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778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包括手柄及与手柄前端固定连接的梭形导丝环,所述梭形导丝环的长径与手柄方向一致,所述梭形导丝环由导丝弯折形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科学合理,适用于泪道阻塞、泪道狭窄、泪小管断裂、泪小点膜闭等需要泪道置管的手术在植入泪道引流管的过程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的下端,圈套器根据鼻泪管在下鼻道开口的位置及临床实践中探索出的特定的操作过程设计,适用于在不可视的情况下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的下端,其避免了对鼻黏膜的损伤,降低的鼻黏膜出血的可能性,操作简单,易掌握,不需要鼻内窥镜系统的支持,制造成本低,临床使用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临床使用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临床使用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涉及泪道引流管的捞取用手术器械,特别涉及一种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

技术介绍

[0002]泪道疾病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泪道阻塞、泪道狭窄、泪小管断裂、泪小点膜闭等。临床以泪溢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视觉质量下降及伴眼部脓性分泌物,溢泪对面部的浸渍及拭泪不当造成的下睑外翻影响仪容,给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这些疾病往往需要手术后泪道置入泪道引流管。
[0003]在传统的泪道置管手术中,一般采用将泪道引流管两端探针分别插入上下泪点探入鼻泪管位于下鼻道的开口处,用不锈钢牵引钩将探针取出鼻腔之外。由于泪道引流管下端位于鼻泪管的下鼻道开口处,术中直视下是看不到鼻泪管的开口的,所以眼科大夫往往根据经验和手感在不可视的情况下用不锈钢牵引钩从鼻腔内勾取泪道引流管的下端并将其引导出鼻腔外,操作过程中存在如下缺点与不足:
[0004]1、此操作有时会勾到鼻黏膜,损伤鼻黏膜,引起鼻出血,尤其对于手术经验少的医生,此步骤手术学习时间长,手术操作时间长,操作过程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0005]2、勾取过程患者往往疼痛比较明显,还存在鼻黏膜大出血的安全隐患;
[0006]3、如果想在直视下操作此步骤,需要鼻内窥镜系统的支持,鼻内窥镜系统价格昂贵,成本高,对于基层医院缺乏相关医疗设备,很难普及,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也限制了其使用。
[0007]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安全性高、基本无创、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无严重并发症、减轻患者术中痛苦、无需昂贵设备、制造成本低、效果良好、学习周期短的泪道引流管鼻腔端取出装置。
[0008]通过对公开专利文献的检索,并未发现与本专利申请相同的公开专利文献。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使泪道引流管下端从鼻腔取出的操作过程安全性高,基本无创,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术中痛苦小,术者学习周期短易掌握。同时该圈套器不需要昂贵设备配套使用且制造成本低。
[0010]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1]一种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及与手柄前端固定连接的梭形导丝环,所述梭形导丝环的长径与手柄方向一致,所述梭形导丝环由导丝弯折形成。
[0012]而且,所述梭形导丝环的外部包绕有柔性透明套管,所述有柔性透明套管的前端为圆弧形。
[0013]而且,所述柔性透明套管上设置有刻度线。
[0014]而且,所述柔性透明套管上距离所述梭形导丝环顶部5cm处设置有刻度加强线。
[0015]而且,所述手柄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0016]而且,所述手柄的后端设置有圆形固定端。
[0017]而且,所述梭形导丝环的长径为7cm,横径可根据患者鼻腔情况调节。
[0018]而且,所述导丝的直径为0.35mm。
[0019]而且,所述柔性透明套管的外径为1mm。
[0020]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0021]1、本技术的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从鼻腔捞取一次性使用泪道引流管(YLG

1A型)的下端,圈套器设计构造及柔性透明套管避免了对鼻黏膜的损伤,降低的鼻黏膜出血的可能性,圈套器的梭形设计,使其探入鼻腔更顺畅,临床使用效果明显。
[0022]2、本技术的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减少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0023]3、本技术的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柔性透明套管上设置有刻度线,使探入鼻腔深度可视化,有利于临床医生推断圈套器探入鼻腔的深度是否到达鼻泪管在下鼻道开口的位置,使探入深度的可视性和量化更有助于准确从鼻泪管下鼻道开口捞取泪道引流管。
[0024]4、本技术的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梭形导丝环的长径为7cm,横径可根据不同患者鼻腔情况进行调节,临床上更容易操作,降低了年轻医生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减少鼻黏膜的损伤,减少患者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的不适感。
[0025]5、本技术的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减少患者在鼻腔内套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不适感,减少患者痛苦。
[0026]6、本技术的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不用鼻内窥镜的辅助也能安全取出泪道引流管的下端,降低了手术成本,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临床成本,便于临床应用与推广。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
刻度线、2

柔性透明套管、3

刻度加强线、4

梭形导丝环、5

手柄、6

圆形固定端、7

导丝、8

防滑纹。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2]一种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其创新在于:包括手柄5及与手柄5前端固定连接的梭形导丝环4,所述梭形导丝环4的长径与手柄5方向一致,所
述梭形导丝环4由导丝7弯折形成,导丝7的直径为0.35mm。
[0033]从鼻腔捞取一次性使用泪道引流管(YLG

1A型)的下端,圈套器设计构造及柔性透明套管避免了对鼻黏膜的损伤,降低的鼻黏膜出血的可能性,圈套器的梭形设计,使其探入鼻腔更顺畅,临床使用效果明显。
[0034]梭形导丝环4的外部包绕有柔性透明套管2,所述有柔性透明套管的前端为圆弧形,柔性透明套管2的外径为1mm,避免金属导丝与人体鼻黏膜的接触,保证操作安全性。
[0035]柔性透明套管2上设置有刻度线1,方便在使用过程中随时观察探查深度,使探入深度的可视性和量化更有助于准确从鼻泪管下鼻道开口捞取泪道引流管。
[0036]柔性透明套管2上距离所述梭形导丝环4顶部5cm处设置有刻度加强线3,便于对术者起到提示作用,有利于术者判断圈套器探入鼻腔的深度是否到达鼻泪管在下鼻道开口的位置。
[0037]手柄6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8,术者手持时接触摩擦增加手持稳定性,保证手术操作安全性。
[0038]手柄的后端设置有圆形固定端6,连接稳固,便于术者对手柄的手持操作。
[0039]梭形导丝环4的长径为7cm,横径可根据患者鼻腔情况调节,梭形导丝环前端的柔性透明套管为圆弧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5)及与手柄(5)前端固定连接的梭形导丝环(4),所述梭形导丝环(4)的长径与手柄(5)方向一致,所述梭形导丝环(4)由导丝(7)弯折形成;所述梭形导丝环(4)的外部包绕有柔性透明套管(2),所述有柔性透明套管(2)的前端为圆弧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透明套管(2)上设置有刻度线(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置管手术中从鼻腔捞取泪道引流管下端的圈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透明套管(2)上距离所述梭形导丝环(4)顶部5cm处设置有刻度加强线(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树瑾褚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眼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