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8493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集水坑施工;S2:引水管埋设;在集水坑侧边开挖集水坑至盲沟的第一引水槽及地勘孔至集水坑第二引水槽,并在第一引水槽中埋设第一引水管,第二引水槽中埋设第二引水管;S3:集水坑砌筑;在集水坑周向进行混凝土砌筑,其中,引水管砌筑在混凝土中,砌筑完成后向集水坑中进行碎石填充;S4:碎石填充;S5:防护层铺设;S6:在防护层上方铺设筏板后进行上部主体结构建设;S7:降水井及引水管封堵。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不但可以节省人力财力物力,还可以保证不同施工任务的正常进行,不需等到降水井及地勘孔封堵施工,而且封堵施工简单可靠。单可靠。单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疏排水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时代的进步,房建工程施工环境越来越多、越开越复杂,许多基坑开挖后需要进行降水工作,针对局部降水强度不足及前期地基勘察过程中所产生的地勘孔出水情况,施工现场常常加设多个降水井,而在一些降水井的布置位置,又同时需要进行其他项目的施工作业,有时就不得不等到降水工作完成,对降水井完成封堵后,才能进入其他项目的施工,造成不同施工任务在施工时间上的冲突,极大影响了工地的整体施工进度,而且在后期降水井及地勘孔的封堵施工中多为直接采用高压旋喷封堵的方法,又要花费较大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不但可以节省人力财力物力,还可以保证不同施工任务交叉作业的正常进行,不需等到降水井及地勘孔封堵施工,而且封堵施工简单可靠。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5]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S1:集水坑施工;以降水井为中心开挖集水坑,所述集水坑顶标高低于垫层底标高;
[0007]S2:引水管埋设;在集水坑侧边开挖集水坑至盲沟的第一引水槽及地勘孔至集水坑第二引水槽,并在第一引水槽中埋设第一引水管,第二引水槽中埋设第二引水管;
[0008]S3:集水坑砌筑;在集水坑周向及底部进行混凝土砌筑,其中,第一引水管及第二引水管砌筑在集水坑的墙壁中,并与集水坑连通;
[0009]S4:碎石填充;待到砌筑墙完成固化后,向集水坑及地勘孔中进行碎石填充;
[0010]S5:防护层铺设;地勘孔、集水坑、第一引水槽及第而引水槽上方铺设防护层,所述防护层从下到上依次铺设防水垫层及保护层;
[0011]S6:上部主体结构施工;在防护层上方铺设筏板,第一引水管及第二引水管埋于筏板下方;
[0012]S7:降水井、地勘孔及引水管封堵;待降水井完成作业,需要降水井进行封堵时,将橡胶管接入第一引水管,使用注浆机将速凝砼注入封堵。
[0013]上述方法中,开挖集水坑及引水槽时,集水坑及引水槽的顶标高低于垫层底标高,使得整个作业过程位于垫层以下,在铺设筏板后,原有的降水井及地勘孔上方呈现出平坦的施工状态,可进行其他上部主体结构施工,不影响交叉作业;所述降水井及地勘孔填充碎石,碎石与碎石之间的间隙,不但不影响其正常的透水排水功能,还能对降水井及地勘孔的管壁结构起到支撑加强的效果,一举多得,甚至在引水槽中也可进行碎石填充;所述集水坑
及引水槽上方从下到上依次铺设防水垫层及保护层,可有效防止渗水,且可很好的对引水管及集水坑进行保护;第一引水管的出水口管口可设置法兰,在后续的封堵作业时,将用于注浆的橡胶管直接连接接口上,对第一引水管、降水井、地勘孔及集水坑进行浇筑,浇筑的速凝砼可透过碎石之间的间隙及引水管进入降水井、地勘孔及集水坑中,当注浆压力明显增大时,停止注砼,施工简单、可靠。
[0014]优选地,所述碎石的粒径在1~3cm之间;在保证足够的透水排水性同时,增强降水井及地勘孔中的碎石之间的密实程度,以提高碎石对对降水井及地勘孔的管壁结构起到支撑加强的效果。
[0015]优选地,所述防水垫层为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其中,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是以合成橡胶、沥青及增粘剂为基料,以聚酯膜、聚乙烯膜、铝箔或涂硅隔离膜为上表面材料,下表面覆以涂硅隔离膜为防粘层而制成的防水卷材,能自行愈合较小的穿刺破损,在遭遇穿刺或硬物嵌入时,会自动与这些物体合为一体,保持良好的防水性能,且具有优异的对基层的粘接力,施工方便,不须加热烤至熔化,只须撕去隔离层,即可牢固地粘结在基层上;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具有绿色、环保、安全的优点,施工过程中无需溶剂和燃料,避免了环境污染的消防隐患,节约了能源。
[0016]优选地,所述保护层为C20细石混凝土;相较于其他混凝土,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具有很好的密封性。
[0017]优选地,所述降水井的顶部及第一引水管处在集水坑中的一端设有钢丝网;具体采用12目钢丝网,可对混凝土进行塑形,防止碎石穿过。
[0018]优选地,所述降水井管与集水坑底部齐平;方便后续对降水井封堵过程中,速凝砼更快的进入降水井。
[0019]优选地,所述集水坑至盲沟的第一引水管采用钢管;对于排水量大的降水井而言,采用大管径的钢管,可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同时,保证后期掩埋后该处地基的硬实度。
[0020]优选地,所述地勘孔至集水坑的第二引水管采用橡胶管;对于排水量不大的地勘孔而言,采用小管径的橡胶管,可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同时,减小地基的开挖面积,方便后期的修复处理。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方法中开挖集水坑及引水槽时,集水坑及引水槽的顶标高低于垫层底标高,使得整个作业过程位于垫层以下,在铺设筏板后,原有的降水井及地勘孔上方呈现出平坦的施工状态,完全不影响后续上部主体结构施工;2、将参与浇筑施工的碎石提前预埋至集水坑、降水井及地勘孔中,不但不影响其正常的透水排水功能,还能对降水井及地勘孔的管壁结构起到支撑加强的效果;3、采用速凝砼对降水井、引水管及集水坑进行封堵,即可满足封闭此部分降水井的要求,施工简单快捷,且施工花费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实施例一中所述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中涉及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实施例一中所述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中涉及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实施例一中所述集水坑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图中:1、降水井;2、地勘孔;3、第一引水管;4、第二引水管;5、集水坑;6、碎石;7、盲沟;8、防水垫层;9、保护层;10、筏板;11、钢丝网;12、盲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发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0027]实施例一
[0028]如图1~3所示,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9]S1:集水坑施工;以降水井1为中心开挖集水坑5,所述集水坑5顶标高低于垫层底标高;
[0030]S2:引水管埋设;在集水坑5侧边开挖集水坑5至盲沟7的第一引水槽及地勘孔2至集水坑5第二引水槽,并在第一引水槽中埋设第一引水管3,第二引水槽中埋设第二引水管4;
[0031]S3:集水坑砌筑;在集水坑5周向及底部进行混凝土砌筑,其中,第一引水管3及第二引水管4砌筑在集水坑的墙壁中,并与集水坑连通;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集水坑施工;以降水井为中心开挖集水坑,所述集水坑顶标高低于垫层底标高;S2:引水管埋设;在集水坑侧边开挖集水坑至盲沟的第一引水槽及地勘孔至集水坑第二引水槽,并在第一引水槽中埋设第一引水管,第二引水槽中埋设第二引水管;S3:集水坑砌筑;在集水坑周向及底部进行混凝土砌筑,其中,第一引水管及第二引水管砌筑在集水坑的墙壁中,并与集水坑连通;S4:碎石填充;待到砌筑墙完成固化后,向集水坑及地勘孔中进行碎石填充;S5:防护层铺设;地勘孔、集水坑、第一引水槽及第而引水槽上方铺设防护层,所述防护层从下到上依次铺设防水垫层及保护层;S6:上部主体结构施工;在防护层上方铺设筏板后,第一引水管及第二引水管埋于筏板下方;S7:降水井、地勘孔及引水管封堵;待降水井完成作业,需要降水井进行封堵时,将橡胶管接入第一引水管,使用注浆机将速凝砼注入封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水井及地勘孔疏排及封堵施工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李铉诚刘超王惠朝戴超吴荣张仁强余洁龙叶天白文学商仕强张雄何孔昇詹国强鲁树铭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机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