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流壁混合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9861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回流壁混合筒,包括圆筒壳体和搅拌桨;所述搅拌桨设置在圆筒壳体内,且搅拌桨的搅拌路径外轮廓与圆筒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环形柱间隙;所述圆筒壳体的顶端与底端分别设置在上盖板和下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流通道;气水混合液的质点在旋转状态下受离心力的作用,优先选择流入回流通道,回流通道引导混合液改变方向,当这部分混合液冲出回流通道出口时,就带动流经此处的旋转的混合液一起重新进入桨叶区,重新受到碰撞、切割和挤压,这样就消除了气液混合的薄弱区;故回流壁混合筒所起到强化气液混合的作用显而易见。混合筒所起到强化气液混合的作用显而易见。混合筒所起到强化气液混合的作用显而易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流壁混合筒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搅拌式煤气净化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回流壁混合筒。

技术介绍

[0002]在搅拌式煤气净化装置中,通过桨叶搅动气水混合液,桨叶撞击气泡,湍流挤压水泡达到强化传质效果的目的。为了不使桨叶与筒壁碰撞,桨叶边缘与筒壁之间必须留适当的间隙,因此桨叶边缘的区间,碎泡效果就大大减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回流壁混合筒,能够解决一般的搅拌式煤气净化装置中桨叶边缘与筒壁之间的间隙影响碎泡效果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回流壁混合筒,包括圆筒壳体和搅拌桨;所述搅拌桨设置在圆筒壳体内,且搅拌桨的搅拌路径外轮廓与圆筒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环形柱间隙;所述圆筒壳体的顶端与底端分别设置在上盖板和下盖板;其创新点在于:包括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具有若干个且首尾相连设置在环形柱间隙内;回流通道以搅拌桨轴线为中心线呈环形阵列设置;所述回流通道包括回流通道外壁、回流通道内壁;所述回流通道内壁的包络面呈圆柱形;所述回流通道外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上;所述回流通道内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上,且回流通道外壁与回流通道内壁之间形成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外壁包括第一直线段、第一曲线段、第二曲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第一曲线段、第二曲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依次相连;所述第一直线段的首部连接在另一回流通道的第二直线段的尾部;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水平方向形成一夹角为α2,长度为L2;所述第一曲线段的半径为r2,圆心角为θ2;所述第二曲线段的半径为r1,第二曲线段的圆心角为θ1;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为α1,长度为L1;所述回流通道内壁包括第三直线段、第三曲线段、第四曲线段、第四直线段和第五曲线段;所述第三直线段、第三曲线段、第四曲线段、第四直线段和第五曲线段依次相连,所述第三直线段的首部与第五曲线段的尾部相连;所述第三直线段与第三曲线段衔接处切线方向形成夹角为α3,第三曲线段的半径为r4,第三曲线段的圆心角为θ4;所述第四曲线段的半径为r3,第三曲线段的圆心角为θ3;所述第四直线段的长度为L2;所述第五曲线段的半径为R2。
[0005]进一步的,所述回流通道外壁的厚度与回流通道内壁厚度均为δ1;所述上盖板的厚度与下盖板的厚度均为δ2。
[0006]进一步的,所述回流通道的整体高度为H。
[0007]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中如果不设置回流壁混合筒,在采用下压式搅拌桨的情况下,桨叶边缘
与壳体内壁之间留有适当空隙,这个区域的气水混合液被桨叶带着旋转,又因为桨叶区的气水混合液被下压,所以边缘区必然会上升,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因此边缘区的气水混合液是作一个向上的螺旋运动;这种情况下,这个区域内气泡不受碰撞、切割和挤压,因此这个区域就是一个气水混合的薄弱区;设置了回流混合筒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气水混合液的质点在旋转状态下受离心力的作用,优先选择流入回流通道,回流通道引导混合液改变方向,当这部分混合液冲出回流通道出口时,就带动流经此处的旋转的混合液一起重新进入桨叶区,重新受到碰撞、切割和挤压,这样就消除了气液混合的薄弱区;故回流壁混合筒所起到强化气液混合的作用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000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0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回流壁混合筒侧剖图。
[001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回流壁混合筒俯视图。
[0011]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回流壁混合筒回流通道外壁组成的单元图。
[0012]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回流壁混合筒回流通道内壁组成的单元图。
实施方式
[0013]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1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回流壁混合筒,包括圆筒壳体1和搅拌桨2;搅拌桨2设置在圆筒壳体1内,且搅拌桨2的搅拌路径外轮廓与圆筒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环形柱间隙;圆筒壳体1的顶端与底端分别设置在上盖板11和下盖板12;包括回流通道3。
[0016]回流通道3具有若干个且首尾相连设置在环形柱间隙内;回流通道以搅拌桨2轴线为中心线呈环形阵列设置。
[0017]回流通道3包括回流通道外壁4、回流通道内壁5;回流通道内壁5的包络面呈圆柱形;回流通道外壁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盖板11和下盖板12上;回流通道内壁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盖板11和下盖板12上,且回流通道外壁4与回流通道内壁5之间形成回流通道。
[0018]回流通道外壁4包括第一直线段41、第一曲线段42、第二曲线段43和第二直线段44;第一直线段41、第一曲线段42、第二曲线段43和第二直线段44依次相连;第一直线段41的首部连接在另一回流通道的第二直线段的尾部;第一直线段41与水平方向形成一夹角为α2,长度为L2;第一曲线段42的半径为r2,圆心角为θ2;第二曲线段43的半径为r1,第二曲线段43的圆心角为θ1;第二直线段44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为α1,长度为L1。
[0019]回流通道内壁5包括第三直线段51、第三曲线段52、第四曲线段53、第四直线段54
和第五曲线段55;第三直线段51、第三曲线段52、第四曲线段53、第四直线段54和第五曲线段55依次相连,第三直线段51的首部与第五曲线段55的尾部相连;第三直线段51与第三曲线段52衔接处切线方向形成夹角为α3,第三曲线段52的半径为r4,第三曲线段52的圆心角为θ4;第四曲线段53的半径为r3,第三曲线段52的圆心角为θ3;第四直线段54的长度为L2;第五曲线段55的半径为R2。
[0020]回流通道外壁4的厚度与回流通道内壁5厚度均为δ1;上盖板11的厚度与下盖板12的厚度均为δ2;回流通道3的整体高度为H。
[0021]回流通道内壁和回流通道外壁的几何形状是根据具情况而设计的,其参数δ1、 δ2、 α1、α2、α3、θ1、θ2、θ3、θ
4 、H要根据处理能力的大小和所处理的粗煤气含杂质情况进行计算和试验最终确定这些参数。回流通道的数量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增加或减少。
[0022]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气水混合液的质点在旋转状态下受离心力的作用,优先选择流入回流通道,回流通道引导混合液改变方向,当这部分混合液冲出回流通道出口时,就带动流经此处的旋转的混合液一起重新进入桨叶区,重新受到碰撞、切割和挤压,这样就消除了气液混合的薄弱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流壁混合筒,包括圆筒壳体和搅拌桨;所述搅拌桨设置在圆筒壳体内,且搅拌桨的搅拌路径外轮廓与圆筒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环形柱间隙;所述圆筒壳体的顶端与底端分别设置在上盖板和下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具有若干个且首尾相连设置在环形柱间隙内;回流通道以搅拌桨轴线为中心线呈环形阵列设置;所述回流通道包括回流通道外壁、回流通道内壁;所述回流通道内壁的包络面呈圆柱形;所述回流通道外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上;所述回流通道内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上,且回流通道外壁与回流通道内壁之间形成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外壁包括第一直线段、第一曲线段、第二曲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第一曲线段、第二曲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依次相连;所述第一直线段的首部连接在另一回流通道的第二直线段的尾部;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水平方向形成一夹角为α2,长度为L2;所述第一曲线段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永大化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