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9252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包括: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其包括旋转座;中置控制器盒,所述前三角主梁架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固定连接,所述后三角主梁架通过所述旋转座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且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在控制器盒上相对布置;中管,所述中管位于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之间,且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盒固定连接;双避震器构件,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安装在所述中管、后三角主梁架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双避震器能够将与不平整路面冲击的能量吸收、抑制,得以提高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适度。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助力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技术介绍

[0002]电动助力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小型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把、闸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交通工具。
[0003]电动助力车投入使用时,在车架的三角主梁架遇到不平整路面(凹坑等)造成车架颠簸时,继而引起骑行者的不适。因此,为了提高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吸收、抑制与不平整路面冲击能量的车架,提高骑行者骑行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能够提高骑行舒适度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包括:
[0006]前三角主梁架;
[0007]后三角主梁架,其包括旋转座;
[0008]中置控制器盒,所述前三角主梁架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固定连接,所述后三角主梁架通过所述旋转座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且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在控制器盒上相对布置;
[0009]中管,所述中管位于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之间,且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盒固定连接;
[0010]双避震器构件,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安装在所述中管、后三角主梁架之间。
[0011]可选地,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包括车头管、补强盒和主梁架;
[0012]所述车头管借助所述补强盒与所述主梁架固定连接,所述补强盒一端的形状与所述车头管外周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的形状与所述主梁架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所述主梁架倾斜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并与所述中管呈夹角布置。
[0013]可选地,所述主梁架包括两组相对布置的侧框架,两组所述侧框架之间具有能容纳电池的距离,且两组所述侧框架的一端均与所述补强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固定连接;以及
[0014]设于两组侧框架之间的电池前底座、补强板、电池后底座,且三者均与两组所述侧框架固定连接,并用于承托电池。
[0015]可选地,各所述侧框架均包括上管和下管;以及
[0016]设于所述上管、下管之间的侧管,且所述侧管均与所述上管、下管固定连接。
[0017]可选地,所述后三角主梁架还包括转轴连接板、平立叉、后叉片、平叉桥管、立叉连接管、立叉桥管、平立叉加强管;
[0018]所述旋转座固定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并位于所述中管一侧,在所述旋转座的相对侧端均活动安装有一所述转轴连接板,各所述转轴连接板沿所述中置控制器盒的后方延展,在各所述转轴连接板远离所述中置控制器盒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平立叉,多组所述平立叉平行且相对布置,在各所述平立叉远离所述转轴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后叉片,且多组所述平立叉之间固定安装有一所述平叉桥管,所述平叉桥管更靠近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在各所述后叉片上固定安装有一所述立叉连接管,各所述立叉连接管朝向所述中管方向倾斜,且与所述平立叉呈夹角布置,多组所述立叉连接管之间固定安装有所述立叉桥管,所述平立叉桥管固定安装在所述平叉桥管、立叉桥管之间;
[0019]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安装在所述中管、立叉桥管之间。
[0020]可选地,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中管、立叉桥管上的避震取付座,所述避震取付座在所述固定座、立叉桥管均布置有两组。
[0021]可选地,所述双避震器构件还包括避震器,所述避震器为两组,所述避震器的一端与所述中管上的所述避震取付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立叉桥管上的所述避震取付座固定连接。
[0022]可选地,所述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还包括前补强盒,所述前补强盒设于所述主梁架与所述中管之间的连接处,并与二者互相固定连接。
[0023]可选地,所述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还包括后补强件,所述后补强件设于所述旋转座与中管之间,并与二者互相固定连接。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5]设置双避震器构件能够将与不平整路面冲击的能量吸收、抑制,得以提高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
[0026]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图1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9]图3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另一示意图。
[0030]图中:1、前三角主梁架;1A、车头管;1B、补强盒;1C、主梁架;C1、侧框架;C11、上管;C12、下管;C13、侧管;C2、电池前底座;C3、补强板;C4、电池后底座;2、后三角主梁架;2A、旋转座;2B、转轴连接板;2C、平立叉;2D、后叉片;2E、平叉桥管;2F、立叉连接管;2G、立叉桥管;2H、平立叉加强管;3、中置控制器盒;4、中管;5、双避震器构件;5B、避震取付座;5C、避震器;6、前补强盒;7、后补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32]参照图1

3所示,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包括:
[0033]前三角主梁架1;
[0034]后三角主梁架2,其包括旋转座2A;
[0035]中置控制器盒3,所述前三角主梁架1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3固定连接,所述后三角主梁架2通过所述旋转座2A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3上,且所述前三角主梁架1、后三角主梁架2在控制器盒上相对布置;
[0036]中管4,所述中管4位于所述前三角主梁架1、后三角主梁架2之间,且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盒固定连接;
[0037]双避震器构件5,所述双避震器构件5安装在所述中管4、后三角主梁架2之间。
[0038]本技术提供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安装在后三角主梁架2上的后车轮(图未示出)遇到不平整的路面时,后车轮将与路面冲击所带来的能量传导给双避震器构件5吸收、抑制,以避免后车轮与不平整路面冲击所带来的能量传导给骑行者而引起的不适感。因此,设置双避震器构件5能够将与不平整路面冲击的能量吸收、抑制,得以提高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且双避震器构件5起到缓冲、平衡、增大强度的效果。
[0039]进一步地,所述前三角主梁架1包括车头管1A、补强盒1B和主梁架1C;
[0040]所述车头管1A借助所述补强盒1B与所述主梁架1C固定连接,所述补强盒1B一端的形状与所述车头管1A外周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的形状与所述主梁架1C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所述主梁架1C倾斜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3上,并与所述中管4呈夹角布置。
[0041]具体的,设置补强盒1B能够便于让车头管1A与主梁架1C连接,提高该车架的装配牢固性,得以增强该车架的连接强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其包括旋转座;中置控制器盒,所述前三角主梁架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固定连接,所述后三角主梁架通过所述旋转座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且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在控制器盒上相对布置;中管,所述中管位于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后三角主梁架之间,且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盒固定连接;双避震器构件,所述双避震器构件安装在所述中管、后三角主梁架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三角主梁架包括车头管、补强盒和主梁架;所述车头管借助所述补强盒与所述主梁架固定连接,所述补强盒一端的形状与所述车头管外周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的形状与所述主梁架适配并与之固定连接,所述主梁架倾斜安装在所述中置控制器盒上,并与所述中管呈夹角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架包括两组相对布置的侧框架,两组所述侧框架之间具有能容纳电池的距离,且两组所述侧框架的一端均与所述补强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置控制器盒固定连接;以及设于两组侧框架之间的电池前底座、补强板、电池后底座,且三者均与两组所述侧框架固定连接,并用于承托电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侧框架均包括上管和下管;以及设于所述上管、下管之间的侧管,且所述侧管均与所述上管、下管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车的双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三角主梁架还包括转轴连接板、平立叉、后叉片、平叉桥管、立叉连接管、立叉桥管、平立叉加强管;所述旋转座固定安装在所述中置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盛辉
申请(专利权)人:清远市征达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