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及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0297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及电机。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包括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均包括多个发卡导线,发卡导线呈U形状,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到不同的转子槽内,同一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的转子槽之间存在周向跨距和径向跨距,所述第一绕组罩设在所述第二绕组外,所述第一绕组的绕行方向与所述第二绕组的绕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位于径向外侧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位于径向外侧的自由端相向弯折并焊接使焊点外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转子绕组无法采用插线方式进行加工,转子绕组采用人工绕制,转子槽受限于电磁线的直径,槽口过宽影响电机功率及人工绕制效率低的技术问题。率低的技术问题。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及电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涉及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及电机。

技术介绍

[0002]电机是用来实现电能与机械能和机械能与电能的转换装置,电机主要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其中,转子中按一定规律绕制和连接起来的线圈组称为转子绕组,它是电机中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主要组成部件之一。
[0003]现有技术中转子绕组通常是采用绕线的方式进行制作,如申请号为CN201420635596.8的文件公开了一种具有改进型转子绕组构造的EPS电机,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具有改进型转子绕组构造的EPS电机,包括电机轴、电机转子、电枢绕组、电机定子、正负极碳刷和换向器;所述电机转子和换向器均套装固定在电机轴上,所述电枢绕组包括有绕制在电机转子的转子槽上的两层绕组,所述电机定子套在电机转子外,所述正负极碳刷抵触在换向器的换向片上并能够相对转动,所述的两层绕组为单叠绕组和复波绕组,所述单叠绕组与复波绕组的排线方向相反。上述的转子绕组采用手工绕线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转子绕组采用绕线方式制作时需要将电磁线从转子槽的槽口压入转子槽内,如此槽口的宽度要大于电磁线的直径,而槽口越宽磁通量越小,电机功率相应降低;2、转子绕组采用人工绕线的方式制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0004]现有技术中,在定子绕组中出现了插线的绕组装配方式,如申请号为CN202111384963.2的文件公开了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并具体公开了: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包括多相绕组,任一相绕组至少包括两个线圈组一,线圈组一由多个发卡线圈旋转叠绕而成的环形结构,多个线圈组一沿着定子铁芯的径向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线圈组一沿着定子铁芯的径向方向由最内层至最外层方向依次设置,或者,多个线圈组一沿着定子铁芯的径向方向由最外层至最内层方向依次设置,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其中,沿着定子铁芯的径向方向,由最内层至最外层方向或由最外层至最内层方向,第N个线圈组一在设置时,第N个线圈组一设于定子铁芯的第N层和第(N+M/2),如:当定子铁芯的径向层数为四层时,具有两个线圈组一,两个线圈组一沿着定子铁芯的最内层至最外层方向依次设置,第一个线圈组一设于定子铁芯的第一层和第三层,第二个线圈组一设于定子铁芯的第二层和第四层,布满整个定子铁芯的各个槽;当定子铁芯的径向层数为6层时,具有三个线圈组一,三个线圈组一沿着定子铁芯的最内层至最外层方向依次设置,第一个线圈组一设于定子铁芯的第一层和第四层,第二个线圈组一设于定子铁芯的第二层和第五层,第三个线圈组一设于定子铁芯的第三层和第六层,布满整个定子铁芯的各个槽,当定子铁芯具有多层时,依次类推,进行设置。上述的电机定子绕组采用插线的方式来形成线圈,制造工序得到简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但上述的插线方式仅能针对定子,在电机的工作过程中,定子往往是被固定的一方,其无需转动,也无需与换向器连接,插线之间的焊接点可位于定子的端面上,操作空间大,方便焊接;而对于电机的转子绕组来说,转子需要高速旋转,转子绕组还需要与换向器连接,其难以采用现有的插线方式来形成转子绕组,
如采用插线方式来形成转子绕组,则存在插线之间的焊点及插线与换向器之间的焊点两层焊点,焊接空间有限且焊接难度高,且一旦出现插线之间的焊点内置的情况下,则难以对插线的焊接端进行焊接来形成回路,即使进行了焊接,也难以保证焊接效果,在电机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短路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转子绕组无法采用插线方式进行加工,转子绕组采用人工绕制,转子槽受限于电磁线的直径,槽口过宽影响电机功率及人工绕制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及电机,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包括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均包括多个发卡导线,所述发卡导线呈U形状,所述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到不同的转子槽内,同一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的转子槽之间存在周向跨距和径向跨距,所述第一绕组罩设在所述第二绕组外,所述第一绕组的绕行方向与所述第二绕组的绕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位于径向外侧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位于径向外侧的自由端相向弯折并焊接使焊点外置。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的转子槽之间的周向跨距与所述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的转子槽之间的周向跨距相同,所述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的转子槽之间的径向跨距大于所述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的转子槽之间的径向跨距。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每个发卡导线包括两个插入不同的转子槽内的元件边,位于所述转子槽外且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元件边的一端的两个自由端,以及位于所述转子槽外且连接于两个所述元件边的另一端的衔接端,所述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个自由端同向弯折,所述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个自由端同向弯折且与所述第一绕组的自由端的弯折方向相反。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位于同一周向位置的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和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相向弯折的自由端焊接,位于同一周向位置的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和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相背弯折的自由端与换向器连接。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子槽沿转子圆周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转子槽层,所述转子槽层为四层,四层所述转子槽层同轴设置且径向对齐,所述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端分别插入位于径向最外层的转子槽层和位于径向最内层的转子槽层;所述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端分别插入位于径向中间两层的转子槽层。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子上开设有同轴设置的两圈槽孔,每个所述槽孔内被隔出两个径向排布的转子槽。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每层转子槽层上均匀分布的转子槽数量为25、27、28或29个。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和所述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周向跨距均为7槽或8槽。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换向器节距为15槽。
[0015]一种电机,包括电机转子绕组,所述转子绕组为串联绕组。
[0016]基于上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电机转子绕组,通过设置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均包括多个发卡导线,通过插装的方式将发卡导线装配到转子上,相较于手工绕线的制作方式,手工绕制的方式下转子槽受限于电磁线的直径,槽口过宽,影响电机功率;另外,采用绕线的方式制作双层转子绕组时,必然要对电磁线进行反向弯折,且反向弯折度较大,容易造成电磁线产生裂纹,人工绕制时,要控制反向弯折的力度和力的方向,效率低且工作强度大。这也是自动化绕制的难点,因为在自动化弯折时弯折的力度和力的方向很难控制,很容易在弯折时使电磁线产生裂纹,而转子绕组作为电机高速旋转的部分,发热量最高,裂纹会加剧转子绕组的使用寿命减损;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电机转子绕组,利用发卡导线形成转子绕组,而发卡导线可以直接入转子槽内,如此转子槽的槽宽不再受限于电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包括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均包括多个发卡导线,所述发卡导线呈U形状,所述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到不同的转子槽内,其特征在于,同一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的转子槽之间存在周向跨距和径向跨距,所述第一绕组罩设在所述第二绕组外,所述第一绕组的绕行方向与所述第二绕组的绕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位于径向外侧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位于径向外侧的自由端相向弯折并焊接使焊点外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的转子槽之间的周向跨距与所述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的转子槽之间的周向跨距相同,所述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的转子槽之间的径向跨距大于所述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端插入的转子槽之间的径向跨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转子绕组,其特征在于,每个发卡导线包括两个插入不同的转子槽内的元件边,位于所述转子槽外且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元件边的一端的两个自由端,以及位于所述转子槽外且连接于两个所述元件边的另一端的衔接端,所述第一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个自由端同向弯折,所述第二绕组的发卡导线的两个自由端同向弯折且与所述第一绕组的自由端的弯折方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本成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鑫特来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