、转盘23、填料24和轴承座25;
[0053]所述旋转轴21的两端设置于轴承座25中,所述轴承座25固定在壳体10内侧壁上;
[0054]所述驱动叶轮22固定连接在旋转轴21上;
[0055]所述转盘23与旋转轴21固定连接并位于旋转轴21中心;
[0056]所述填料24固定在转盘的边沿位置上;
[0057]所述旋转轴21内设置转轴流体通道40;...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转子组件、壳体流体通道、转轴流体通道和导流板;所述转子组件包括旋转轴、驱动叶轮、转盘和填料;所述旋转轴的两端设置于轴承座中,所述轴承座固定在壳体内侧壁上;所述驱动叶轮固定连接在旋转轴上;所述转盘与旋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旋转轴中心;所述填料固定在转盘的边沿位置上;所述旋转轴内设有转轴流体通道;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壳体流体通道;所述壳体顶端设有液体出口;所述导流板的一端固定在壳体上,另一端的端头和转轴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往内正对驱动叶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的表面形状包括平板型或流线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与壳体内壁形成文丘里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为空心结构,所述转轴侧壁上设有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通道式流体驱动旋转填充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塑料填料。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通道式流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初广文徐涵卓陈建峰张亮亮孙宝昌罗勇邹海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化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