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7888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变电站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主体,所述变电站主体上设有柜门,所述柜门上开设有散热孔,所述变电站主体的底部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括固定连接的底板一和底板二,所述底板二的四侧与变电站主体的四侧平齐。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膨胀的气囊防止物品直接撞击变电站主体的情况出现,通过气囊的缓冲,能够降低撞击力,对变电站主体以及内部元器件起到较佳的保护作用;在发生洪涝时,气囊受到洪水浮力将推动框架二和柔性密封条上移,当柔性密封条处在散热孔的上方时,能够防止洪水通过散热孔进入到变电站主体内,对变电站主体内电气元件起到较佳的保护。护。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电站设备
,尤其涉及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

技术介绍

[0002]箱式变电站,又叫预装式变电所或预装式变电站,是一种高压开关设备、配电变压器和低压配电装置,如专利号为CN106992452A便公开了一种一二次设备融合的变电站,而预装式变电站对加快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土地占用和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0003]目前,很多的箱式变电站是设在固定平台上部,并且采用与平台之间固定连接,而很多的地方的内涝排水管道和排水设备老化或是不健全,因此很多的时候特别是在夏季的时候,出现了大暴雨时城市内部的积水严重,出现了内涝的现象,当内涝出现时,经常会将变电站进行淹没或是进水,因此不管是淹没变电站还是内涝的水进入到变电站内部,并且跟随洪水漂流的漂流物撞击在变电站上,都会给变电站造成损坏,为此,提出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主体,所述变电站主体上设有柜门,所述柜门上开设有散热孔,所述变电站主体的底部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括固定连接的底板一和底板二,所述底板二的四侧与变电站主体的四侧平齐,所述底板一的顶部安装有可对变电站主体进行保护以及防止雨水通过散热孔进入变电站主体内部的防护组件,所述变电站主体的两侧与变电站主体之间均连接有两个导向限位组件。
[0006]优选的,所述防护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一顶部的框架一以及固定套设在底板二外部的方框一,所述方框一的外侧滑动套设有方框二,所述方框二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框架二。
[0007]优选的,所述框架二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气囊,所述气囊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底部与框架一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框架二上贯穿固定安装有气门塞,所述气门塞贯穿气囊的顶部并与气囊密封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框架二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柔性密封条,所述柔性密封条的内侧与变电站主体的外侧滑动连接,所述柔性密封条的顶部开设有斜坡。
[0009]优选的,所述柔性密封条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水袋,所述水袋的内侧与变电站主体的外侧滑动连接,所述斜坡上开设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底部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倾斜设置的流道一,所述柔性密封条上开设有与多个流道一相连通的多个流道二,所述水袋的顶部开设有多个进水孔,多个进水孔分别与对应流道二相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导向限位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框架二顶部的螺杆,所述螺杆的顶端
螺纹套设有螺母,所述螺杆的外侧滑动套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变电站主体外侧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安装座的底部安装有限位机构,所述螺杆的外侧固定套设有环形块。
[0011]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安装座底部的两个支座,两个支座之间固定安装有两个导杆,两个支座之间设有两个夹块,两个导杆贯穿两个夹块并与两个夹块滑动连接,所述导杆上滑动套设有两个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支座以及夹块固定连接,两个夹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半圆孔。
[0012]优选的,所述半圆孔的顶部和底部边缘均开设有弧形坡,所述环形块的外侧固定套设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导向环。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专利技术通过膨胀的气囊防止物品直接撞击变电站主体的情况出现,通过气囊的缓冲,能够降低撞击力,对变电站主体以及内部元器件起到较佳的保护作用;
[0015]2、在发生洪涝时,气囊受到洪水浮力将推动框架二和柔性密封条上移,当柔性密封条处在散热孔的上方时,能够防止洪水通过散热孔进入到变电站主体内,对变电站主体内电气元件起到较佳的保护;
[0016]3、在洪涝退去之后,水袋内蓄积的雨水将通过倾斜的流道一喷出而射在变电站主体的外侧,通过喷射出的雨水对洪涝时附在变电站主体外部的淤泥进行清除,对洪涝之后的变电站主体起到的清洁。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中支撑座、防护组件以及四个导向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的侧剖图;
[0020]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中洪涝时状态示意图;
[0023]图7为图6的侧剖图;
[0024]图8为图7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中未发生洪涝时状态示意图。
[0026]图中:1、变电站主体;11、柜门;12、散热孔;2、支撑座;21、底板一;22、底板二;3、防护组件;31、框架一;32、方框一;33、方框二;34、框架二;35、气囊;36、波纹管;37、水袋;371、进水孔;38、气门塞;39、柔性密封条;391、斜坡;392、蓄水槽;393、流道一;394、流道二;4、导向限位组件;41、螺杆;42、螺母;43、安装座;44、限位机构;441、支座;442、导杆;443、夹块;444、弹簧;445、半圆孔;446、弧形坡;45、环形块;451、导向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
范围。
[0028]请参照图1

图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主体1,变电站主体1上设有柜门11,柜门11上开设有散热孔12,变电站主体1的底部设有支撑座2,支撑座2包括固定连接的底板一21和底板二22,底板二22的四侧与变电站主体1的四侧平齐,底板一21的顶部安装有可对变电站主体1进行保护以及防止雨水通过散热孔12进入变电站主体1内部的防护组件3,变电站主体1的两侧与变电站主体1之间均连接有两个导向限位组件4。
[0029]进一步的,变电站主体1上各部件之间均采用密封件或密封件进行密封,当柜门11关闭时,之后散热孔12使变电站主体1内外的空气进行交互流通。
[0030]防护组件3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一21顶部的框架一31以及固定套设在底板二22外部的方框一32,方框一32的外侧滑动套设有方框二33,方框二3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框架二34。
[0031]框架二3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气囊35,气囊35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波纹管36,波纹管36的底部与框架一31的顶部固定连接,框架二34上贯穿固定安装有气门塞38,气门塞38贯穿气囊35的顶部并与气囊35密封固定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站主体(1)上设有柜门(11),所述柜门(11)上开设有散热孔(12),所述变电站主体(1)的底部设有支撑座(2),所述支撑座(2)包括固定连接的底板一(21)和底板二(22),所述底板二(22)的四侧与变电站主体(1)的四侧平齐,所述底板一(21)的顶部安装有可对变电站主体(1)进行保护以及防止雨水通过散热孔(12)进入变电站主体(1)内部的防护组件(3),所述变电站主体(1)的两侧与变电站主体(1)之间均连接有两个导向限位组件(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组件(3)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一(21)顶部的框架一(31)以及固定套设在底板二(22)外部的方框一(32),所述方框一(32)的外侧滑动套设有方框二(33),所述方框二(3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框架二(3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二(3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气囊(35),所述气囊(35)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波纹管(36),所述波纹管(36)的底部与框架一(3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框架二(34)上贯穿固定安装有气门塞(38),所述气门塞(38)贯穿气囊(35)的顶部并与气囊(35)密封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二(3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柔性密封条(39),所述柔性密封条(39)的内侧与变电站主体(1)的外侧滑动连接,所述柔性密封条(39)的顶部开设有斜坡(39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二次融合预装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密封条(39)的底部固定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益平任玉兵付永燕郑意张轩
申请(专利权)人:正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