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增强聚酯胎基、及防水卷材和防水工程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817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纤维增强聚酯胎基、及防水卷材和防水工程复合结构。所述聚酯胎基中包含延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的纤维增强带,所述纤维增强带融合在所述聚酯胎基中。所述防水卷材,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上表面隔离层、上表面改性沥青层、中间增强层、下面表面改性沥青层、下表面隔离层。其中,纤维增强带优先采用沿长度方向、等间隔的排布方式,节约生产成本,将防水卷材尺寸变化率由≤0.7%提升到≤0.5%,提高尺寸的稳定性,有效保证了防水卷材在任何复杂条件下都不会出现短边搭接部位发生明显位移导致出现渗漏的现象,解决了复杂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产生的搭接边收缩问题。变化条件下产生的搭接边收缩问题。变化条件下产生的搭接边收缩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维增强聚酯胎基、及防水卷材和防水工程复合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防水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纤维增强聚酯胎基、及防水卷材和防水工程复合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防水卷材主要是用于建筑墙体、屋面、以及隧道、公路、垃圾填埋场等处,起到抵御外界雨水、地下水渗漏的一种可卷曲成卷状的柔性建材产品,作为工程基础与建筑物之间无渗漏连接,是整个工程防水的第一道屏障,对整个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0003]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由上表面聚乙烯(PE)膜或矿物粒料或细砂、改性沥青层、中间增强层、改性沥青层和下表面PE膜五层结构组成,根据国家标准GB 18242

2008要求,PY类是指以聚酯布为胎基制成的防水卷材,I型、II型是材料标准中的两种材料类型防水卷材,物理性能指标尺寸变化率≤0.7%,此指标的设定旨在缩小防水卷材的尺寸变化程度,避免因较大幅度的尺寸变化而带来的短边搭接边错位引起的漏水现象,使得防水效果更加突出。目前,热熔类卷材使用的基层条件复杂,环境温度变化差异较大,并且卷材纵向受应力的影响,导致卷材短边搭接存在异常。因此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存在应力的问题,延长度方向尺寸变化率最容易出现异常,导致卷材搭接发生位移问题,产生渗漏等不利影响。
[0004]CN215211592U公开了一种抗拉伸的防水卷材,所述防水卷材包括聚酯胎基布、上改性沥青防水层、下改性沥青防水层、粘接层、韧性层、抗拉层、横向加强筋、纵向加强筋,所述聚酯胎基布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上改性沥青防水层以及下改性沥青防水层,下改性沥青防水层下侧粘接有粘接层;上改性沥青防水层上侧设置有韧性层,韧性层上侧设置有抗拉层,抗拉层由聚乙烯材料构成,抗拉层上表面均匀设置有圆弧形的横向加强筋以及纵向加强筋,横向加强筋以及纵向加强筋相互交错形成网格状,横向加强筋以及纵向加强筋内均设置有橡胶条,其中,所述韧性层的材料为尼龙纤维编织层,横向加强筋以及纵向加强筋内均设置有橡胶条。此专利虽公开了利用纤维和加强筋可以增强防水卷材的抗拉伸性能,但该技术中卷材层数较多,加强筋与聚酯胎基处于不同层,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分层的问题,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加强筋与其他层由于拉伸性能不同,仍然容易分离,使得卷材使用寿命受影响。
[0005]CN202073244U公开了一种PVC防水卷材,包括PVC层和加筋材料,加筋材料为网状结构的聚酯纤维织物,位于2个PVC层之间;PVC层与加筋材料通过特殊的挤出涂布法工艺结合为一体结构。该技术PVC防水卷材加工过程无污染,属于环保型产品。但是此专利在说明书第0015段公开了铺贴PVC防水卷材时,特殊部位应做附加层。也就是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施工时还要额外再注意特殊部位的施工条件,会额外造成人为误差,导致最终的防水效果,热收缩率等性能的降低。
[0006]CN216890762U公开了一种聚氯乙烯PVC高分子防水卷材,包括防水卷材本体,所述的防水卷材本体为分层结构,防水卷材本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防水卷材本体设有高分子纳米层、防老化层、PVC防水层、复合胎基层、增强层、粘结层,且所述增强层两侧相邻
的均为复合胎基层,所述的增强层为纤维编织层,所述粘结层的下表面上设置有PE膜隔膜层。此专利虽公开了可用纤维和复合胎基降低防水卷材的尺寸变化率,但仍然是纤维编织层独立于聚酯胎基层存在,仍然无法解决各层之间由于拉伸性能不同造成的使用过程中的层与层的分离,而且此防水卷材的结构层数多,制造成本高,生产工艺也较为复杂。
[0007]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提供一种能够具有与聚酯胎基更加紧密融合的增强层,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纤维增强聚酯胎基,所述聚酯胎基中包含延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的纤维增强带,所述纤维增强带融合在所述聚酯胎基中。
[0009]进一步地,所述纤维增强带的线密度为70

80特克斯(Tex)。
[0010]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纤维增强带的间距为8

12mm。
[0011]进一步地,所述纤维增强带中的纤维为玻璃纤维。
[0012]进一步地,所述纤维增强带的克重为170

280g/kg,厚度为1.05

1.20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纤维增强聚酯胎基采用热粘合工艺制作而成。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含前述纤维增强聚酯胎基的防水卷材,所述防水卷材,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上表面隔离层、上表面改性沥青层、中间增强层、下面表面改性沥青层、下表面隔离层,其中,所述中间增强层为纤维增强聚酯胎基,用于增强防水卷材尺寸的稳定性。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上表面隔离层为聚乙烯(PE)膜层、矿物颗粒层、细砂层中的一种。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上表面改性沥青层或下表面改性沥青层为高聚物改性沥青。
[0017]进一步地,所述下表面改性沥青层厚度为1.0

1.2mm。
[0018]进一步地,所述下表面隔离层为聚乙烯(PE)膜层,厚度为0.008

0.012mm。
[0019]进一步地,所述PE膜层上设有与所述纤维增强带同向排列的线条,用于方便施工过程中明确卷材的铺设方向。
[0020]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卷材的厚度为3mm或4mm或5mm。
[0021]一种包含前述防水卷材的防水工程复合结构,自上而下包括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基层,所述基层优选为混凝土层。所述防水工程复合结构,是先将所述防水涂料喷涂或刮涂在所述基层上,再将所述防水卷材铺贴在所述防水涂料上,压实压紧。
[0022]基于实际使用情况,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纤维增强聚酯胎基内再增加延宽度方向的纤维增强带或延任意角度的纤维增强带,用于适用实际防水卷材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增强防水卷材尺寸的稳定性。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4]1、本技术的中间增强层由纤维增强带和聚酯胎基结合热粘合工艺将纤维增强带融合在聚酯胎基中,进而制得的防水卷材与传统防水卷材相比,提高防水卷材强度的同时孔隙率和预浸效果均得到有效提高,且适应性更广。
[0025]2、本技术的中间增强层内的纤维增强带优先采用沿长度方向、等间隔的排布方式,节约生产成本,将防水卷材的尺寸变化率由≤0.7%提升到≤0.5%,提高防水卷材尺寸的稳定性,有效保证了防水卷材在任何复杂条件下都不会出现短边搭接部位发生明显位
移导致出现渗漏的现象,解决了复杂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产生的搭接边收缩问题。
[0026]3、本技术选用的PE膜层具有优异的易熔性和抗老化性,还设有与中间增强层内纤维同向排列的白色直线条纹,突出产品特征,增加设计美感,提升了施工准确性和便利性,减少施工偏差,降低渗漏风险,提升了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增强聚酯胎基,其特征在于,聚酯胎基中包含延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的纤维增强带,所述纤维增强带融合在所述聚酯胎基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聚酯胎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增强带的线密度为70

80Tex。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增强聚酯胎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纤维增强带的间距为8

12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纤维增强聚酯胎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增强带中的纤维为玻璃纤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聚酯胎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增强带的克重为170

280g/kg,厚度为1.05

1.20mm。6.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纤维增强聚酯胎基的防水卷材(6),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卷材(6),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上表面隔离层(1)、上表面改性沥青层(2)、中间增强层(3)、下面表面改性沥青层(4)、下表面隔离层(5),其中,所述中间增强层(3)为所述纤维增强聚酯胎基,用于增强防水卷材(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珊魁刘金景罗伟新陈晓文李传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